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1 15:51:45
◎養老金的增長在很多國家都是以政策或是立法的方式予以確定的,這是養老金待遇增長的基礎和根據。
◎養老金制度是國家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地方養老金制度的建立,還是應該依據國家的養老金政策來進行,這樣可防止養老金成為影響要素流動的非中性因素。
每經記者 張懷水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星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改革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方面,強調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目前我國養老金改革空間有多大?未來養老金持續上漲的壓力又有多大?這些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與此同時,在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支出壓力下,人們高度關注如何推進延遲退休?
帶著上述問題,在4月20日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現場,《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
圖片來源:本人提供
NBD:您曾表示我國養老金體系改革空間仍然較大,您覺得這種空間體現在什么地方?養老金改革還存在哪些障礙?
鄭秉文:養老金可持續性改革還是有空間的,空間是指目前養老金制度結構有改革空間。從可持續性角度來講,我覺得應該把個人賬戶利用起來,成為打造資產型養老金制度的一個載體。
我主張個人賬戶應該擴大。擴大的目的是激勵參保人多繳,實行多繳多得。只有繳費人多繳費,才是未來打造資產型養老金制度的根本來源。
比如,中央層面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鸸ぷ魅ツ甑滓讶嫱瓿?,共劃轉93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1.68萬億元。地方國資的劃轉正在進行中,但估計劃轉規模也十分有限,總體看,單靠國資劃轉,離國家提出的“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這個目標還較遠。
所以,還是要靠繳費這個渠道實現資產型養老金的目標。這就需要激勵參保人多繳多得,沒有這個機制的建立,這個目標是完成不了的。實際上,十幾年來,政策文件頻頻提及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的建立,但應該盡快落實。
NBD:近期,國家公布2021年養老金上調幅度是4.5%,您如何看待這樣的上調幅度?
鄭秉文:養老金上調是必然的,因為經濟在成長,社會平均工資也在增長。盡管我國處在換擋期,但目前GDP的增長速度與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高,所以,養老金的增長是必然的。
關鍵問題在于養老金增長多少,這需要決策部門有一個原則。“十四五”規劃綱提出,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應該有一個科學公式。養老金的增長在很多國家都是以政策或是立法的方式予以確定的,這是養老金待遇增長的基礎和根據。我國科學的養老金待遇增長方式,首先應該是依法行政,有法可依,這方面要繼續完善。
NBD:養老金現在已經是17連漲了,您如何看待未來養老金持續上漲的空間和壓力?
鄭秉文:如果要是與某一個系數、某一個增長率進行指數化掛鉤,這就是它的空間,這是政府依法行政重要的原則。
NBD:海南目前是備受關注的地方,在您看來,養老金改革能否在海南先行先試或率先落地?
鄭秉文:養老金制度是國家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地方養老金制度的建立,還是應該依據國家的養老金政策來進行,這樣,可防止養老金成為影響要素流動的非中性因素。
NBD:延遲退休也是“十四五”規劃提出來的一個關鍵詞,您對延遲退休有何見解?
鄭秉文:“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發展趨勢面臨一些拐點。我個人認為,面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在“十四五”期間出臺延遲退休政策應該是很確定的。
NBD:您曾提過彈性退休觀點,國外相關案例情況如何?您如何看待彈性退休的依據及意義?
鄭秉文:彈性退休在國外是普遍實行的,是在統一的法定退休年齡前一至三年設定一個彈性退休年齡,在法定退休年齡之后的一至三年再設定一個彈性退休年齡,由參保人根據家庭和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如果選擇法定年齡退休,那么得到的是正常的養老金。如果選擇提前退休,那么領取的養老金將要少一些。如果選擇稍后一兩年退休,養老金可以多領一些。這種辦法既體現了以人為本,同時又充分考慮到了養老金制度與財務可持續性掛起鉤來。采取這樣的彈性機制,有利于改革順利推進。
NBD:在您看來,彈性退休機制在我國實施的可能性大嗎?
鄭秉文:我覺得存在很大的可能性。想提前一兩年退休的群體是有的,比如說要照顧第三代。目前托幼等公共服務均等化還在完善過程中,育兒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幫助子女照顧第三代存在很大的需求,這也對鼓勵生育二胎起到一定作用。
另一方面,延遲一兩年退休的需求也存在,有的人身體情況很好,但家境稍差,想通過多工作一兩年,能夠有一些收入,這種需求也確實存在。并且,一些對體力要求并不明顯的崗位,延遲退休有助于其實現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