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16 17:47:27
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應該如何應對其中的“?!?、把握其中的“機”?也許我們需要立足中國面對的內外部實際環境,來理解這場與你我息息相關的戰爭。這恰好與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安泰經管學院)的治學發展戰略——縱橫交錯,知行合一,成為一所扎根中國的世界級商學院——不謀而合。
每經編輯 梁宏亮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供圖
每經商學院記者 吳林靜 每經商學院實習記者 王思雨
高端芯片從國外進口,光刻機需向荷蘭ASML公司訂購,種豬的引進也將“受制于人”,這些看似無關的新聞背后,是全球供應鏈正在巨變的現實。新冠的出現與國際形勢的變幻莫測,共同吹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逆全球化風潮。
對此,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應該如何應對其中的“危”、把握其中的“機”?也許我們需要立足中國面對的內外部實際環境,來理解這場與你我息息相關的戰爭。這恰好與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安泰經管學院)的治學發展戰略——縱橫交錯,知行合一,成為一所扎根中國的世界級商學院——不謀而合。
疫情之后,安泰經管學院開啟了全國巡回的“安泰E堂大課”,借此機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院長陳方若進行了專訪,就全球化的管理視野以及世界級商學院的建設理念展開了深談。
每經商學院記者:受疫情影響,人流、物流跨國流動嚴重受阻,原本環環相扣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出現多個“斷點”。您如何看待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陳方若:疫情給全球化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應對挑戰,各國會各自出臺一些政策。然而我覺得要真正地理解這件事情,應該先把目光放得更大一點、更遠一點。
全球化是伴隨著人類歷史進程而發展的。原始社會的生產力十分低下,供應鏈非常短。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力不斷發展,供應鏈開始變長。市場規模的擴大意味著生產規模的擴張,生產成本隨之下降,以此形成良性循環。于是在全球化發展到頂峰的時候就形成了全球生產、全球銷售的局面。
一方面,全球化的確提高了生產力和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對于不同的群體而言則得失參半。中國憑借改革開放成為“世界工廠”,促進了全球貿易、全球生產、全球消費這樣的全球化進程。在美國,對全球化的評價則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認為居民購買商品的成本下降了,有好處;另一種聲音則認為,本國的一些產業被轉移到其他國家,人們因此失業,造成了損失。
所以當把全球化放在顯微鏡下看的話,你會看到它不是均勻的一種顏色,有人擁護,也有人反對。
每經商學院記者:現在逆全球化勢力紛紛抬頭,但您也提到“全球化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您如何看待這場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博弈?
陳方若:全球化一直都面臨各種挑戰,比如國家主義、保護主義。這次疫情又給全球化增加了新的矛盾。
推動全球化進程的一個主導因素是:商業驅動力。對于一個公司來說,市場在哪里,他就會去哪里開拓市場以獲得收益,因為企業必然是逐利的。如果因為外界因素,比如關稅政策發生了變化,他就得重新調整政策,而調整的結果就是另一種全球產業鏈。“內外雙循環”的提出就是因為在當今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我們必須再次審視全球產業鏈的重構。
當內循環阻力小的時候,內循環得以發展,這就是追逐利益的過程??傮w來說,內循環、外循環一直存在,也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只是在現在這樣外部環境非常不確定的前提下,內循環自然就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在外部十分不確定的當下,以內循環為發展重點。但就長期而言,全球化還會繼續向前推進,這是因為人類對更高生產力的追求永不會變。
每經商學院記者:企業全球供應鏈的平衡已被打破,下一個階段,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合作中將承擔怎樣的角色?
陳方若:中國應該堅定不移地扮好“全球工廠”的角色。以美國為例,他們把工廠移到別的國家,其中包括一些高端工廠,這導致了許多人失業。而中國人口龐大,如果不做世界工廠,就業就會出現問題。尤其是我國的工廠大多屬于勞動力密集型,如果產業大規模轉移,可能會出現大部分人失業的問題。
因此,我們還是應該保留“世界工廠”的屬性,當然同時也要不斷升級工廠,引入智能技術提高生產力,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的環境下,產業合作分工需要進行新的優化,我們要往產業鏈的上游走,去做基礎研究和基礎技術的研發。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技術發展,大幅提高對制造業的重視程度,讓制造業不斷向更高質量發展,而不能一味追求服務業的高占比。
同時,在產業鏈的關鍵領域要做前瞻性的布局。如今我們已看到自己在高端芯片技術方面的欠缺,那么10年、20年之后的關鍵技術在哪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提前布局的基礎研究。
每經商學院記者:在全球供應鏈調整過程中,中國的企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陳方若: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最怕的是非常不確定的營商環境?,F在大環境很動蕩,大家自然就退縮了。所以在現在的情況下,內循環的風險相對會小一點。但是企業不能只關注內循環,即使外部大環境不確定,企業還是有能力從中抓住機會,并以此獲得快速發展。因此企業要記住,即使環境不確定,也不能忘記尋找機會,機會一直存在。
每經商學院記者:內外部環境都在發生變化,在您看來,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陳方若:思考、分析、判斷是常被提到的幾種能力。在新時代,我認為首先需要的是知識面的廣度,也就是跨學科思維。未來跨界的機會越來越多,傳統行業的概念可能會束縛你的思考,所以視野應該更開闊。
其次是與之相關的管理能力。大環境不確定的背景下,風險管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不只技術是生產力,管理也是生產力。戰場上,即使每個士兵都是勇士,人人驍勇善戰,但如果沒有好的戰略戰術,可能最終還是死路一條。未來人才的培養,十分需要強調管理的能力。
安泰經管學院的學生涵蓋各行各業的人才,他們都需要前沿的管理知識。我們希望把好的管理方法教給他們,讓他們學會如何把有限的資源利用到極致。
每經商學院記者:現在的管理理念、方法論大多沿用西方經濟學或者西方管理學,我們如何用這些理論來指導中國的實踐呢?
陳方若:100年前,西方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人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任何一種管理,一定是跟實踐結合,才能夠解決你面臨的問題。
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會有新的問題,總結出自身的經驗,建立自己的理論。這些新的理論不見得只適用于中國,也可能反過來被西方學習。安泰經管學院的一個方針就是希望能夠完善世界經濟管理理論。中國出現了新的管理問題、新的商業場景,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我們提煉出新的理論,服務全球。方興未艾的中國互聯網“網紅”現象以及引發的新商業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就是我國十分發達的線上支付工具,領先全球。新技術、新場景、新實踐就催生了新理論。
每經商學院記者:2018年安泰經管學院落成行業研究院,2019年起陸續開設6個“行業社群班”。您一直提倡“縱橫交錯、知行合一”,怎么去理解和實現?
陳方若:中國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體,一定可以支撐形成一批全球頂級的商學院,但是關鍵是要扎根中國。我們致力于尋找最好的辦法發展安泰經管學院,如今我們認為,那就是扎根中國。
如何扎根?通過“縱橫交錯、知行合一”的戰略。這個戰略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學術研究(橫向)與行業研究(縱向)齊頭并進,交錯發展。行業研究是扎根中國的一個有力抓手。在深入了解行業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發展理論,創造知識。這種發展模式與哈佛商學院的案例研究模式有所不同。案例更多的是強調管理場景,提供實戰練習(但通常情況是不提供答案),而行業研究則希望發現規律,解決問題,形成理論。
“行業社群班”是一種行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行業社群班的每一個學員都代表著一個鮮活的案例。他們來自校友企業、非校友企業、政府部門與其他不同機構。這是一個跨界的人才培養模式,安泰經管學院的不同項目之間被相互打通,學生們彼此增進交融,校友們也?;貋矸窒斫涷灒?ldquo;行業社群班”將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平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