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3 22:11:56
每經記者 宋戈 每經實習記者 肖世清 每經編輯 廖丹
11月3日晚間,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在金融業發展方面,《建議》提出,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
在金融監管方面,《建議》指出,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多次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等方式,大力發揮貨幣政策的精準滴灌效應,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建議》指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
在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方面,中原證券分析師林思閃在研報中表示,預計將進一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融通資金的樞紐,要在這個定位的基礎上構建有效的體制機制。而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金融普惠性。
《建議》還提出,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支持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
在金融科技方面,林思閃在研報中表示,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間接明確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融通資金的樞紐作用,要在這個定位的基礎上構建有效的體制機制。而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傳統金融業務相融合,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金融普惠性。
此外,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金融供給不平衡、不充分與金融需求多層次多樣化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實現金融的普惠性目標還需要做許多工作,必須堅定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業經營更加普遍,多種業務交叉融合,導致風險交織復雜、難以識別、外溢加劇。
《建議》提出,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兩部銀行業法律迎來“大修”,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下稱《修改建議稿》)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隨后人民銀行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針對金融風險,《修改建議稿》強調,完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計劃增設股東義務與股東禁止行為;健全內部控制,規范激勵約束機制、信息披露與關聯交易管理。
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曾表示:“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金融業要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豐富監管手段,探索金融風險甄別、防范、化解的新路徑,全面提升金融監管效能,織密風險防控的‘安全網’”。范一飛建議,應建設多方聯動的風險態勢感知平臺,通過復雜網絡、深度學習等手段,建立健全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切實增強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此外,隨著金融業發展持續深化,《建議》還指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進金融雙向開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