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03 19:22:36
項目名稱:茶顏悅色
所屬行業:軟飲消費+互聯網
融資情況:2019年獲得天圖資本數千萬元A輪融資。
茶顏悅色是湖南長沙茶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國風茶飲品牌,成立于2013年,其在業內獨樹一幟的中國風設計和平易近人的品牌形象成就了茶顏悅色在新式茶飲行業內不可撼動的地位。作為區域市場的創新品牌,茶顏悅色收獲擁躉無數,品牌價值也不斷提升。2019年3月獲得天圖資本數千萬元A輪融資,隨后獲得原生資本、源碼資本、阿里等相關企業投資。2020年官宣走出長沙去到武漢、常德開店;2021年4月在深圳開設為期三個月的快閃店鋪。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一則有關“非長沙,不茶顏”的公關貼,曾在幾年前刷新外界對軟飲茶品牌的認知。
對茶顏悅色而言,即便外界呼聲很高,但用創始人呂良的話來說:“不是不想出,而是出去了真的會‘死’”。且不論營銷策略是否饑餓,確實也為線下軟飲新秀的拼殺攢足了經驗,或許要在這塊市場站穩,口味是最低要求。
對于大多數開掘“互聯網+消費”賽道的創業者來講,互聯網要素的排列組合方式或為關鍵的一步棋,而茶顏悅色不加盟的發展策略或為其提供了一種攪局思路,除了饑餓營銷之外,稀缺性軟著陸或是奧妙之一。
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茶顏悅色創始人呂良表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在他看來,茶顏悅色的成功多來自長沙的地域因素,也正因如此,走出去難免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局面。
“比如,本土人對自家品牌的擁護偏愛,走出去之后是不是能延續擴展?會不會被當地網紅品牌狙擊?就算都是直營,山高皇帝遠,原料、品控和組織是不是能落實到位?供應鏈能不能跟得上?諸如此類。”呂良表示。
可見的是,面對當今紅火的網紅經濟,主打“新中式茶飲”的茶顏悅色并沒有像喜茶、奈雪的茶等大肆攻城拔寨,而是選擇在長沙穩扎穩打,而這恰為品牌的營銷注入更多話題參考,其稀缺性的概念也讓這杯奶茶曾一度成為黃牛炒價的資本。
有分析指出,茶顏悅色的營銷策略體現出強烈的區域性饑餓營銷特征,廣泛調動更廣域消費者的好奇心,刺激了他們的購買欲望。而正如呂良所說,茶顏悅色不急于外擴的本意是要修煉內功,并非否定向外輸出。
根據近年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一系列關于奶茶行業的分析數據,2001年后,中國奶茶行業邁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0%。而中信證券估計中國的奶茶行業潛在市場規模大約在40億~50億元。
據媒體記載,僅截至去年12月底,茶顏悅色已開設300家直營門店,并向武漢、常德擴張。今年4月份,茶顏悅色入駐深圳文和友,昔日偏安一隅的網紅品牌如今正在嘗試“走出去”。
不做加盟選擇發展直營,看似意念堅定,卻要承擔更多的成本,不過投資界對“饑餓營銷”式的經營模式相對寬容。在2019年3月完成天圖資本數千萬元融資之后,茶顏悅色隨后獲得原生資本、源碼資本、阿里等相關企業投資,而這也勢必要有鮮明的競爭優勢做支撐。
面對新式茶飲市場的激烈競爭,奶茶品牌要想提高自身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核心是要對產品進行差異化塑造,從而減少被替代性。
事實上,“茶顏悅色”并非呂良創業的處女作,在此之前,他已經在廣告行業、餐飲等行業摸爬滾打,但都不算成功,決定嘗試“新中式茶飲”的初衷來自于他對品牌核心影響力的思考。
呂良在回應記者時提到,他喜歡海底撈的標準服務以及科學流程,也想做一款經典有溫度的品牌。從創立開始,茶顏悅色便向用戶承諾“一杯鮮茶的永久求償權”服務條款,如果用戶有任何不滿意,都可行使這個權利,且用戶在任何時間,走進任意一家店,都可以要求免費重做。
而對于產品的差異性,首先在做法上,它采用“鮮茶+奶+奶油+堅果碎”新式茶飲和“一挑、二攪、三喝”的喝法,讓“茶顏悅色”有別于其他新式奶茶。其次在價格策略上,茶顏悅色的定價相較于知名競品均價偏低,有一定的錯位競爭優勢。
此外,注重中式文化包裝也是亮點,以煙火易冷、妖精等或文藝、或有趣的名字,被年輕的人們捧在手心,亦開始多維度實踐自身IP價值的探索。
除了門店以外,“茶顏”還開出了數家“國潮”主題概念店。長沙太平街的“好多魚”概念店,靈感來源于故宮館藏記錄了371種海洋生物的清代《海錯圖》;“方寸桃花源”概念店,則可以讓喝茶的年輕人隨著陶淵明的筆觸,“穿越”到東晉的“阡陌交通”。
呂良告訴記者,之所以堅定做“國潮”,是因為在創業之初,就感受到了如今的中國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
其實,現在很多餐飲品牌都想做文化營銷,希望用文化來為自己的品牌賦能。但常常陷于沒有突破點、大眾感知僵硬的情況。而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餐飲IP,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于下一步的發展計劃,呂良的思考相對簡單,“能堅持就繼續做,關鍵是用時間驗證品牌,積攢更多屬于消費者和品牌的共識”。這或許與業界評價他清淡、沒有架子的性格有關,但至少從目前來看,茶顏悅色無論是對外擴張還是資本化過渡,都還在初創期徘徊。
免責聲明: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