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14:43:09
剛剛將亞洲超大鋰礦采礦權收入囊中的川能動力,日前發布公告,宣布計劃切入垃圾發電領域。此舉引發部分投資者疑惑:說好深耕新能源、全力打造鋰電全產業鏈,收購垃圾發電是唱的哪出?
“鋰”概念加持下,川能動力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赐晔召徖l電相關公告,一些疑問似乎仍沒有解開:垃圾發電到底賺不賺錢?此次收購意欲為何?收購后如何運作?
在國內,兼顧環保與經濟效益的垃圾發電產業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但由于引進國外技術投資成本高,十幾年間我國垃圾發電行業發展遲緩。
進入21世紀,垃圾發電核心技術及設備已從完全依賴進口過渡為實現國產化,投資門檻也大幅下降,垃圾發電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據相關數據顯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2011-2020年),我國垃圾焚燒廠的數量增加了303%,焚燒處理量增加了577%,預計整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2021年市場規模將超2000億。驚人的增量背后,是中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行業發展勢頭不錯,那盈利能力呢?
下圖是垃圾發電產業的商業運營模式。
簡單來說,垃圾發電的優勢有三點:
一是環保剛需。只要有人就會產生垃圾,伴隨著中國城鎮化持續推進,必然會面臨垃圾處理問題,相較于垃圾填埋,垃圾焚燒發電或將逐漸成為主要的處理方式。
二是政策支持。作為政策驅動型行業,與地方政府的“深度綁定”保證了垃圾發電產業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在生產端,地方政府給予特許運營權,發放垃圾處理費和電價補貼;在銷售端,產生的電力除供本廠使用外,多余電力直接送入地方電網,無需拓展其他營銷渠道。
三是原料成本低。發電的“原材料”成本低,這是看得見的優勢。
總體上看,垃圾發電產業符合綠色理念,且正處于發展期,其最大魅力在于項目的確定性與穩定性,行業前景較好。
今年以來,川能動力資本運作頻頻,成為準鋰電股后,備受業內關注。但公司為何在布局鋰電全產業鏈的關鍵期,轉而發起對垃圾發電資產的收購?
對此,川能動力董事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收購垃圾發電并非違背了公司戰略規劃:“公司順著‘一主、雙向’的發展思路,圍繞新能源主業,以‘電力+儲能’進行雙向布局,業務領域涵蓋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垃圾發電等新能源發電和儲能業務。垃圾發電資產是符合公司主業和產業發展方向的。”
川能動力從三方面解釋了收購垃圾發電的合理性。
首先從收購標的情況來看,川能環保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2.56億元、5.54億元、6.00億元,營業收入穩步增長。若交易完成,2019年末和2020年6月末公司的資產總額將分別達到114.17億元和125.48億元,分別提升57.56%和64.28%,上市公司可實現資產規模、收入規模較大幅度增長。
其次,標的本身資產優良,川能環保100%股權估值為12.1億元,雖然較賬面值溢價不少,但標的公司截至2020年6月末歸母凈資產加上2020年下半年良好的業績表現,同時交易對方四川能投集團作出的5億元利潤承諾,并考慮垃圾發電項目未來20余年穩定的運營收入下,已完全覆蓋溢價部分,收購價格有充分保證。
最后,也是最能反映此次布局前瞻性的一點,是收購垃圾發電業務在公司鋰電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李家溝鋰礦目前正處于建設階段,短期內對上市公司利潤貢獻較小,而川能環保具有良好盈利能力,收購完成后將成為上市公司新的盈利增長點,能有效支撐鋰電產業的長遠發展。
“我們一直非常關注投資者的訴求,希望以更加穩健的經營、更加優異的成績回報股東。”該負責人表示。
實際上,標的公司川能環保本身有較為成熟的運營模式及發展規劃。依托在垃圾焚燒發電領域的技術積淀與國企的資源優勢,川能環保的固廢處理業務與環衛一體化業務一直處于增長狀態,目前已在成都、遂寧、瀘州等多個城市與當地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開展合作,在四川省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1.69%、11.34%,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那么,川能動力對這一板塊有何構想呢?
公司表示,如若順利收購,會把標的資產川能環保的業務發展、經營理念、市場開拓等同步納入上市公司整體發展體系中,在保持標的資產獨立性的情況下,進行統一規劃部署,充分發揮并購后的協同效應,使之成為強有力的一極,助力上市公司行穩致遠。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