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19 08:49:03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2020年,華為以167億歐元的研發投入,躋身全球工業企業研發投資榜三強,甚至排在蘋果等巨頭之前;
2019年,中國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途徑提交近5.9萬件專利申請,超過美國首次躍升至全球第一位;
在5G、量子科學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我國已握有位居世界首位的專利成果……
近年來,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領域的投入突飛猛進,以企業作為研發主體的趨勢變得尤其明顯,并取得豐碩的知識產權成果。這一趨勢既深刻改變了國際科創格局,也影響了國內的經濟布局。
當前中國企業知識產權狀況在世界究竟達到了一個怎樣的水平?取得成就與突破的同時我們在研發創新方面又有哪些突出差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多個權威數據平臺——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全球獨角獸榜、中國企業專利實力500強等一手數據作為依據,形成36張數據圖表,試圖管中窺豹,一探中國企業在專利和科技研發上由弱到強的趨勢,以及還需要補足的短板,并由此展開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成果的全景圖。
專利授權榜龍爭虎斗
榜首企業授權量較7年前翻番
申請或持有專利數量的多寡,永遠是考察一個或一類企業知識產權水平繞不過去的硬指標。而在各類專利中,發明專利因其審查要求嚴、獲得授權率低,往往被視為考察企業知識產權“含金量”的最主要依據。
在這方面,中國企業近年來走過了一條什么樣的發展軌跡?我們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每年定期發布的年度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中找到了答案。
如表格所示,近年來中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逐年上升,2020年僅上半年,排名榜首的華為專利授權量幾乎就相當于2010年全年。
通過分析數據,我們驚訝地發現——在這個排行榜上,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出乎意料地激烈。
實際上,出現在2013年發明專利授權排名前十強的企業中,只有4家依舊出現在2019年版的榜單上,其中,2013年高居排行榜第四的中石油,到2019年只能屈居第十。
華為在專利授權量上基本持續保持領先位置,其2019年數據比2013年高出一倍
即使是被公認為國內發明專利領域“霸主”的華為技術公司,也曾經在2015到2017年連續3年的排行榜上失去發明專利授權量頭名的“寶座”。
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是孕育創新不可或缺的條件。在激烈的競爭中,中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的數量自然水漲船高。
2013年,中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前四名中,尚能出現授權量不到1000件的企業。但到了2019年,即使是位于排行榜第四的京東方,其專利授權量(2393件)也超過了2013年排行榜第一名(華為技術,2251件)的水平。
從上述兩圖的對比來看,即使2019年排名第四的京東方,專利授權量也超出了2013年居榜首的華為
中國企業不僅在國內踴躍申請專利并獲得授權,在國際舞臺上,他們的專利申請表現也毫不遜色,體現了不斷上升的知識產權實力和競爭力。
PCT專利是基于《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機制運行的一種專利,根據規定,專利申請人可通過PCT途徑遞交國際專利申請,向多個國家申請專利。這種專利一般被視為受到多國認同、有質量和競爭力的專利,也被視為國家和企業專利實力的一個關鍵指標。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到2019年的3年里,來自中國的華為連續登上世界范圍內企業PCT專利申請量榜首。
如圖示,OPPO和平安科技在2017~2018年的專利申請量與歐美大企業還有較大差距,但在2019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此外,OPPO、京東方和平安科技這三家中國企業與華為一起進入了該榜單的前十名。中國也成為了擁有PCT專利申請前十強企業最多的國家。據統計,總共有13家中國企業進入2019年PCT專利申請全球50強。
中國在2019年PCT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獨占4個席位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5.899萬件專利申請,超過美國的5.784萬件,躍升至全球第一位,成為提交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
2019年中國通過PCT途徑提交58990件專利申請,超過美國升至全球第一位
除了通過國際組織機制在海外積極申請專利外,直接在國外申請專利也是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領域深耕的重要動作。
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IFI Claims)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企業在美獲得專利數量實現逆勢上揚,中國也成為當年獲得的美國專利數量比2017年實現正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
如圖示,通過美商業專利數據庫獲得專利的國家中,只有中國在2018年同比增長
在隨后的2019年和2020年,中國繼續保持了在美國申請并獲得專利的高增長態勢,并連續兩年成為獲得美國專利數量增速最快的經濟體。
2020年多國在美獲得專利數量均顯著下降,而中國保持正增長且增速遙遙領先
上市公司知識產權哪家強?
什么類型行業表現更優?
在觀察反映動態表現的指標——年度知識產權授予量的同時,觀察反映積累的指標——知識產權累計數量也很重要。
具體來看,哪些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家底”更加雄厚?我們同樣運用數據告訴你答案。
上市公司一般是一個國家最具代表性的企業,觀察上市公司知識產權水平,是我們觀察中國企業整體知識產權水平的一個重要窗口。
2020年5月發布的一份A股上市公司專利數量排行榜百強名單顯示,從目前已公布財報數據的上市公司來看,2019年上市公司專利數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依次為中興通訊、中國石化、格力電器、京東方A、美的集團、中國石油、比亞迪、江淮汽車、長安汽車以及四川長虹,上述十家企業合計專利數達288111件。
其中,中興通訊以52170件專利位居專利數量榜榜首。
在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中,前9家企業的專利數量均超過萬件
如果把視野擴展到全部中國企業,又會呈現出一幅怎樣的圖景呢?2020年10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015年-2020年9月發明專利TOP20榜單中,國家電網以23308件有效專利位居頭名,華為、中石化則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有效專利數前五強類型豐富,既包含國企、上市公司,也有民企、非上市公司
此外,在實用新型專利領域,國家電網也以32025件有效實用新型專利位居排行榜第一名。
在實用新型專利數量前五強中,傳統制造業企業占據主流
而綜合平均專利價值、有效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總數、專利發明人總數、PCT申請總量、專利申請持續時間等指標的2020中國企業專利實力500強榜單則顯示,華為、中興、京東方三家著名科技企業分列排行榜第一到第三位。
分析專利實力指數榜可以發現:科技公司和互聯網企業占據絕大部分席位,表現明顯強于傳統制造業企業
研發投入全球2500強
中企上榜數量沖至500+
除了企業申請專利情況,R&D投入也是衡量企業技術水平的一個核心標尺。在這方面,中國企業又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在世界范圍內,中國企業的R&D投入又處于怎樣的水平?
企業的發展存在著鮮明的“頭部效應”,如果我們觀察處于榜單前列的中國企業研發投入數據,自然會具有鮮明的指標性意義。
2020年9月發布的《2020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在代表中國企業發展最高水平的企業中,下列企業的研發投入位居前十:
華為在中企研發投入上獨占鰲頭,研發費用比“榜眼”高出約2倍
從這份榜單中,我們可以發現多個鮮明的特征:
首先,名單中出現的各類企業成分相當均衡,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數量上呈現了分庭抗禮的態勢。
在2020年研發投入前十強中,民企占據4席,逐漸具有與國有企業分庭抗禮之勢
其次,傳統產業(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和新興產業(網絡、信息通信等行業)在研發投入上不分伯仲,均有5家企業進入研發投入前十名。
在2020年研發投入前十強中,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企業各占半壁江山
而觀察歷史數據,我們還能發現,500強研發經費近年來基本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近年中企研發投入增速均超兩位數,其中2019年增速高達21.71%
而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突飛猛進更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由歐盟委員會每年定期發布的《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普遍被認為是反映各國企業研發投入位次變化的重要榜單。自2014年起,這一榜單每年都會評選出全世界范圍內研發投入處于前2500名水平的企業。
在這張含金量極高的榜單上,中國內地上榜企業數量連續7年保持正增長。最新數據顯示,入榜企業數量在2014年199家的基礎上增長了1.69倍,到2020年達到536家的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企業占全部進入全球研發2500強企業的比重也不斷擴大,從2014年的不到10%,到2019和2020年連續兩年超過20%,這一數據的表現甚至強于當期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
2020年中企在全球研發2500強中已有536席,占比達21.44%
近年來中企在全球研發2500強榜單中的占比,已經高于中國GDP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份額
而在各個經濟體的橫向比較中,中國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表現也不落下風——從2017年上榜企業數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三,到2020年首次超越歐盟位居全球第二,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已經成為世界上越來越不可或缺的力量。
從2017年進入全球研發2500強榜單的前三甲,到2020年,中國已超越歐盟居次席
有“高原”自然也有“高峰”。在最新出爐的2020年版的榜單中,來自中國的華為不出意外地在R&D投入總量排名上位居全球第三,超過另外兩家同樣在通訊領域深耕多時的跨國企業——三星和蘋果。華為的研發強度,分別達到三星的1.74倍和蘋果的2.47倍。
在2020年的最新榜單中,華為已成為全球研發經費投入第三高的企業
此外,數據還顯示,共有10家中國企業進入全球研發投入前100強榜單、68家企業進入全球研發投入前500強榜單,占比均達到甚至超過10%。
在全球研發投入百強榜單中,中國企業占到10個席位
擁有全球“獨角獸”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
原來在這里……
上述翔實的數據顯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頭部企業無論是在專利申請的速度和厚度還是研發投入的增長上,都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新誕生的獨角獸企業,也成為助推科技創新和技術投入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獨角獸企業一般指的是估值較高但還未上市的創業公司,一般集中分布在互聯網和高新制造業領域,有較強的技術實力。獨角獸企業是當下新經濟蓬勃發展的典型代表,也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創新能力與創新生態的“晴雨表”。
2019年10月發布的2019版全球獨角獸企業榜顯示,總部位于中國的獨角獸企業(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創辦不超過10年,獲得過私募投資且未上市)數量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
如圖示,中美兩國占據全球獨角獸企業絕大部分的份額
在全球擁有獨角獸企業總部最多的前12個城市中,中國上榜了6個城市,占據一半
2020年版全球獨角獸榜則顯示,北京以擁有93家獨角獸企業總部的優勢,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范圍內擁有獨角獸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
北京、紐約及倫敦是2020年獨角獸企業總部增加最多的城市,其中北京獨占鰲頭,凈增11家
在2020年版全球獨角獸企業估值排名前10中,有6家企業的總部位于中國,其中估值前三名全部被總部位于中國的企業包攬。
全球獨角獸企業估值最高的三家總部均位于中國,主要集中在支付、社交媒體等新興服務業
獨角獸企業規模和隊伍的不斷擴大,使通過上市的方式獲得更好的發展成為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施行注冊制的科創板成為助力獨角獸企業或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的最佳舞臺。
從上市企業數量看,2020年科創板上市公司比2019年增加了一倍還多
數據顯示,自科創板開市以來,其上市企業數量呈現出大規模增長態勢,2020年全年共有145家企業成功上市,相當于每月約有12家企業上市;與之相比,當年一共只有90家企業登陸A股主板。
地域分布不均,知識產權強企及研發巨頭
基本被這些省市瓜分
作為一個整體,中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投入和知識產權能力上有了顯而易見的突破。而以經濟地理的角度進行觀察,中國哪些地方的企業知識產權水平更高?哪里誕生了更多的“獨角獸”企業和科創板上市企業?
《2020中國企業專利實力500強》中提供的數據顯示,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5個省市全部位于東部地區,分別為廣東省、北京市、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上榜企業占比超過整個榜單的六成。
廣東、北京及江蘇三省市就占據中企專利實力500強過半的席位
而在企業專利實力前十名的競爭之中,除有一家企業來自浙江外,其他9家企業全部被北京和廣東這兩個省份瓜分。這與《2015年-2020年9月發明專利TOP20榜單》中呈現的趨勢基本一致。
在發明專利前20強榜單中,廣東和北京兩地合計占到九成
而在各地“獨角獸”企業的分布狀況方面,恒大研究院去年5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南京5座城市誕生了中國最多的獨角獸企業。
與專利實力榜單呈現相同的趨勢,東部地區在獨角獸企業的地域分布上占據絕對優勢。該報告顯示,有12座“獨角獸城市”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含香港),位于西部地區的城市僅有成渝兩座。
從數量和平均估值兩個指標來看,東南沿海地區的獨角獸企業都遙遙領先
而在科創板上市公司地域分布方面,雖然從大方向上說東部沿海地區整體繼續保持絕對優勢,但細分后可以發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截至2021年1月31日,江蘇省貢獻了最多的科創板企業,力壓北京、廣東和上海等傳統科創領域三強地區,位居全國第一。
專利厚度仍顯不足
研發投入還需補短板
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和研發上取得的成績可以說是有目共睹。不過,這還只是“小有斬獲”,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對不足之處進行充分總結,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上述多個權威數據在顯示了中國企業取得突破的同時,也暴露出中國企業的顯著不足。
比如,雖然IFl Claims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企業近年來在海外特別是美國專利授權的增速上高居各經濟體榜首,但從專利的積累情況看,他們仍與世界頭部企業仍有著很大的距離。
在該機構最新發布的體現全球企業專利持有數量排名的“全球250個最大專利持有者”排名中,一共只有8家中國內地企業,占比僅為3.2%。
在這8家企業中,排名最高的華為僅排在第24,未進入全球前十。其同族專利持有量(17112)僅為位居排行榜第一的三星(80577)的五分之一左右。
近年來華為研發投入雖然已超過三星,但累計的專利持有量仍只有后者的21%左右
這也表明,中國企業雖然專利增速增長很快,但專利“厚度”還亟待提高。
此外,同族專利是將一項專利在多國申請多次之后所產生的結果,同族專利數量離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也意味著我國專利和知識產權在海外的申請和布局還遠遠稱不上完善。
而在研發投入方面,雖然中國企業的表現相比過去有了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全球研發前2500強,但與此同時,企業的研發經費總量與別國相比,仍沒有體現出特別大的優勢。
一些經濟體盡管入榜企業沒有中國那么多,但其入榜企業研發經費占所有企業研發經費比重仍超過中國,比如下表的數據就顯示,盡管2020年歐盟企業入榜數量不到中國企業的八成,但其研發經費占比卻是中國的1.6倍。
從上述兩圖來看,盡管2020年中國企業進入全球研發前2500強的數量大幅增加,但研發投入的占比卻處于相對劣勢;備注:2019年及之前的歐盟數據含英國
如果拿中國入榜企業的表現與日本入榜企業相比,可以發現雖然自2017年起中國企業在上榜數量上超過了日本,但經費占比的反超直到2020年才發生,在中國入榜企業數量已是日本1.73倍的情況下,經費占比卻沒有顯示出同樣的優勢,僅比日本微微高出0.4個百分點。
上述數據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雖然中國企業進入研發投入前列的數量多,但他們的研發經費總量其實并不高,平均到每個企業上都被攤得比較薄,這顯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持續發展是一個較大的掣肘。
此外,我們還應特別關注一個明顯的背離現象——那些營收最強、規模最大的中國企業,往往并不是在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上有最多投入和積累的企業,當前我國的“技術研發500強”和“企業500強”這兩個榜單出現了背離。
如果我們將2020年中國企業500強中研發投入前十名和中國企業500強前十名進行對比后就可以發現,在兩個榜單上同時出現的企業僅有兩家(中石油、中國建筑),且他們在兩個榜單上的排位基本無法對應。
中企研發投入的前十強與中企500強榜單的前十相比,出入較大,且排位也很難看出相互對應的趨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我們的鄰國——韓國和日本,研發投入支出越大的企業,往往在企業500強排名中都有更好的表現。
下面兩個表格的數據就顯示,在全球研發2500強中位居前十的韓國企業中,有6個也進入了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在全球研發2500強位居前十的日本企業中,也有5個進入了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與此同時,日韓兩國企業在兩個榜單上的“排位”都呈現出大致對應的態勢。
與中企相比,日企和韓國企業研發投入的前十強,同該國在財富500強榜單的前十名很大程度上能形成對應關系
上述數據的對比,顯示出中國的市場領軍者仍舊不是那些在研發和技術創新上傾注大量心血的企業,傳統行業特別是金融業截至目前繼續占據著企業500強的“頭部”位置,這是需要引起特別重視的一個方面。
當然,盡管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差距,但中國企業走向創新驅動、出產更多知識產權成果的趨勢并沒有因此削弱,而是走得越來越穩健。在可預見的未來,頂層設計的重視、政策層面的傾斜、市場機制的完善……這些因素都將為中國企業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水平的提升,奠定前所未有的良好基礎。
(備注:本文數據均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歐盟委員會、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等機構及上市公司年報,下同)
記者手記|在追趕和超越中 中國企業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科技研發領域里的領軍企業規模已趕超日本、歐洲;
國際專利申請數量首次超過美國……
近年來,國際權威機構密集發布的一系列數據,都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趨勢——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越來越好的知識產權成果和專利,這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還是人們難以想象的突破。
當然,這些的進步絕不意味著終點。我國專利的積累還未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國際專利布局還不夠全面,企業研發投入還存在被攤薄等問題……
在科技自立自強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重要支撐的征程中,中國企業依然需要追趕和超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后,毫無疑問,企業也會迎來發展的新動力、新機遇,并推動整個社會都能享受到這一發展的紅利。
記者:李可愚
編輯:陳旭
視覺:鄒利
視頻編輯:朱星運
排版:陳旭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