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24 14:46:17
王麗麗認為,當下中國經濟獨有的商業模式創新引起西方經濟學者的普遍關注,“現在中國的很多商業模式是將會引領全球商業的,所以當下是學習商科的黃金時代”。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楊歡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麗麗 受訪者本人供圖
2020年高招季已經進入志愿填報時間。如果你有志于填報財經專業,22日起,“財經媒體第一大V”每日經濟新聞聯合國內數十所知名財經院校,在三天時間內舉辦共計30場接力直播,為即將踏入大學校門的高考學子帶來“財經第一課”,解答招生政策、志愿填報相關問題。
7月23日,由“財經媒體第一大V”每日經濟新聞傾力打造的中國財經院校報考權威平臺——“每日經濟新聞•直通商學院”(下稱“直通商學院”)正式上線,帶來更多包括精準薦校、成長規劃及職業進階等在內的報考咨詢和信息服務。
今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走進每日經濟新聞的直播間,副教授王麗麗以過去20年在商學院求學與工作的經歷,介紹商學院的教育特點,以及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的學科設置,王麗麗認為,當下中國經濟獨有的商業模式創新引起西方經濟學者的普遍關注,“現在中國的很多商業模式是將會引領全球商業的,所以當下是學習商科的黃金時代”。
對商學院最大的誤解:讀完都要去經商
在過去近20年間,王麗麗曾在中美各大商學院求學或游學,對于我國商學院教育的發展和中外商學院教育的對比很有發言權,在她看來,中國的商學院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誤解。
其中最大的誤解就在于,人們通常認為商學院的人都是要去經商的。王麗麗在直播中表示,商學是一門科學,但與物理和化學等學科不同,商學是與藝術混搭的學科,因此讀商科的人不僅需要有很高的智商,還需要有很高的情商,不僅需要理工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文科的素養。
在美國和國內的很多商學院還擁有另外一個名字,即管理學院,例如浙江大學。王麗麗介紹,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商學院更多的是教授大家和管理有關的知識,讓學習者習得管理的能力,這一知識的應用范圍不限于商業領域。
王麗麗以自己所在的市場營銷專業為例,講解大眾對于商學院學科的誤解之處。市場營銷在外界看來是“銷售”,但實際這一專業學科是戰略層面的,涉及到產品戰略制定、產品定價等等。
“舉個例子來說,蘋果公司為什么要生產iPhone5C?從我們專業的角度來講,蘋果的iPhone5C是兩翼性的產品,是用來打壓競爭對手的。”王麗麗還舉例稱,麥當勞和肯德基傾向讓消費者排豎向隊伍,星巴克則設計為讓消費者橫向排隊,以便消費者之間進行社交,而迪士尼希望消費者曲線排隊,減少排隊的枯燥感,這些與市場營銷策略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商學是距離生活最近的學科
“商學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學科。”王麗麗在直播中介紹,商學院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商學院是距離人們生活最近的學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涉及到商學的各個學科,這也是學習者能最大程度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地方。
在王麗麗看來,當下是學商科的黃金時代。“在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下,中國快速發展,很多商業模式將會引領全球模式。”王麗麗認為,過去商學院多在學習西方,例如革新性創新或漸進式創新,但當下中國出現了類似小米集團的勤儉式創新,微信、短視頻等社交性創新,這在西方社會中是沒有的。
浙江大學成立于1897年,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學府。1979年,浙江大學率先成立了科學管理系,并開始招收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一批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目前本科設置了三個專業,分別是工商管理、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我們學生的職業生涯是非常明晰的。”王麗麗介紹,科學不僅需要指導和應用于實踐,也需要研究。王麗麗介紹,商學院也有“直博生”,或出國深造,在她的接觸中,商學院是眾多學科中為數不多只要讀完博士就可以拿到教職的。此外,商學院的工資相對較高,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大企業也樂于以誘人的工資吸引商學院的人才加盟。
來學商學,要做好有三頭六臂的準備
在過去,由于大家認為中國的很多企業在創立之初沒有什么規律可言,可能是創始人的某些原因,毅力也好、勇氣也好、運氣也罷,促使創始人創業成功,從而建立商業帝國。但當下數字化背景下,消費者決策、管理決策都是有據可依的,科學可以進行預測或判斷,商科已大不相同。
王麗麗認為,外界誤解商學教育是“萬金油”,但實際上,商學是需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的學科,其博學性是時代的要求。“我們要融會貫通這些學科,然后為我們的商業決策做準備,所以在這里我們會學到很多東西,尤其在人工智能時代,商學的教育中,你可能還要學計算機。”王麗麗介紹,當下很多西方的老教授都在學Python。
“所以,商學的教育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學,如果你要來學商學,你要做好有三頭六臂的準備,商學能學到很多東西。”王麗麗表示。
在直播的最后,王麗麗歡迎年輕人加入商學院。“你們可以說是生對了時代,我們那時候是摸爬滾打,但是現在整個經濟形勢下,商科真的是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戳直通商學院小程序: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