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18 15:28:49
在過去一周多時間里,資管領域圍繞險資放開參與直接融資的探討不斷,有關險資投向股權市場的方案設計備受熱議。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險資獲準進入直接融資市場后,投資范圍被給予適度寬松,清單約束下的靈活直投有望提升低風險資本在后期階段、乃至Pre-IPO階段的參與密度,可能推高目前擬上市企業估值。
有分析指出,資本玩家將進入規模為王時代,倒逼險資進行LP“GP化”轉型。而作為本就控制資金投向的上市平臺,險資投向的放寬也增加了其對外直投的通道。據悉,以中航資本為代表的上市企業已經通過關聯交易,增加了財險牌照,進一步向險資示好、靠攏。
在過去一周多時間里,資管領域圍繞險資放開參與直接融資的探討不斷,有關險資投向股權市場的方案設計備受熱議。按照現行直投方式,未來險企的自有資金、保險資金和資管產品,都將有望通過基金的形式參與財務投資。
只不過,有關險資企業LP“GP化”的擔憂隨之而來。從業內探討的重點來看,主要集中在“窗口期”內險企加大自主投資管理團隊建設下的資金支配,一些正在招兵買馬的企業或借機打造從頂層制度設計到下游項目篩選再到投后管理等全流程業務。畢竟,在險資受限之前,險企中擁有主動管理能力的“投資部門”不在少數。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眼下可行的方式就是和外部投資機構,尤其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作。“短期來看,可能會促使保險機構和有優質項目獲取能力的GP(尤其是中小GP)之間互動交流加強。但顯而易見的是,保險機構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的‘偏好’,除了最基本的‘GP投資業績優秀,賺取投資回報’的邏輯,又多了一個‘讓GP推薦跟投項目,通過項目跟投賺錢’的業務邏輯。”
不難發現,LP“GP化”主角或因此再添險資一員。盡管對此飽受爭議,但這里的LP本質上就是險資,與公募、私募民間資本不同,險企本身就有投資需求,所以在主導項目跟投的激勵方式上,保險企業自身擁有足夠的話語權。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保險資金通過股權直接投資、股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投資企業股權規模兩萬億元、占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10%。照此推算,保險資金的可用余額已接近20萬億,已是金融業可提供股權性資本的主要機構投資者。
有分析認為,保險機構作為市場機構,“逐利”行為無可厚非,但在政策適度放大“逐利”范圍的同時,投資的功能應該自律。有業內人士評價道,“應該通過系統安排合理引導保險資金,進行包括長期投資在內的資產配置,真正轉變為耐心資本,這樣才對創投的短期、中長期發展有所促進。”
提及“耐心資本”,其實在過去的制度設計對險資的投資范圍進行過約束——即只能投資保險類企業、非保險類金融企業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養老、醫療、汽車服務等企業。而與大類投資項目相比,耐心資本的盈利空間小、靈活性不高。
尤其對于金融服務類平臺,大體量險資被放開進入股權投資后,將對平臺基金募資以及日常管理注入流動性。記者發現,已有上市金融平臺公告增加財險牌照。
11月18日,中航資本發布公告稱,中航資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通過《關于控股子公司中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收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50%股權的議案》。公告信息顯示,中航資本目前已擁有信托、租賃、財務公司、證券、期貨、基金等金融牌照,全牌照金融業務平臺已初步形成。收購中航安盟股權后,中航資本及中航投資板塊將增加財險牌照,進一步完善金融布局。
公司方面表示,中航投資收購中航安盟股權后,可以對其業務渠道、客戶資源等進一步整合,在服務產融結合方面發揮自身優勢,保證原有業務特色的基礎上拓展多元化經營。
值得關注的是,該收購案于今年10月28日發起,彼時剛經歷董事會通過;而時隔半個月,就獲得股東大會通過。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個牌照不是那么好拿,只能是收購。但收購公告其實是在政策之前,不排除趕上了好時機,股東間對這一布局的未來期許達成了廣泛共識。”
在中航資本目前的主營構成中記者發現,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占據25%以上份額(2020年三季報),而涉及股權投資以及投行業務卻占比極低。隨著險資不再有直接投資的行業范圍限制,未來大舉進入過往受限的行業將成為可能。
有分析認為,這將進一步推高Pre-IPO企業的估值、尤其抬高一級市場的項目價格,導致行業龍頭企業雖可吸納更多的資金,但更容易出現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倒掛的情況。而作為新增資本動力,險資是否要推動投資機構走向規模為王值得謹慎,至少目前來看,投資界紛紛都在向險資示好。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