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0 20:08:51
◎2019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為70148億元,占GDP比重為7.08%。但當前我國健康產業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亟待提高。
◎中國自身超大規模的健康服務市場優勢,有利于積極引進國際上適銷對路的優質健康產品和服務,在滿足國內日益升級的健康消費同時,可以不斷擴大國內健康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每經記者 張懷水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旭
近年來,我國大健康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目標,到2030年,中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16萬億元。中國大健康產業成長空間巨大。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十四五”期間,大健康產業發展將面臨哪些機遇?數字經濟和互聯網+如何為傳統健康產業賦能?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讓全世界都意識到,建立人類衛生共同體刻不容緩,在推進“一帶一路”合作的同時,國內的健康產業該如何與“一帶一路”連接?這又將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健康產業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4月2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毓輝進行了專訪。
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毓輝(右一)參與博鰲亞洲論壇活動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NBD:當前我國健康產業的規模如何?“十四五”期間,大健康產業發展將面臨哪些機遇?
張毓輝:據我們核算研究,2019年全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為70148億元,比2018年增長12.4%,占GDP比重為7.08%。總體上看,我國健康產業呈現出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而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全社會健康意識明顯提高,因此在“十四五”期間,健康相關產品和服務需求將顯著增長,互聯網醫療等新消費加速釋放,健康產業發展有望迎來進一步的發展機遇和廣闊前景。
具體包括:人民群眾對于保健、防護、消殺類產品以及健身、康養、線上問診、線上藥店等健康服務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為發展健康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健康產業范圍廣、鏈條長、關聯性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發展健康產業提出了必然要求。
同時,創新驅動、擴大開放、推動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強化服務業發展、擴大內需等方面政策和制度環境的持續優化完善,為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精準醫學、基因編輯、生物工程技術與新材料等領域的突破,為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融合業態和服務模式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NBD:您曾提到,當前的健康產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那么最需要解決哪些突出問題呢?
張毓輝:在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我國健康產業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仍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
很多地區在健康產業發展初期,存在公共服務功能和公共技術平臺建設相對滯后等“瓶頸制約”,或由于市場盲目投資導致大量資源閑置和浪費,部分地方健康產業發展出現市場目標趨同、重復建設、同質競爭等情況,極易形成新的結構性問題,不利于組團發展、形成合力。
二是優質健康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
健康產品和服務供給結構較為單一,供需結構失衡等的問題依然突出。社會辦醫普遍以中低端醫療服務為主,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較為單一,針對健康和亞健康人群的專業性、規范化的健康咨詢與管理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高端需求嚴重外溢。優質健康產品供給同樣不足,先進產品以仿為主、以進口為主的局面尚未改變。
三是產業融合和集群集聚效應有待提升。
健康產業總體缺少具有較強引領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品牌效應不強,對關聯產業帶動效應較弱,產業鏈短而不全,對關聯產業帶動效應有待提升;部分地區仍以“粗放式”招商引資方式發展健康產業,重引進項目的數量和投資額,對項目質量與綜合效益考慮不夠,所引進的項目相互之間缺乏產業活動上的聯系;許多“健康產業集群”大多呈現出一種松散的地理集中特征,各自發展,缺乏產業鏈上下游的聯系與協作,產業集聚效應有待提升。
四是產業發展關鍵要素短缺。
主要表現在人才短板突出,高端醫療保健人才、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能型人才普遍供給不足。此外,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仍不完善,醫產學研企協同創新不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醫療器械等產品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薄弱,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還亟待提高。
五是制度標準和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對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機構設置標準、服務標準、人才標準、技術標準較為缺乏,現行以行業、機構為對象的分業監管模式極易造成監管缺位或不到位,難以適應健康產業發展需要;金融、法律、財務、知識產權等專業性服務發展不足。
NBD:您剛才也提到了健康產業新業態的快速發展,請問數字經濟和互聯網+如何為傳統健康產業賦能?
張毓輝:目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為推動傳統醫療健康產業體系轉型升級、釋放潛力帶來新動能。
張毓輝 圖片來源:博鰲亞洲論壇官網
一是可以推動健康服務供給體系變革。數字經濟、互聯網+等新技術可以推動健康產品和服務供給從關注診療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轉換。例如,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時進行疾病監測和評估,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行為干預,推動高效高質、低成本的康復護理和慢病管理,減少疾病風險。
同時,物聯網蓬勃發展帶來各種智能健康設備,例如運動手環等逐漸普及,用戶能夠便攜地檢測自身體征狀態,突破空間限制。一些企業的智能健康平臺能夠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用戶健康信息,對用戶進行健康評估,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二是可以推動健康服務提質增效、改善體驗。目前,醫療健康消費升級,更加注重個性化、品質化、強體驗的健康產品和服務。
基于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可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快速的健康服務,如智能導診、分診等智慧就醫服務,檢查結果數字化存儲和傳輸,AI醫學影像、AI輔助診斷等,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健康服務,如手術機器人突破生理極限。
三是可以推動生產流通體系變革。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可以實現藥物研發流程的重構和優化,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在生產環節,可以提高醫藥生產效率、促進安全管控升級。同時,在醫藥流通環節,帶動了醫藥電商新業態的快速發展。
四是可以推動衛生健康行業治理能力增強。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醫保智能審核監管、異地結算平臺等可以有效助力醫保支付效率和控費能力的提高。利用人工智能開展醫院管理可以在技術層面上做到更加精準,減少人力成本,簡化運營方式,提高運營效率。
五是突進數字化醫藥研發。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藥物研發流程的重構和優化,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成為健康產業受到廣泛歡迎的新業態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在您看來,國內的健康產業如何與“一帶一路”連接?
張毓輝:要逐步形成“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集政府間政策合作、機構間技術交流和健康產業交流為一體的系列衛生合作論壇。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醫療旅游和養生保健服務,與周邊國家建立跨境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
與此同時,要扶持有實力的醫藥企業境外投資設廠,鼓勵在雙邊協商的基礎上減少貿易壁壘。
此外,要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走出去。例如鼓勵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打造中醫藥健康旅游品牌;鼓勵有條件的中醫醫院成立國際醫療部或外賓服務部,為境外消費者提供高端中醫醫療保健服務;在邊境地區建設民族醫藥產業區等。
另一方面,還要強化健康產品與服務質量意識,提高醫藥和醫療器械質量檢測和評價能力,加強生產質量監管力度,確保健康相關產品和服務質量。完善國家旅游宣傳推廣體系,建立多語種的國家旅游宣傳推廣網站,加強國家旅游形象宣傳。
NBD: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健康產業,巨大潛力體現在哪里?
張毓輝:一方面,中國自身超大規模的健康服務市場優勢,有利于積極引進國際上適銷對路的優質健康產品和服務,在滿足國內日益升級的健康消費同時,可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作用,吸引更多全球醫療健康產業鏈相關企業落戶中國、加入區域產業鏈集群,不斷擴大國內健康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另一方面,智慧健康快速發展,為對外服務貿易提供新的契機。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衛生健康領域的應用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依托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智慧健康服務快速發展,國內相關服務企業出口市場空間日益打開。
此外,傳統中醫藥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放異彩,在調整健康狀態、疾病康復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應當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傳統服務創新發展,鼓勵企業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拳頭”產品,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