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4 11:23:40
誰來撐起中國芯片的希望?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昨天,城叔關注了近期引發熱議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一事(猜你想看:《“芯”大學亮相,為什么是南京?》)。接著這個話頭,今天繼續寫一寫“造芯熱”背后的區域版圖。
過去20年,各地不斷掀起集成電路投資熱潮。尤其當下,在“中國芯”亟待突破“卡脖子”難題的背景下,從地方到企業的熱情都空前高漲。
一方面,這顯示出“我國半導體產業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階段,社會各界參與發展的熱情非常之高”;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投身集成電路行業,個別地方對集成電路發展的規律認識不夠,盲目上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風險顯現,甚至有個別項目建設停滯、廠房空置,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
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制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后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這便是集成電路,也叫做芯片和IC。
這樣一個小小的器件,成為國與國之間、城與城之間你追我趕的重點。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正式進入商業化發展,也就是這20年的事。
2000年,國務院出臺《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俗稱“18號文”;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俗稱“4號文”。兩波政策在稅收和財政上給予半導體產業優惠政策,產業分工得以初步實現。
2014年6月,國務院頒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簡稱“大基金”),將半導體產業新技術研發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目前,大基金首期投資成果顯著,撬動地方產業基金達5000億元,二期募資也已經啟動,推動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
因為國家政策加持,集成電路迎來好幾波建設高潮。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0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才200億元,到2019年已達到7562.3億元,年均增幅達21.1%。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3539億元,同比增長16.1%。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進一步提出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做好規劃布局。
經過多年部署,全國形成了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區域四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區。集成電路產業覆蓋設計、芯片制造、封裝與測試、裝備與材料和EDA等多個領域,四個產業集聚區各有所長。
長三角地區長于制造,無論是上海的芯片制造和設計,還是整個江蘇的封裝測試、芯片制造,都是這個區域的最大優勢
以北京為代表的京津冀在設計領域最為突出,比如全國前十大的IC設計公司,北京占了超過一半;
珠三角則在集成電路應用領域比較突出,包括中興、華為以及下游整機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
中西部則處在趕超狀態,比如西安的三星、武漢的長江存儲。
芯思想研究院此前發布了一份2020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
前10強中,長三角地區占五席,分別是上海、無錫、合肥、南京、蘇州,珠三角地區深圳入圍,環渤海北京入選,中西部有成都、西安、武漢入選。這個排名,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區域格局大致相符。
不管是“大基金”、地方發展規劃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還是國際形勢變幻暴露出的自主研發之痛,受到多種因素驅動,近段時間,各地“造芯”的氛圍又熱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9月1日,我國2020年新增半導體企業7021家,2019年全年新增半導體企業也超過1萬家。而僅今年上半年,已有江蘇、安徽、浙江等21個省份超140個半導體項目落地。
另據數據公司統計,2020年上半年可完全追溯到的半導體項目投資金額達到2021億元。其中,江蘇、安徽、浙江、山東、上海簽約金額合計達到約1600億元,占總投資額80%。
從數據可以看出,項目落地活躍的地區,依舊是長三角。
作為國內集成電路發展重鎮,上海見證了中國大陸第一條8英寸生產線、第一條完全由國資控股的12英寸生產線、國內第一家集成電路上市公司的誕生,地位舉足輕重。
經過近年來的布局和發展,從整體上看,相較于江蘇省的封測先行、深圳的設計為優,上海更注重謀求產業結構的完整均衡。就國內各大城市而言,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鏈最為完備,IC設計、制造、裝備、材料、封測等領域的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且無明顯短板,這樣的均衡發展助力產業鏈各環節間的協同聯動,形成較好的產業生態。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此前介紹,上海已經集聚超過600家半導體企業,累計完成投資超過3000億元。同時,上海IC行業人才集聚度約為40%。
圖片來源:攝圖網
支撐長三角地區的,不僅有上海,還有無錫。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無錫就被確定為國家微電子工業南方基地,先后承擔國家“六五”“七五”和“908”工程,我國第一塊集成電路就誕生于此。
2018年和2019年,無錫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作為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無錫計劃到2020年底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1200億元。
不過,從全產業鏈布局來看,無錫IC設計業偏弱。2018年其設計業占集成電路產業規模比重僅為10%,制造業占比25%,封測業占比高達40%,設備材料占比25%。
與此同時,隨著周邊南京、合肥等城市大舉進入,無錫曾經的優勢正在縮小,發展后勁也出現不足。
合肥市提出打造“中國IC之都”,從市場需求出發謀劃“補芯”;南京提出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地標”,產業鏈布局已經覆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制造等全產業鏈環節。
集成電路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高科技領域,質量技術基礎水平高低,將決定未來集成電路的全球價值鏈和產業分工格局,影響集成電路的發展路徑和生存模式。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長三角地區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約占全國的1/2。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綱要為長三角地區規劃了十大重點領域,集成電路產業被排在首位。這里,無疑將是國產芯片的希望所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