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06 19:57:14
基于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結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政府和企業采取系統化、科學化的措施來建立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以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每經編輯 凌建平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還存在一些需要加強和改善的地方。
第一,產業鏈結構與布局有待優化,附加值有待提升。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首先就國際比較而言,第三產業占比偏少。2019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9%,這一比例在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工業國家均達到或接近70%。第二,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程度有待提高。雖然我國的數字化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與美國的數字化程度正逐步縮小,甚至在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和公共事業上的應用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數字時代的中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經濟》報告顯示,相較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在基礎制造、建筑、運輸倉儲、房地產、農業、個人與本地服務、酒店服務、專業服務等傳統產業的數字技術應用水平依然偏低,亟待數字技術的顛覆。第三,產業鏈供應鏈的可視性有待加強。可視性指產業鏈供應鏈不同環節的參與者能夠及時獲取運作所需的關鍵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進行決策、創造價值的能力。伴隨著數字技術在企業運作中的不斷普及,企業內部的可視性程度不斷提高,但產業鏈供應鏈層面的可視性仍存在很多不通暢、不匹配、不及時的地方。另外,我國產業鏈缺乏有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產業鏈供應鏈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基于上述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結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政府和企業采取系統化、科學化的措施來建立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以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具體來講,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結構與布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創新能力與附加值。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立足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現狀,充分發揮已建立的規模優勢和配套優勢,利用部分領域和地區的先發優勢帶動新興地區、新興產業的起步建設和創新發展,支持老工業地區的轉型發展。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深化產業內的供應鏈整合與供應鏈中的跨組織合作創新,加大對產業基礎和關鍵技術的自主攻關力度,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附加值和可靠性,持續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第二,加快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數字技術、自動化和智能化在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指導意見》中指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供應鏈已發展到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數字技術、自動化、人工智能在產業鏈供應鏈不同環節的應用能夠大大提升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第三,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跨組織連接機制,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可視性。可視性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是產業鏈供應鏈中跨組織連接機制的問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可視性,首先要通過數字化技術規范化、標準化信息的存儲方式和傳輸渠道;降低信息的存儲成本和溝通成本,使得關鍵信息能夠在產業鏈供應鏈內部流通,能夠順利被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交易伙伴接收、識別并利用。接著,需要產業鏈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參與企業通力協作,建立并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跨組織連接機制,在做好自身端到端工作和信息傳遞的同時,也為其他企業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流程協助。
第四,運用大數據分析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決策,建立健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首先要明確影響產業鏈供應鏈運作的關鍵數據指標體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數據收集、存儲、監管及傳遞機制。數據信息的獲取是數據分析和預警機制建立的必要前提。明確影響產業鏈供應鏈決策的關鍵數據指標體系;監控企業運作,全面、準確、及時的收集數據;確保數據的存儲安全;建立合理的數據使用及傳遞規則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其次,對產業鏈供應鏈運作數據進行模式分析,得出不同產業鏈供應鏈運作中的風險預警關鍵指標、判斷標準及決策建議。不同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風險各不相同,在模式分析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不同產業鏈供應鏈的風險類型、關鍵預警指標體系、判斷標準及決策建議,為企業及時識別風險、優化調整運作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支持。
第五,積極推廣平臺商業模式,以平臺核心企業帶動參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提升供應鏈服務水平。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通訊技術的空前繁榮,以這些技術為依托的平臺商業模式日趨規模化和專業化,第三方公共電子平臺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平臺模式將企業間聯系由線性擴展為網狀,極大豐富了平臺參與企業資源獲取的渠道與效率,從而實現以平臺力量帶動參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平臺模式多方參與的網狀互聯模式和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各方信息得到準確及時的傳達,實現了需求、設計、生產、庫存、以及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實現了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的有效對接和協同發展,促進供需精準匹配、引導資源優化與互補利用,有效降低了平臺參與企業的經營與交易成本,有效助力平臺參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再者,平臺企業不直接參與平臺交易,其通過自己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更多扮演供需匹配中介、第三方監管、以及資源能力提供方的角色,為平臺參與企業提供研發設計、采購物流、融資結算、商檢報關等一體化的供應鏈服務。
文:西北工業大學 楊倩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