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28 10:41:19
每經記者 李孟林 譚玉涵 每經編輯 譚玉涵
本周,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蘇伊士運河迎來了史上最嚴重“堵車”,身長400米的巨型貨輪“長賜號”的擱淺導致數百艘貨船滯留。其營救方案以及對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市場產生的潛在影響受到廣泛關注,《每日經濟新聞》連線航運經紀公司Simpson Spence Young以及全球投資咨詢公司Third Bridge的分析師展開分析。
疫情方面,歐洲在本周迎來了第三波新冠疫情,美國接種超預期。阿斯利康在上周遭遇了血栓風險疑云之后,世衛仍推薦使用其疫苗,稱好處大于風險。
BCI上海代表處:新疆不存在“強迫勞動”; 凈值大幅回撤 百億級私募創始人梁宏開懟投資人;WeWork正式確定通過SPAC上市;富達投資計劃推出一只追蹤比特幣價格的ETF;更多精彩內容,盡在一周國際財經。
321艘船待通行蘇伊士運河 “長賜號”船東或面臨巨額索賠
圖片來源:船訊網截圖
“長賜號”超大型集裝箱貨船堵塞蘇伊士運河已逾6天,疏通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作為亞歐海運的關鍵動脈,持續堵塞的蘇伊士運河勢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巨大沖擊。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政府3月26日稱已向埃及提出援助的建議,一旦埃及政府發出正式請求,美國將最快于27日派出駐扎在波斯灣國家巴林的海軍專家前往支援。
長賜號于3月23日由深圳鹽田駛往荷蘭鹿特丹,在從紅海北向進入蘇伊士運河時,由于遭遇大風和沙塵暴,船身橫向卡在蘇伊士運河的航道中無法動彈。這艘巨輪長達400米,和紐約帝國大廈的高度相近,寬59米,自重達20萬噸,可裝載超2萬個集裝箱,是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船之一。
巨大的體量意味著救援工作的困難。荷蘭海運服務巨頭Boskalis的CEO Peter Berdowski在接受荷蘭電視臺采訪時,把此次行動比作救援擱淺在沙灘上的巨鯨,“視情況而定,我們無法排除可能需要幾周時間的可能性”。Boskalis旗下經驗豐富的海事救援隊SMIT Salvage是參與此次救援的兩只救援隊之一。此前,多名海運業內人士預測復航只需要幾天時間。
長賜號的技術運營商Bernhard Schulte Shipmanagement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目前SMIT Salvage的工作重點是清除船頭擱淺處的沙和淤泥。一艘每小時可移除2000立方米泥沙的大型吸泥船已于3月25日抵達現場。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推測,需要移除1.5萬到2萬立方米的泥沙才能讓巨輪恢復行動能力,這樣的體積約等于八個奧運會游泳池。
參與救援的SMIT Salvage隊員表示,3月28日將有另外兩艘大型拖船抵達現場參與救援。此前,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派出多個拖船、挖泥船和挖掘機進行救援,但收效甚微。
Berdowski表示,可能需要在排沙拖拽之外,同時卸下船上的集裝箱、水和油以減輕船身重量。然而,船身擱淺處兩岸皆是沙漠,設備缺乏,船身過高,卸除集裝箱相當不易且耗時漫長。
救援工作之外,外界預計海潮漲水將有助于長賜號的復航進度。“3月27日左右即將迎來潮水頂峰,這是解救擱淺船只的最佳機會。”航運經紀公司Simpson Spence Young(以下簡稱“SSY”)天然氣主管托比·杜尼普塞斯(Toby Dunipace)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據新華社報道,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烏薩馬·拉比耶27日說,埃及方面已為日前在蘇伊士運河擱淺的貨輪制定了多套救援預案。拉比耶當天在埃及蘇伊士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埃及方面已經制定了多套救援預案,目前有14艘拖船正在擱淺貨輪的多個方向實施救援。由于貨輪巨大的尺寸和載重量,再加上擱淺處水位較淺,現在仍無法判斷救援何時結束。他表示,救援結束后將調查導致此次貨輪擱淺的具體原因。拉比耶說,目前在蘇伊士運河大苦湖北面和南面等待的船只達321艘,埃及方面為它們提供了必要的后勤服務。
另據《今日埃及》(Egypt Today)報道,當地時間27日,蘇伊士運河擱淺貨輪“長賜號”開始移動,船只已經向北移動了17米,有積極的跡象表明,由于當天的漲潮,船只將很快重新漂浮。報道稱,救援人員已經能夠移動船尾,并成功使舵和螺旋槳工作。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負責人奧薩馬表示:“船尾已開始移動,這是一個積極的跡象。”他補充說,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并補充說,不排除人為失誤。
據路透社報道,蘇伊士運河每日通行的集裝箱載貨量占全球集裝箱海運總量的30%左右,每日通過的貨物占全球總貿易量的12%左右。
如果航道長時間不能通行,勢必對全球海運貿易,特別是大宗商品的供應鏈造成沖擊。《每日經濟新聞》連線航運經紀公司Simpson Spence Young(以下簡稱“SSY”)以及全球投資咨詢公司高臨(Third Bridge)分析師展開分析。
彼得·麥克納利(Peter McNally)
高臨工業材料與能源全球部門主管
圖片來源:Third Bridge 官網
“從當前蘇伊士運河的情況來看,原油供應還沒有持續性中斷。暫時的航道擁堵只是會造成石油庫存出現浮動。經合組織目前約有30億桶石油和成品油庫存,而幾艘擁有幾百萬桶石油的油輪不太可能產生持久性影響。
“近期原油市場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需求端。我們正處于需求的‘平季’,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對燃料的需求減少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就會出現問題。”
克萊爾·格里森(Claire Grierson)
SSY液貨船研究部高級總監
“蘇伊士型油輪(即在蘇伊士運河通航的最大型船只,載重15萬-16萬噸)或將受到比較嚴重的影響。目前費率已經在上升,而且長時間的堵塞將影響該級別船舶的供應平衡。部分蘇伊士型油輪在完成向東航行后,會沿運河向北折返,將貨物從黑海和地中海地區再次運往亞洲,持續的擁堵將對該航程鏈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堵塞持續時間較長,繞行好望角的油輪所花費的時間將大幅增加(從中東海灣到鹿特丹如果取道好望角,將比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路線晚上20天),還將影響油輪運力的補充,從而推高費率。”
托比·杜尼普塞斯(Toby Dunipace)
SSY天然氣主管
“目前蘇伊士運河堵塞對液化天然氣運輸的影響比較小,經蘇伊士運河最常見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航線是從阿拉伯灣到西北歐,兩日內的延遲可以通過加快航行速度抵消。但如果3月27日的海潮高點沒能讓長賜號恢復航行,可能會造成長期的影響。”
德里克·蘭斯頓(Derek Langston)
SSY研究主管
“對大宗商品的影響不僅在于石油和天然氣,許多干散貨也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亞洲的主要市場,包括黑海地區和歐洲的谷物,黑海地區的煤炭和鐵礦石,以及波羅的海地區的化肥。此外,從美國運送到印度的煤炭和石油焦炭也要通過蘇伊士運河。SSY推算,去年僅黑海地區一地,就有4000萬噸的谷物通過蘇伊士運河運往中東、南亞、東南亞和東非。”
(注:以上采訪內容僅代表受訪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每日經濟新聞》立場,亦不構成投資建議。)
據《華爾街日報》27日報道,由于租賃合約規定,本次蘇伊士運河的癱瘓事故責任應由船東公司日本正榮汽船負責。截至目前為止,各方粗估累積的可能索賠費用,已高達美金1億元(約合6.5億元人民幣)以上。
阿斯利康疫苗風波不斷 歐洲第三波疫情來襲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在上周遭遇了血栓風險疑云之后,阿斯利康疫苗本周依然風波不斷。3月22日,阿斯利康公布了在美國開展的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數據,其防止有癥狀新冠的有效性為79%,且能完全防止嚴重癥狀和住院治療。
然而,贊助臨床試驗的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旋即發表聲明,稱監督臨床試驗的數據安全監控委員會認為試驗結果可能包含“過時信息”,因此其新冠疫苗的保護效力數據可能不完整。隨后,阿斯利康于3月24日公布新的數據分析結果,有效率修正為76%,下降3個百分點。
自阿斯利康去年11月首次公布有效性結果以來,圍繞該款疫苗的試驗錯誤、生產和供應問題、以及疑似副作用的負面新聞不斷。
據路透社報道,多名科學家認為,阿斯利康疫苗的試驗數據是完善的,但阿斯利康糟糕的對外溝通操作,極有可能損害這款疫苗的公信力。民調公司YouGov3月中旬對歐洲7國的調查顯示,民眾對阿斯利康疫苗的安全性信心已經大跌。此前一周,阿斯利康疫苗在歐洲曾因為引起血栓的嫌疑而遭到多個國家暫停使用。
本次公布試驗結果時,獨立的數據安全分析委員會專門評估了接種者的血栓情況,結果未發現血栓風險增高的現象。歐洲藥監局3月25日宣布,將于3月29日再次召集專家,對阿斯利康疫苗與血栓案例的關聯進行分析,并將于4月6日至9日間給出更新后的推薦意見。據路透社統計,自上周歐盟調查結束后已有26個國家和地區恢復或開始使用阿斯利康疫苗。
據路透社報道,3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一高級官員稱,雖然對阿斯利康疫苗可能引起諸如血栓等“罕見”副作用的調查還在進行中,但世衛仍推薦使用該疫苗。WHO助理總干事在媒體會上表示,“當前情況下好處大于風險”。
本周,歐洲第三波疫情來襲。世衛組織3月22日表示,全球新增病例數量已連續五周上升,由于變異病毒的傳播,歐洲區域上周新增病例增加了12%。3月24日,多個歐洲國家宣布收緊防控措施。
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3月26日表示,德國第三波疫情將比前兩次更為嚴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德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十萬例也并非不可能。衛生部長施潘表示,德國的醫療系統可能在四月達到負荷極限,他呼吁民眾在4月初的復活節假期期間避免外出。波蘭總理表示,該國新冠病人數量達到疫情以來的最高峰,離醫療體系超負荷僅“一步之遙”。法國ICU新冠病人達4700人,接近去年11月份第二波疫情的峰值。
與此同時,歐洲的疫苗接種進度大幅落后于英國和美國。據Our World In Data網站顯示,截至3月23日,英國每100人中接種疫苗的人數為46,而在歐盟這一數字僅為14。3月2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在阿斯利康完成對歐盟的疫苗供應承諾前,將禁止該公司將歐洲生產的疫苗出口。根據此前的合約,阿斯利康將在六月底前向歐盟供應3億支疫苗。
美國方面,拜登上臺時宣布的就任后100天接種1億劑新冠疫苗的計劃已經提前完成。3月25日,拜登宣布將在100天截止日期之前,讓美國疫苗接種數提高到2億。
抗疫快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1羅氏雞尾酒療法可降低住院/死亡風險
歐洲當地時間3月23日,羅氏制藥稱晚期試驗數據顯示,其與再生元共同研制的雞尾酒療法可減少70%的新冠住院率或死亡率。再生元可年產200萬劑疫苗。
02葛蘭素史克向FDA申請緊急使用授權
美國當地時間3月26日,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和生物技術公司Vir Biotechnology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申請了單克隆抗體藥物VIR-7831的緊急使用授權。同時,他們也在同歐洲藥監局以及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協商同意該療法。
03英國批準20秒唾液新冠檢測
本周五,英國醫藥監管部門批準了快速新冠檢測儀Virolens上市使用。這種檢測手法只需要收集唾液,并可在20秒內給出結果,其將被廣泛使用于機場、體育館、辦公室以及其他大型商業場所。
04接種新姿勢!牛津團隊測試鼻噴疫苗
本周四,據Daily Mail報道,牛津大學新冠疫苗研究團隊打算招募30名18-40歲的志愿者接受鼻噴阿斯利康新冠疫苗,以期該方法能在人體肺部形成更好更快的免疫反應。試驗最快下周啟動,研究團隊希望該方法能減輕疫苗供應壓力,擴大接種面。
05WHO呼吁向貧窮國家捐贈疫苗
本周五,由于疫情嚴重,供應緊張,全球最大的疫苗生產國印度稱保證國內供應為首要目標。WHO總干事譚德塞稱“可以理解”,并呼吁其他國家向20個貧窮國家的危險人群捐贈1000萬劑疫苗,以縮小分配差距。
財聞集錦
01
BCI上海代表處:新疆不存在“強迫勞動”!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據央視報道,經過嚴格復查,BCI(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上海代表處證實新疆不存在“強迫勞動”問題。
BCI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吳艷:向總部提交了兩份我們的調查報告,另外我們還匯總了由瑞士通標公司等第三方檢測機構歷年以來的檢測報告上交到總部。同時我們還跟國際的非政府組織和其他相關利益方一再重申,在中國地區我們沒有發現過任何一例有關“強迫勞動”的案例。
02
凈值大幅回撤 百億級私募創始人梁宏開懟投資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IPO Edge援引知情人士稱,本周五,由于大型家族理財室Archegos Capital爆倉,被迫減持多只科技、媒體、TMT類股票。
Archegos Capital由著名投資人Bill Hwang運營,此人以善用杠桿而聞名。但其具體持有的哪些股票爆倉,文章并沒有說明。
梁宏對于港股和美股中概股的持股倉位較高,近期由于相關標的回調明顯,其產品凈值也遭遇回撤。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3月26日晚間,梁宏通過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段文字,正面回懟投資者。
對此,梁宏表示:“JJWW(嘰嘰歪歪)的全部拉黑,哪怕你是投資人。不要對我指手畫腳,有本事自己贖回自己去炒股,扛不住波動的不要來投我產品。”
截至發稿,梁宏已經在社交平臺上刪除上述文字。
03
WeWork正式確定通過SPAC上市 估值約90億美元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據CNBC報道,共享辦公室新創 WeWork 于本周五宣布同意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BowX Acquisition(BOWX-US) 合并,以借殼方式上市。包括債務在內,估值為 90 億美元。
WeWork 預計募集 13 億美元資金,其中 8 億美元將來自于私募股權投資。金主包括 Insight Partners 、喜達屋資本(Starwood Capital)與富達投資(Fidelity Management)等公司管理的基金。
據路透報道,并購案完成后,WeWork 最大投資方軟銀將保留多數股權。軟銀與其他投資人已同意對其持有的股票實施一年禁售期。
04
富達投資計劃推出一只追蹤比特幣價格的ETF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CNBC報道,美國當地時間本周三,資產管理公司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申請推出一只追蹤比特幣價格的ETF。
這只名為Wise Origin Bitcoin Trust的ETF將跟蹤比特幣價格指數的表現,該指數從包括熱門交易所在內的各種比特幣市場獲取現貨價格。富達投資旗下Fidelity Digital Assets將作為該基金的托管人,管理Wise Origin的持倉。該ETF還有待監管機構批準。
05
英特爾將斥巨資在美新建芯片廠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據CNBC報道,英特爾公司23日宣布將斥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的奧科蒂洛新建兩家芯片工廠并計劃涉足接受其他企業委托進行生產的代工業務。
英特爾目前在美國有四家工廠, 除了正在擴建的亞利桑那州工廠外,它在馬薩諸塞州、新墨西哥州和俄勒岡州也有工廠。它還在愛爾蘭和以色列生產芯片,在中國也有一家工廠。報道認為,英特爾的代工廠將是替代亞洲芯片工廠的歐美選擇方案。
亞利桑那州現有工廠生產電路線寬為10納米的產品等,新工廠預計采用7納米以后的生產工藝。投產時間為2024年,產能尚未公布。英特爾表示,將利用其長達約50年的IDM(垂直整合制造)技術經驗,為半導體制造商和推進半導體自主開發的IT企業代工。
06
美國SEC開始調查SPAC上市熱潮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路透社本周五報道,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已開始對華爾街的空頭支票公司收購狂潮展開調查,并尋求有關承銷商如何管理相關風險的信息。
消息人士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近日致函華爾街銀行,SEC的信函要求銀行自愿提供信息,因此并未達到正式調查要求的程度。不過,這些信函是由SEC的執法部門發出的,這可能是正式調查的前奏。
SPAC已成為華爾街近年來最大的“淘金熱”,根據Refinitiv的數據,今年迄今全球SPAC籌資總額已達到創紀錄的1700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的1570億美元。
07
瑞薩電子火災或加劇全球半導體短缺問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全球芯片荒持續蔓延,繼豐田和本田宣布北美工廠暫停生產后,通用汽車于本周延長了北美工廠的停產期。現代汽車也被曝因為芯片短缺問題,將從4月開始中斷生產。此外,中國電動車生產商蔚來也于本周五表示將停產5個工作日,并稱預期隨后可恢復生產,但長期供應情況仍有待觀察。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供應商日本瑞薩電子那珂工廠于上周突發的火災或加劇了全球日益嚴重的汽車芯片短缺現象。
據悉,發生火災的瑞薩電子Naka的芯片工廠已燒毀了11臺機器,導致晶圓(半導體電路所用的硅晶片)生產線受到影響。該工廠大約三分之二的產能是負責汽車芯片生產。瑞薩電子發布聲明稱,目前正在著力盡快復工復產。
圖片來源:每經制圖
圖片來源:每經制圖
記者:李孟林 譚玉涵
編輯:譚玉涵
視覺:劉青彥
排版:譚玉涵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制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