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10 22:33:06
國美與京東的合作,將為消費者搭建起一個最大的家電采購消費平臺,同時,從行業角度來說,雙方的合作也將推進家電行業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
每經記者 陳克遠 每經編輯 王麗娜
繼今年5月京東集團(NASDAQ:JD)宣布戰略投資國美零售(00493.HK)后,雙方的合作有了進一步的行動。
8月10日,國美與京東共同宣布,啟動300億元的聯合采購計劃,意在通過規模化采購降本增效,推動平臺、品牌和消費者的三方共贏,重塑家電零售業格局。據悉,這也是今年以來,零售平臺發起的最大規模家電和電子消費行業采購。
對此,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徐東生表示,國美與京東的合作,將為消費者搭建起一個最大的家電采購消費平臺,同時,從行業角度來說,雙方的合作也將推進家電行業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自今年以來,受到疫情影響,我國家電行業也受到沖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家電行業整體零售3690億元,同比下降14.13%。
在此背景下,有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在國家多項促進經濟穩定恢復的政策下,渠道商的聯合采購更能提振企業經營信心、激發行業市場活力,對整個家電及消費電子產業鏈發展意義重大。
國美與京東啟動300億元的聯合采購計劃,這是京東戰略投資國美后,雙方在供應鏈方面的首次聯合行動。
據悉,此次國美與京東共同簽下的聯合采購大單,包括210萬臺電視類產品、200萬臺冰洗類產品、360萬套空調類產品、1100萬臺廚衛和小家電類產品、100萬臺手機產品以及78.5萬臺電腦智能數碼類產品,涉及總采購金額300億元。
“這是一場特殊的發布會”,國美零售總裁王俊洲在發布會上表示,國美和京東聯合采購的戰略合作,是在前期系列合作基礎上的進一步升級和深化。同時,他表示,聯合采購是對平臺、廠家、用戶三方利好的事情,未來國美和京東的聯合采購規模會進一步擴大。
實際上,自國美與京東戰略“聯姻”以來,雙方的合作成果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美方面了解到,自今年3月國美官方旗艦店入駐京東后,京東國美官方旗艦店5月單月銷售數據環比提升1040%,增長超10倍;618當天,京東國美官方旗艦店行業店鋪實時排名位列前五。國美方面稱,上半年,國美在京東平臺的GMV預期增長超過100倍。
另外,7月以來,京東自營百貨商品也開始陸續入駐國美,并在超級直播中推廣銷售。據悉,京東自營百貨商品目前已在國美平臺上架超過2萬個SKU,并由京東物流負責配送。
在此背景下,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零售集團3C家電零售事業群總裁閆小兵在發布會上也表示,本次雙方聯合采購將有效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提升產業效率是京東和國美共同的行業使命。
“國美和京東原來都是有帶電品類的零售銷售渠道,存在競爭關系,但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雙方現在是競合關系,這也是整個家電行業的大趨勢所在。”閆小兵稱。
正如閆小兵所說,國美與京東的關系從“競爭”走到“競合”,這是行業趨勢所在,其背后的核心是零售渠道要通過規模優勢提升整個家電行業的流通效率。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效率提升更是被家電品牌擺在了首位。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家電行業整體零售3690億元,同比下降14.13%。
就此,徐東生提出,今年上半年,疫情減少了家電廠商與消費者的溝通機會。而借助于京東和國美搭建的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不僅讓消費者可以根據偏好,自由選擇消費場景,同時,各大品牌廠商可以近距離地接觸消費者,將行業價值傳遞給消費者,提升產品銷量,促進消費升級。
海信集團副總裁、海信視像科技總裁于芝濤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海信集團在今年克服了種種困難,總結來說,最大的挑戰就在于“缺貨”和“缺流量”。對于后者來說,京東和國美的合作,正是在疫情暴發下,使線上線下融合真正成為現實。
此外,于芝濤還表示,國美和京東在終端渠道上的整合將更有助于品牌廠商的效率提升。這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精準獲取用戶的需求。不管是京東的用戶,還是國美的用戶,都能第一時間觸達用戶,獲取到用戶的需求;第二,提高終端廠商的供應鏈效率。通過聚焦用戶需求,品牌廠商可以有目的地生產,進而提升供應鏈,降低成本降低;第三,終端渠道的整合也能使品牌廠家有更充分的精力去從事產品研發。
對此,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也表示,京東與國美的聯合采購,顯示了國美與京東的合作日趨深入。雙方戰略層面更緊密的捆綁,也在市場低迷狀態下,為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雙方以開放融合的態度,與產業鏈上下游協力共渡難關,助力經濟維穩。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