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04 08:30:57
◎如果市場熱度持續過高,杭州的樓市政策大概率會繼續收緊。
◎部分售樓處臨時關閉,有置業顧問甚至不惜列舉項目弊端,呼吁購房者理性購房。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陳夢妤
杭州樓市調控再加碼!
2月3日午間,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發布《堅持“房住不炒”,杭州嚴格審查購房家庭凍資行為》,表示將督促房地產開發企業嚴格審查購房家庭凍資情況,如發現存在不規范凍資行為,企業將取消其搖號資格。
實際上,1月開始,杭州就接連發布了多道調控措施,以抑制樓市過熱的狀況。
緊接著,濱江集團等本地房企發布聲明,對個別發布引導性信息的置業顧問,進行了停職等處理;甚至有樓盤在開盤日前緊急關閉了售樓處,一線人員可謂“人人自危”,避免被認定為助燃樓市者。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杭州相關部門的政策,對于發燙的樓市而言,功效可能只是“毛毛雨”,因為現在整個杭州樓市都彌漫著打新、搞錢、買到賺到的“炒作情緒”。尤其是1月最后一周,杭州約20個紅盤集中領證,總計10761套房源密集入市。
“甚至‘越調控、越火爆’,才是當下杭州人的共識。”上述業內人士直言。
火爆的杭州某新盤售樓處 受訪者供圖
杭州在1月27日曾加碼樓市調控,要求落戶未滿5年限購1套。
不過這絲毫未阻擋購房人的熱情。一名售樓顧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杭州原先沒有購房資格的家庭,不少硬生生逼出了房票。
栗女士一個月前賣掉了上海嘉定的一套房子,盤整資金后,對比了一下南通、舟山、寧波、杭州等地,決定在杭州“下手”。
畢竟和上海高總價、二套7成首付的門檻比,杭州的上車價實在低太多。
為此,她硬生生騰出了3張房票,自己和父母齊齊上陣,準備在打新潮中碰運氣。
對于杭州政策規定的轉手“5年限定”,栗女士直言,和很多杭州當地人一樣,等5年又何妨,本來市場上一大批人就是準備5年后再拋盤。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的購房人,沒有名額的找一個有名額的人,大家一起拼著買,搖到出手之后再分錢。
還有一些找類金融機構,幫忙墊資去搖號,如果中了就代持炒房。
一位項目營銷總告訴記者,據其觀察,新政之下,杭州的主力購房人分為三波:第一波以剛需和置換客為主,基本占70%以上;一波是專業投資客,10%左右;還有一波是剛獲得購房資格的杭州外地人,占比20%左右,大都剛繳滿2年社保,開始大量涌入搖號市場。
這些天杭州大多數樓盤都是人擠人的狀態,觀品濱江、嘉品濱江、君品濱江、丹楓四季等網紅盤更是人山人海,有看房長隊直接排了200多米。
甚至有一名女孩拄著雙拐看房,照片一夜間在網上熱傳,被調侃為“身殘志堅、不墜青云之志”。
其實杭州的售樓處已成了“大觀園”,從被父母抱著的嬰兒,到拄著拐杖的70歲老人,從正常人到病人,似乎沒什么能阻擋杭州人民看房的熱情。
連置業顧問也只能在背上貼著名字,方便客戶找,因為她們都同時要招待好幾組客戶。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江河鳴翠、御潮府、星創城等等項目,在開盤前(或當日)均關閉了售樓處,暫停現場接待。有置業顧問甚至不惜“自曝家丑”,列舉項目弊端,呼吁購房者理性購房,把中簽率控制在10%以上,而10%成為一道紅線,皆因新政規定若樓盤中簽率低于10%,限售5年。
亞運會、電商的崛起,帶強了杭州的城市基本面。據浙江新聞披露的數據,2019年在已公布的全國主要城市的人口數據中,杭州以55.4萬人口增量,位列全國第一。
而長期的限價導致一手房漲價空間被壓縮,這波上漲紅利全被一二手倒掛吃掉,這進而導致了杭州給浙江乃至全國的印象也是“買到即賺到”。
“大家都認為杭州幾乎沒有賣不掉的房子。”上述營銷負責人告訴記者。
以丹楓四季為例,其均價5.04萬元/平方米,最小戶型145平方米,總價普遍在700萬元以上。但200米外的濱江金茂府,二手掛牌均價普遍在9萬元/平方米以上。
再比如江河鳴翠最小戶型143平方米,均價為6.85萬元/平方米,而其對標的豪宅壹品二手房已經賣到14萬元/平方米。
杭州由于執行嚴格的限價政策、土拍政策,限制了一手房的漲價空間,最終一二手房價倒掛越來越明顯。
58安居客研究分院院長張波認為,目前杭州的調控只有“打補丁”作用,并不觸及根本原因,所以效果比較有限。
“但如果市場熱度持續過高,杭州的樓市政策大概率會繼續收緊。”
其認為,目前杭州的紅盤大多是中高檔改善盤,說明市場主力需求逐步向改善層面轉變。
改善型需求的入市會伴隨著大量二手房源上市,賣舊換新需要市場上有更多接盤者,而杭州大量流入的人口則會承接大量的二手房源,拉動市場整體流動加速。
所以長期來看,張波表示,杭州的樓市有較強支撐力,核心地段依然有高溢價能力。素質一般的樓盤、純投資需求,在不斷升級的調控中會得到削弱,樓市調控滅掉的是虛火。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