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30 08:46:31
每經記者 胥帥 朱萬平 每經編輯 湯輝
沒有人想到,這輪風口上的豬能被吹這么高。
自生豬價格在今年2月下旬達到38.13元/公斤高點后,價格明顯回落。5月22日,生豬平均價格跌至27.61元/公斤,較高點下跌接近30%。不過近期豬肉價格又有所回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發現,今年價格巔峰期,養一頭豬最多可以賺3000元。“一豬難求”,養豬也成了賣方市場,先打全款,養殖企業再過磅賣豬成為行業常態。
高利潤吸引更多勢力加入養豬大軍,但中小散戶擴產乏力,工業化養殖大企業加速跑馬圈地。龍頭企業擴張擠壓中小散戶的產能,這正是這輪豬周期新結構演變。
這陣風還能吹多久?今年年中的價格回落似乎給出信號,但更多業內人士表示,今年豬肉價格將維持高位,而拐點可能在兩、三年后出現。
豬企擴產:有企業一年母豬規模增加3倍
6月正值川西平原的大春栽秧季,農人戴著斗笠在田里勞作,這是一年最繁忙時節之一。
一樣繁忙的還有周齊(化名),他負責新修中大型養豬場的收尾工作,新的豬場距成都50公里左右。豬場偏僻幽靜,周圍1公里是未開墾荒地,典型的“地廣人稀”。
“建設進度很快,再過幾周就可以把豬運到新豬舍了。”身材瘦削的周齊指了指剛運來的鋼筋,語速急遽有些激動。豬場即將開張,他難掩內心的興奮,滿臉笑容已把雙眼擠成了一條線。
周齊所在公司是西南地區生豬養殖規模較大的企業之一,主要采取自繁自養模式。他操著一口流利的川南方言,因為很多年管理豬場的豐富經驗,他被公司委派到這里,扛起“開疆拓土”的重任。
周齊所在豬場。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2018年底開始,生豬價格從10.1元/公斤上漲至2019年10月中旬最高的40.29元/公斤,區間漲幅達3倍。這一2006年以來的第四輪豬周期亦被稱為“史上最強豬周期”。今年上半年,即便生豬價格從高位回落至最低的27.61元/公斤,包括新希望、牧原股份、唐人神等各大豬企未放緩擴張步伐。
如果從養殖規模看,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唐人神這類上市豬企屬于第一梯隊,周齊所在公司和成都旺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旺江農牧)則屬于第二、三梯隊。盡管規模大小有差異,但它們的共性一致——工業化、規模化、自動化的現代養殖場——區別于傳統農戶的粗放散養。“史上最強豬周期”來臨,不管是哪一級梯隊,它們都選擇“放開了養”。
“去年3月份你采訪我的時候,我們只有1200頭母豬,商品豬一萬頭。今年嘛,這個‘數’。”成都邛崍,旺江農牧辦公室內,公司董事長江騰濤豎起了四根手指,一是代表這一年公司養豬規模擴充了四倍,二是公司已經擴充到4800頭二元、三元母豬(記者注:二元指兩個品種雜交,三元指三個品種雜交)。
“到11月份,我們還要增加到8400頭(母豬),我們基本上撬動了能撬動的所有資金。”江騰濤表示,今年底準備補欄的母豬又是現在數量的2倍,在擴建豬舍的同時,已經準好了后備母豬,能保證新建豬舍最短時間滿產。
周齊的新豬場僅母豬規劃超過1500頭,養殖規模達1.5萬頭。
工業化的現代養殖豬企積極跑馬圈地,這和傳統散養戶的主動或被動收縮形成鮮明反差。
“想買買不到。”綿陽一朱姓養殖戶近段時間想趁豬價高位養兩頭斷奶小豬育肥,但問了很多生豬場,要么是一口價2000塊/頭,要么30公斤以下不賣,要么按10多頭小豬打包賣,“我們肯定就買不起了”。他說道。
2019年,另一小型養殖散戶謝先生的豬因非洲豬瘟死亡,至今沒再購仔豬繼續飼養。
“我們村上也有小型養豬場(幾十頭的規模),但是它們現在手上基本沒有豬源,想擴大規模但找不到小豬。”一位在四川綿陽從事豬肉零售生意的張紅透露,現在小豬太貴,一頭小豬要價2000多元,而一頭200多斤的肥豬也才賣4000~5000元。
小豬的價格貴嗎?張紅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有養殖戶買小豬,對方開價35元/斤。如果小豬重量低于60斤,就是一口價2000元/頭;如果小豬重量高于60斤,就按照35元/斤來算。這意味著,一頭小豬最少2000元。
“我們全部從大型養殖場收豬,中小散戶沒得豬。一般就從萬家好、溫氏、新希望等大型生豬養殖公司收。很多養豬場退出,行業目前散養比較少。”西部大型屠宰廠四川金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有關人士表示。
據方正中期期貨分析師觀點,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飼養場(戶)數在2014年達到頂峰后,近五年正逐步下降。但年出欄5萬頭以上養殖場(戶)數量卻持續快速提高,生豬行業年出欄量向頭部規模企業集中的趨勢明顯。
瘋狂“搶人”:農業院校畢業生月薪2萬不算高
探索這一輪豬周期的背后,除了前兩年生豬存欄數量減少及中小養豬戶的退出,非洲豬瘟的因素難以避開。
“你養個500頭、1000頭還是可以,再往上就難嘍。”周齊說,上了規模就有養豬門檻,環評、技術、場地、防疫措施等。
周齊負責的這個新建養殖場,光資金投入就超過1億元,涉及大量的固定資產、設備、技術等投資。目前,所有人員進入養殖場都具有嚴格的標準流程,“再晚來一周,你們就進不來咯。”周齊對記者說。
周齊所在豬場的自動化喂養系統。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嚴格的流程既是防新冠病毒,也是防非洲豬瘟,核心還是后者。進入豬場前有兩道程序,先在外浴室清洗消毒后進入工廠,“非洲豬瘟可能從空氣、衣物、運輸等傳染,所以要全方面清洗。”周齊說道。
第二道程序是員工要去內浴室進行再次清洗,但這只是常規兩道程序。在進入豬舍之前,仍要消毒清洗。而豬舍是用鋼架建材搭好的封閉結構,按照周齊的話說,“讓一只蒼蠅也飛不進來。”
記者注意到,豬舍一處內立面有一排排閃著綠色熒光的方狀設備,周齊稱這些設備類似N95口罩,是最內層的空氣過濾系統。
此處新豬場,每頭豬都有一間獨立的豬舍,地下排糞區和豬舍地板由厚實的柵格隔開,以免污染。供水和飼料漕池均是標準化設施,自動化、定量喂養,下面這個就是水位計,要控制每一頭豬的飲水量。該養殖場最大的是母豬舍,共有1536個欄舍,一眼望去密密麻麻。
分娩區和其他區獨立,單個的豬舍空間也更大。除開標準的一體式設計,豬舍內部結構還需要摳細節,比如設置機關防止母豬翻身壓死尚未斷奶的小豬。除此之外,新廠區還包括病死豬處理設備、無害化糞便處置等。
周齊所在豬場的空氣和水處理設備。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現代設備的廠房和資金投入的固定資產有了,“土地”和“資本”已占經濟活動三要素的兩項。
最后則是勞動力。這是區別于過去勞動密集型的勞動力,要是高質量、專業、有學歷的飼養人才。
牧原股份2萬元月薪招大學生養豬的話題曾在2019年登上熱搜。江騰濤認為,現在的養豬行業這一月薪并沒有夸大,甚至不算很高。
“年薪50萬?60萬?如果你有水平,這些都不是問題。”江騰濤說,2萬元不算太高,很多技術總監和場長比這高,關鍵看是否有水平。
今年上半年,江騰濤去農業院校招人,就親眼見到豬市行情好帶來的人才溢價。“說是招人,那就是搶人。你有沒有能力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是學這個專業,有碩士文憑、博士文憑,企業就給你開好多年薪。甚至有些人還沒有畢業,就先把工資給你支付,再等到你什么時候來上班。”江騰濤表示。
這足可見專業養豬市場的人才缺口,大規模自動化生豬養殖工廠擴產和專業人才不足的結構矛盾。
工業化養殖改善了邊際生產效率、育肥率、病死率,通過新一輪要素重組將傳統散養模式遠遠拋在身后。當一頭頭商品豬如流水般從豬舍工廠走出,擴產能力有限的散養戶已無力與之抗衡。
散養戶的養豬沖動還在,普遍做法是購買斷奶小豬,半年后育肥再賣出。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自2019年2月以來,仔豬平均價格從21.02元/公斤漲至今年3月最高的135.47元/公斤,漲幅超5倍。
江騰濤表示,7公斤重的仔豬,今年最貴賣到2300元/頭,現在回落至1500元/頭。
周齊表示,買仔豬育肥有點賭的成分,“風險很高,一是如果外購仔豬死了怎么辦?二是你能預知6個月以后的豬市價格嗎?”江騰濤更是直言,高價豬苗可能導致虧損,家破人亡的結局不是危言聳聽。
無論是大企業還是養殖散戶并非總是理性,它們都想趁著豬市的利潤高點擴產。
賣方市場:“一豬難求”,一頭賺3000元
養豬的利潤到底有多高?
江騰濤先講了一個今年上半年的親身經歷,“一二月份就是搶豬!”
“當時旺江農牧和客戶交易,均是先打全款再發貨。”江騰濤說,一旦客戶把價格敲定了后,馬上會把錢打到賬上,生怕別人出價高豬被搶。這種情況,客戶會比旺江農牧約定的價格多付一點,等生豬過磅后再多退少補,“有些公司本來一車豬要15萬,但你只準備了10萬。如果出現了價格變動,增加的5萬就要重新按照行價計算。”
2月的豬市是一天一價,激烈的價格波動傳遞市場供需失衡信號,客戶提前支付預付款鎖價是拿貨的一種方式。
通常講,一頭商品豬育肥到120公斤、130公斤準備出欄,也有極限育肥到150公斤。在今年豬價高點,一頭150公斤的肥豬可賣到接近6000元。周齊說,最夸張時,一頭肥豬可賺到3000元。
江騰濤表示:“品種比較好的肥豬實際可賣到17元/斤。我們通常育肥到240斤,一頭豬2400塊錢凈利潤。”
江騰濤說這是現在的價格,而在今年巔峰期價格賣到23元/斤時,利潤還要多1200元/頭。
“生豬正常利潤就是300元、400元一頭,現在(賺錢)的2000多元。”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消費品研究總監、農業行業首席分析師趙金厚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對比東方證券研究所的歷史數據,自繁自養生豬2019年本輪豬周期起漲時的利潤是300元左右/頭,2019年高點約3000元/頭。
十倍利潤風口,敢問誰人不心動?
本輪豬周期之強,在于能繁母豬減少導致的長期供給收縮。除上文的仔豬之外,能繁母豬價格也是驚人。以二元母豬為例,從2019年1月的28.58元/公斤上漲至今年5月最高的72.99元/公斤。能繁母豬通常在100公斤,一頭能繁母豬價格可以超過7000元。江騰濤說:“能繁母豬肯定比商品豬賣得貴。”
高利潤帶動了補欄熱情,進而刺激上游育肥豬配料成本上漲。
今年,自生豬價格在2月下旬達到38.13元/公斤后,價格開始大幅下滑。5月22日,生豬平均價格跌至27.61元/公斤,較高點下跌接近30%。
“2020年春節過后,我們這里五花肉的價格,從2月最高38元/斤一路下跌,到5月底達到24元/斤~25元/斤,跌幅接近4成。”在四川綿陽從事豬肉零售生意的張紅回憶道。
價格下降,養豬利潤就下來了。周齊說,現在(6月中旬)一頭豬的利潤也就1000元左右。
豬價下滑的原因是什么?綜合養殖戶、專家、上市公司董秘等觀點,主要是生豬快速出欄、凍肉投放、新冠疫情影響需求、消費肉制品替代、學校食堂未恢復等多重因素。
“4月養殖戶看漲惜售,一般正常在230斤出欄,但很多育肥到300斤才出欄。”唐人神董秘孫雙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因為每頭豬的重量增加,一定階段會突然釋放出供給,增加生豬產量。
江騰濤分析道,有氣溫因素導致被迫出欄,“豬積壓會增加生存空間的密度,隨著氣溫升高,這就存在感染豬瘟的風險,所以被迫出欄,再便宜也要賣掉。”
趙金厚則表示,屠宰場是豬肉加工產業鏈下游一環,疫情不能開工導致收購豬肉的需求下降。最后一點則是國家主動凍肉增加豬肉供給以及豬肉進口量增加。記者注意到,截至5月27日,我國今年累積投放38萬噸凍肉,而2019年全年也不過17萬噸。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4月鮮冷凍豬肉進口量132萬噸,同比增加180%,其中4月鮮冷凍豬肉進口39萬噸,同比增加185.6%。
不過,在5月22日觸底以后,生豬市場又出現新一輪反彈,截至6月12日,生豬平均價格已上漲至31.99元/公斤。6月18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42.72元/公斤,同比2019年同期的21.36元/公斤高了1倍。而全國豬價自2018年6月轉入上升通道,至今已有24個月。
“市場用肉渠道主要是普通老百姓,他們仍然喜歡吃鮮豬肉。而且國內養豬量比較少。”四川金忠有關人士分析了這段時間豬肉價格反彈的原因。
據農業農村部2020年第24周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監測周報,適重瘦肉型生豬需求量提升,但存欄量偏低,加之部分養殖戶看漲后市、將小體重生豬回圈育肥,導致供應量減少。
最強豬周期還能持續多久?業內:兩年內應該不會虧
未來豬肉價格走勢如何?業界議論紛紛。
“在一段時間內,特別是今年,豬肉不會過剩,但是明年和后年豬肉過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今年5月曾指出,因為養豬是長周期和高投入產業,因此2020年豬肉相對短缺格局還會持續。
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豬肉價格難破前高。“這么高的豬價不可能維持下去,明年豬價可能低一點,后年也可能低一點。”孫雙勝分析,現在的豬價可能保持到今年第三季度,但第四季度可能不好說了。
趙金厚認為,今年接下來的豬肉行情將維持短漲長跌的趨勢,“長期價格會回到正常。”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此前表示,總體判斷,今年下半年豬肉價格有望保持穩步回落的態勢,并可能隨著季節性和節日性的需求變化而有所波動。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能繁母豬存欄量和生豬存欄量比2019年9、10月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升。新生仔豬量連續多月在增多,預計今年三季度育肥豬的供應將趨于改善。
短漲長跌的豬價預判基于生豬產能和出欄數復蘇的預期。一個好消息是,據農業農村部網站通報,5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3.9%,連續8個月環比增長,累計增長23.3%。
周齊把能繁母豬視作生豬長期供給的關鍵指標。趙金厚表示,農業農村部披露的能繁母豬數據是抽樣數據,實際的母豬補欄量應比這個數據還要高。
商品豬作為后備留種母豬是能繁母豬產能增加的重要原因。“短期可以做到保供,從為市場提供豬苗的角度,這肯定是有益的。”江騰濤說,理論上不斷生下的仔豬可以繼續配種,三元母豬、四元母豬、五元母豬……但關鍵的問題在于,迭代母豬的產殖率、繁殖性能等會受到影響。
迭代后備母豬影響到企業的造肉成本,規模成本亦是工業化豬企的重要比較優勢。當豬市利潤高,企業對規模養殖的成本彈性尚不敏感。但如果豬市價格某一天“變臉”了呢?
這并非沒有可能。高養殖利潤疊加鼓勵政策支持,本輪豬周期規模養殖場擴產速度比較快。規模生產的供給增加將拉動行業平均利潤向下,豬企的預算約束將更看重造肉成本核算——投入每一塊錢的邊際效用。
這也是江騰濤目前的擔心之處——這輪最強豬周期恐步入尾聲。
“我就擔心出現以前豬周期的惡性循環,大型豬企都在擴產,包括搞房地產、搞鋼鐵的都想跨界養豬。”江騰濤擔憂的邏輯和趙金厚接近,在這輪豬周期的繁榮階段,大企業的擴張產能替代了過往散養戶份額,而且擴張的勢頭更猛。相比過往豬周期,工業化企業補欄對中小散戶的市場擠出效應是本輪豬周期最大區別。這也和官方調研的結論一致,本輪豬周期的產能復蘇進程中,規模養殖場擴產速度比較快。
高養殖利潤驅動養殖戶窩蜂涌入,供需失衡致全行業整體虧損,一輪豬周期唱響最后挽歌。“價高傷民,價賤傷農”,豬肉價格圍繞供需關系周期擺動。
江騰濤擔心這一夢魘再現,重現那段最痛苦的回憶,比如2018年曾日虧2萬元。還有養殖戶恐慌殺豬,為降低喂養成本甚至被迫宰殺剛斷奶小豬。
未來走勢如何?江騰濤并不樂觀,他分析兩年以內,養豬可能不會虧本,最多3年可能就會出現盈虧平衡分界線。但孫雙勝認為,散養戶退出后,大企業填補產能的過程仍在持續,而且供給出欄量不會一窩蜂涌現,所以會拉長這輪豬周期的盈利時間。
江騰濤已在做風控準備,比如準備充足的流動資金、提高飼料轉換率、提高生產成績及選留優秀母豬。
不過從單頭養豬成本核算,當前豬價支撐下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江騰濤測算,他們公司的育肥豬成本是7元/斤,25天左右斷奶仔豬成本每頭360元。江騰濤估計全行業成本控制最好的企業能做到6.5元/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研中發現,一些上市公司自繁自養成本甚至可做到5.5元/斤(11元/公斤)。值得一提的是,14元/公斤是歷次豬周期的均衡價格,行業成本基本在這一價格之下。
漲了幾倍的上市公司股價如何走?龍頭豬企收入增速仍較高
資本市場方面,因為本輪豬周期的困境反轉,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等養豬業上市公司股價大漲,迎來價值重估。
如牧原股份從2019年2月的20元左右/股(前復權價,下同)上漲至今年最高的81.98元/股,市值約3000億元;同期,新希望股價不到10元/股,今年高點則在35.4元/股。
隨著豬肉價格下跌,不少上市豬企股價也于近段時間出現回調。新希望股價一度從35.4元/股下跌至26元/股附近;正邦科技股價一度從22.21元/股下跌至約15元/股。這也反映出豬肉價格對豬企股價的正反饋。
價格彈性意味著豬企的業績彈性,豬價上漲,豬企業績飆升。如牧原股份今年一季度仍盈利41.31億元,同比增速高達863.75%;新希望今年一季度盈利16.27億元,同比增速為144.13%。
豬企這輪股價上漲邏輯同投資強周期股較為類似,高PE(市盈率)甚至虧損時買入后迎來業績反轉。隨著利潤表的修復,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動態市盈率不超過20倍。但強周期股的投資邏輯在低PE時(利潤高點)賣出,價跌是看空重要信號。
而當業內人士預測明后兩年豬價將下降回落,豬企上市公司的上漲勢頭是否就戛然而止?
一業內人士表示,不能把養豬同鋼鐵、煤炭等強周期股相比,豬肉消費是剛需,一直會有消費需求。如果盈利規模能提升,那豬企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依舊存在。
實際上,豬肉消費的需求存在,大肆擴張的豬企可以通過放量補價彌補因價差遭致的利潤。從豬企上市公司5月披露的銷售簡報可見,已出現放量補價的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開唐人神之外,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正邦科技、大北農等豬企5月的商品豬銷售均價均出現10%左右的環比下滑。
而除唐人神之外,上述豬企明顯增加了5月的生豬出欄量,環比大幅增加。牧原股份5月出欄生豬144.7萬頭,環比增加16.04%;新希望5月出欄生豬49.31萬頭,環比增加58.86%;金新農5月出欄生豬4.39萬頭,環比增加123.3%。
放量補價的效果明顯,牧原股份5月的生豬銷售收入依然環比增長1.93%;新希望5月的生豬銷售收入依然環比增長38.05%;金新農5月的生豬銷售收入更是環比增長95.21%。
綜合業內人士的觀點,大企業仍在大肆擴張,且行業集中度空間可觀。今年5月,新希望密集投資5個項目,生豬養殖規模合計585萬頭;唐人神投資兩個項目,生豬養殖規模合計為550萬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正邦科技、唐人神、牧原股份、新希望等頭部豬企的今年生豬出欄擴張計劃,合計準備擴張的產能在4500萬頭左右。如果以出欄量最低的2019年為例,4500萬頭的出欄量不足2019年5.44億頭出欄量的1/10。
有養殖行業網站報道稱,未來3年,養豬行業的規模化程度會大幅提升,前20強養豬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可能會達到35%~40%。正如趙金厚和孫雙勝所述,大企業積極補欄看重養豬行業空間。
記者手記|要對暴利保持理智
房企跨界養豬、2萬月薪招人養豬、小豬要搶……養豬產業眾生相皆因暴利二字。
價格飛漲和高利潤率是短缺經濟的表現,反襯出豬肉的稀缺價值。但行業超高利潤率不會一直維持,隨著新增產能的涌入,短缺到平衡只剩時間問題。
許多人到處找豬,希望投機“最強豬周期”的暴利盛宴。殊不知在行業平均利潤率的高點殺入,同樣也埋下虧損種子——出欄后撞上市場過剩。這類追漲殺跌的故事曾在過去循環反復,你只見到賺錢的人“吃肉”,卻沒見到他們挨打。
養豬產業要避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規律,養豬人需要對暴利保持一份理智和清醒。寧可成本投入的核算做細一點,市場信息摸透一點,擴張動作小心一點,也不要盲目蜂擁而上,最后落得一無所有。
記者:胥帥 朱萬平
編輯:湯輝
實習生羅藝對此文亦有貢獻
視覺:蔡沛君
排版:湯輝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