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6 22:04:29
經過數年的打磨與沉淀,成都創意設計周發了什么變化?這里蘊藏著哪些有趣的設計元素?活動間隙,設計周參展方之一、iF國際論壇設計有限公司亞洲子公司總經理李建國接受了每經記者采訪,暢聊成都如何更好地搭建創意設計生態體系,通過創意與全球文創機構實現內通外聯。
每經記者 杜蔚 每經編輯 董興生
創意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亦能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11月6日,第七屆成都創意設計周正式拉開帷幕,活動將持續至11月9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活動主辦方處獲悉,本屆設計周共吸引26個國家及地區的600余家機構齊聚蓉城,帶來1.4萬余件展品,總展覽面積達3.6萬平方米。在現場觀展中,每經記者看到既有精湛的手工藝品,也有來自敦煌研究院、三星堆、金沙博物館等文博IP衍生品,還有科技范十足的汽車、醫療等領域的新銳設計。
經過數年的打磨與沉淀,成都創意設計周發了什么變化?這里蘊藏著哪些有趣的設計元素?活動間隙,設計周參展方之一、iF國際論壇設計有限公司亞洲子公司總經理李建國接受了每經記者采訪,暢聊成都如何更好地搭建創意設計生態體系,通過創意與全球文創機構實現內通外聯。
李建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今年7歲的成都創意設計周,致力于打造成國際化大平臺,推動文化創意轉化、時尚轉化、產業轉化、場景轉化,有效提升成都文創產業在行業的影響力及引領力。本屆設計周的重要活動之一“iF成都創意設計論壇”已是第四次在成都舉行,邀請了全球設計領域的知名策展機構、專家學者等共同探討未來設計趨勢及城市和產業所面臨的各項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iF成都創意設計論壇”是德國iF設計獎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大型國際性論壇,成都則擁有iF在海外的第一座設計中心。據悉,創立于1953年iF設計獎,是當今設計界最有知名度和含金量的獎項之一,被譽為“產品設計界的奧斯卡”。
iF成都創意設計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談及成都創意設計周這些年的變化,李建國向每經記者笑言:“已有很多、很好的內容不斷呈現出來,但同時,我發現這當中還有很多有待調整的東西,當我們總結出哪些是好的或哪些是需要專注來做時,就能將活動持續、長久地辦下去。”
和舉辦了60多年的iF設計獎相比,李建國認為,成都創意設計周還非常年輕,正在積極地做著一些不同的嘗試和變化。“就如同設計方法需要發散、聚焦的過程一樣,舉辦活動短短幾年產生不了太大的效益。還需要在時間的積累中進行各種不同的嘗試,逐漸找出自己的方向,并有別于其他的設計活動,形成鮮明特色。”
“成都創意產業有很大潛力,希望成都創意設計周可以在不斷迭代中,尋找到自身的品牌定位,提高知名度和價值,成為創意產業和設計愛好者的聚集地。”李建國認為,設計周的一大目的就是要讓創意設計產業相關的產業有機會在這里相互交流,因此必須有耐心、持續舉辦。
活動間隙,嘉賓們熱情交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創新創意是城市發展的驅動力,成都創意設計周通過匯聚全球創意精英,營造釋放創造天性的新場景,試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的文化創意生態體系。
“創意不僅是每一個城市,而是每一個產業都必須重視的。”李建國認為,當下所有產業都面臨創新的難題,而所有產品也都需要創意來滋養,“即使是進入5G時代,仍離不開創新創意,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新產品、新服務、新內容”。
在李建國看來,“不能單純地以設計公司或設計師的產值來衡量設計所產生的價值,而是應該看到設計背后的附加值,就如蘋果公司一樣,領先的設計與創意為它創造了極大的價值,任何產業只要投入一小部分的好設計,就有機會收獲豐厚產出。”
參觀展會的市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說回設計本身,李建國指出,“設計”這個名詞在中國還是新詞,因為相對來說,很多人對設計的理解并不透徹,也不了解設計真正的價值。“過去,大家說到設計可能會想到一些比較專業的詞語:產品設計、視覺傳達、服裝設計等,但這些理解都是比較狹義的。現在,設計有很多不同的面,需要不同專業的整合。尤其是目前,我們從過去工業化時代的物件為中心的設計概念,開始去思考以人與生活與社會為思考的設計,所以,怎么透過設計思維、設計方法來解決問題或產生更多創新至關重要。”
自2014年開始舉辦以來,成都創意設計周已培育出了“莫西熊貓”等知名文創品牌。于成都而言,還有哪些有待挖掘的元素,可以豐富“核心IP+體驗空間+衍生品銷售”的文創產業鏈?“我認為成都可以依靠自身的文化特色、技術等優勢來提升城市的創新創意。”李建國表示,自己對成都最直觀的印象是熊貓和美食。“不分男女老少,熊貓是全球人都喜歡的動物;而成都是美食之都,食物本身就像設計,同樣的食材,不同的廚師、不同的烹調方式、不同的擺盤就會做出不同的菜色與菜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