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3 11:35:49
在夏涌看來,成都發展新經濟具備非常多的優勢。他表示,“‘互聯網+’沒有限制和邊界,互聯網企業也講究不斷迭代和創新,因此我們與成都的合作也沒有邊界。”
每經記者 杜蔚 每經編輯 楊歡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全球經濟遭遇重創,但危機之中也伴隨著機遇:以云觀影、云購物、云上課等為代表的在線新經濟行業展現出蓬勃生命力,為城市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為更好推動城市新經濟的創新發展,促進本地產業升級,9月25日,以“筑夢新社區 暢享新生活 創造新價值”為主題的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公園社區專場活動將在成都舉行,面向全球發布100個新場景、100個新產品及成都市百佳社區商業企業榜單,釋放社區新機遇。
屆時,在線新經濟的重要成員——音頻,其行業獨角獸喜馬拉雅也將亮相公園社區專場活動?!睹咳战洕侣劇酚浾邔υ捪柴R拉雅四川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夏涌,聽他分享在線新經濟中,音頻的優勢如何融入社區;通過“耳朵經濟”怎樣助力成都新經濟發展?
與當下火熱的長視頻、短視頻、直播相比,或許在不少人的認知里,音頻還只是一個“角落里的旁觀者”。
“不可否認,在用戶基礎、使用效率、市場接受等方面,長短視頻、直播等形態更為用戶、社會所熟知。”喜馬拉雅四川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夏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其實是人本體的信息獲取進化造成的,但“反過來講,正是大家認為的滲透率、覆蓋面還不夠高,所以音頻市場才是值得深耕和拓展的藍海。”
近年來,音頻正在悄然崛起,被視為“角落里的爆發者”。《2020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用戶規模達4.9億,行業市場規模同比上年增長55.1%至175.8億元,預計2022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43.1億元。
《2020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研究報告》
在談及不斷壯大的“耳朵經濟”用戶和增長迅速的音頻市場規模時,夏涌認為,“音頻在伴隨性、沉浸式、文化范等方面有著圖文、視頻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能夠將內容精準、高效地傳遞給用戶,尤其是步入不可逆的老齡化社會后,我想大家在常刷視頻之后,總是有那么一個時刻想要靜下來放松眼睛、用耳朵去感受和聆聽世界。”
因此,“聽”亦成為大眾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采訪中,每經記者了解到,為了讓閱讀成為市民每天的生活習慣,讓大眾享受閱讀的快樂,在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現場,喜馬拉雅將通過對“全天候社區智慧有聲‘悅’讀場景”的深入解讀,來幫助市民的“閱讀”全天候融入社區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喜馬拉雅用戶數超6億,且活躍用戶平均每天要收聽170分鐘的有聲內容,并為逾1000萬的主播、音頻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就業創業機會。“我們會不斷推出扶持內容創作者的計劃,讓好的內容不斷迸發,讓音頻這個藍海市場容量不斷增長,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夏涌說。
隨著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越來越多,屏幕似乎無法再迎來爆發式增長,但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耳朵經濟”反而更有彈性和想象空間。
“在線新經濟是新基建的一個領域,音頻作為一個古老而又全新的媒體形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5G時代重新煥發出全新的生機和活力。”夏涌表示,未來音頻內容將是大眾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須品,就像水電氣一樣是基礎設施。
的確,繁忙的一天,許多人只能見縫插針的放松,此時,比如在早上起床、午間休息、通勤路上、晚上睡前等時間,大部分人更樂于收聽音頻內容。因此,牢牢抓住用戶的耳朵,亦將釋放出在線新經濟的新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音頻用戶的一大特點是“越夜越聽”?!兑孤牻洕厔輬蟾妗分赋?,當午夜的鐘聲敲響后,還有大約10%的人仍未入睡,而在夜聽用戶中,80后和Z世代占比近65%。與此同時,《2019-2022年中國夜間經濟產業發展趨勢與消費行為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夜間消費規模已經占總體零售額的六成,預計2020年中國夜間經濟規模將突破30萬億元。
已成為消費主體的80后和Z世代加之規模巨大的夜經濟市場,亦成為音頻的發力重點,并將其與城市發展巧妙地結合起來。對此,夏涌向記者舉例道,喜馬拉雅在成都推出的“時光博物館”,一到晚上就有很多用戶來打卡體驗,“此外,有聲聽書進社區、景區、綠道等系列活動,均將在線新經濟轉至線下,做到了‘有聲、有色、有型、有感’助推城市發展。”
喜馬拉雅在成都的時光博物館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夏涌看來,成都發展新經濟具備非常多的優勢。“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極核,成都不僅人文歷史厚重、旅游資源豐富、商業氛圍活躍,而且營商環境良好、發展勢頭迅猛。”夏涌認為,成都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的產品、技術和數據優勢,“進一步挖掘和表達好天府文化,賦能到‘三城三都’更多的產業,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讓全世界更好地聽到成都的聲音。”
此外,夏涌還表示,“‘互聯網+’沒有限制和邊界,互聯網企業也講究不斷迭代和創新,因此我們與成都的合作也沒有邊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