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05 17:31:29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葉峰
這兩年,基金行業的發展有目共睹,不少基金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持續攀升,增加注冊資本金的也不在少數。
不過記者近日注意到,有一家基金公司卻是反向操作,較大幅度地減少了注冊資本金,這究竟是咋回事?
基金公司減資或為股權激勵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中融基金在2020年12月18日進行了工商信息變更,其中注冊資本從原來的11.5億元減少到了7.5億元,降幅達到35%。
不過減資后,公司的股東并沒有發生變化,上海融晟投資有限公司的出資額從5.6億元降至3.7億元,但出資占比依然是49%,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的出資額從5.9億元降至3.8億元,出資占比還是51%。
而從所有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來看,雖然中融基金此次的注冊資本降幅較大,但7.5億元的注冊資本在行業中也不算低,能夠排進行業前25位。
另據記者進一步了解,中融基金的此次減資動作其實是在為股權激勵做準備。
近年來,基金公司的股權激勵紛紛取得突破,特別是部分頭部大基金公司,股權激勵先后獲得批準,而股權激勵基本上都是采用合伙企業增資的方式進行。
如果注冊資本金太高,那么意味著基金公司股東如果要拿出一定的比例來激勵的話,員工的出資肯定壓力更大。
當然,要是中融基金的減資是為了做股權激勵,那么可能接下來也會采用合伙企業增資的方式,也就是說,最終會通過資本金的先減后增,來推進員工持股。
基金子公司加減法不一
除了中融基金減資,其實中融基金旗下的子公司-中融(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融資管)同樣也減持了注冊資本金,從原來的3億元降到了2億元,降幅約在三分之一左右。
而在幾年前,當《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出來之后,基金子公司其實是掀起一波增資潮。中融資管也在2015年底時曾將注冊資本從1.53億元增加至3億元。
但經過這么多年的繼續發展,基金行業子公司的整體規模其實是出現了大幅下滑,中基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季度末,基金子公司資管計劃約為3.66萬億元,相比于2016年底的10萬億元,已經相去甚遠。
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基金公司之間也出現了不少分化,有的基金公司的子公司由于業務壓縮,資本金占用比較明顯,其實在此之前,也有幾家公司子公司通過減資的方式來釋放資本金。
業內人士也分析指出:“通道業務是數年前子公司注冊資本金高的根本原因,隨著通道業務向主動管理業務的逐步轉變,對注冊資本金的占用下降,出于資金使用效率的考慮,子公司會有減資意愿。此外,在現階段,大量子公司難覓業務方向。而如果從事二級市場投資,則與基金母公司的專戶業務競爭,一方面子公司競爭力有限,另一方面會加大內耗。”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還有部分基金公司的子公司注冊資本不降反增,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增資的原因大概率在于公司的財務指標達不到子公司新規的指標要求,需要通過增資來保障在合法合規前提下正常經營。”
“另外,從目前可查到的子公司注冊資本金數據來看,多家銀行系基金子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相對較高,原因可能是承接了大量來自銀行端的非標業務,而這些業務對注冊資本金有較高要求。”該業內人士進一步說道。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