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16 21:07:25
剛剛,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公告,中基協會長正式“換帥”,洪磊“交棒”何艷春。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芮冬
今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發布公告稱,6月16日中基協召開干部大會。中國證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李超同志出席會議。會上宣讀了中國證監會黨委的決定:何艷春同志任協會黨委書記,委派為非會員理事,提名為會長人選;免去洪磊同志協會的黨委書記職務,不再擔任會長、非會員理事。當日,根據協會章程及理事會工作規則,中基協理事會通訊表決選舉何艷春同志為協會會長。
此前有消息稱,6月16日上午中基協與中國期貨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期協)分別舉行了新領導赴任儀式,也印證了5月以來“證監系統大輪班”的市場消息。該消息還稱,洪磊的下一站是中期協會長,而原任期貨業協會會長王明偉則調任證監會發行部,擔任一級巡視員。
2001年6月,洪磊入職證監會,任基金監管部副主任。此后長達19年間,他為這個行業所做的大量基礎性建設有目共睹。有公募基金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慨,這一時期可以被稱為“洪磊時代”。
有人評價,洪磊是當過“運動員”的“裁判員”,恰如其分。在進入監管機構之前,從北大經濟學院畢業的洪磊一開始是在北京市政府工作,后來到北京證券擔任副總經理。1999年,北京證券參與組建嘉實基金,洪磊掛帥嘉實基金總經理。在嘉實基金擔任總經理期間,洪磊因抗拒協助內幕交易及市場接莊,同時堅持價值投資、長線投資的理念,與當時的公司董事會多次發生沖突,并被媒體公開、廣泛地報道。
以此為“導火索”,當年底監管開展了對基金公司證券交易行為的全面檢查,后續發布的報告稱老十家公司中,有8家進行過“異常”的交易操作行為,其中一家基金公司的異常交易尤其突出,涉嫌操縱股價進行證券欺詐,并對此進行了處罰。
作為這場“基金黑幕”的揭幕者,后來進入證監會、轉變為監管者的洪磊對于行業野蠻生長的現狀、制度建設的重要作用顯然有著深刻體會。或許也正因如此,在基金監管部工作期間他花了很大力氣來搭建行業的“基礎設施”、推動多項監管辦法落地,例如發布基金信披細則、推行基金信息電子化報送、建立公募基金評價系統等,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規范化程度。
2014年10月轉戰中基協之后,洪磊的思路和打法和之前相似。面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私募市場,他帶領中基協頂著巨大的壓力不斷完善、優化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和市場化信用機制建設,2018年和2019年先后發布新版私募備案要求,建立私募基金管理人異常監測和注銷機制,還從信披、內控、投資等多個方面對私募行業展開監管。多措并舉之下,構筑了行業自律管理的基石。
今年6月6日是中基協正式成立8年時間。根據協會方面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在基金業協會自律管理下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53.75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規模16.64萬億元,私募基金規模14.31萬億元,持牌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規模18.77萬億元,養老金管理規模2.53萬億元,資產證券化產品存續規模1.69萬億元。
換句話來說,有近54萬億元基金資產在中基協的自律管理下被納入了現代化治理。
首先不說這么大的體量,單是如何跨越銀保證不同部門下的持牌資管業務,就足夠令人頭疼了。而洪磊的過人之處在于,他擅長利用科技手段來實現創新監管。早在資管新規未落地前,中基協就搭建了資產管理業務綜合的報送平臺“Ambers系統”,實現了券商資管、基金專戶、期貨資管乃至私募基金的數據上報和監測集中統一管理。這個系統披露的定期報告和數據幾乎是行業內最透明、全面、及時的,如今已成為其他資管領域學習的范本。
另外,作為一個監管者,洪磊也從不吝嗇在公開場合分享自己對基金行業的思考和洞見。不少行業人士曾向每經記者表示,洪磊在行業論壇上的講話他們會反復閱讀,因為字里行間傳遞的是干貨,消除的是私募行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顯示的則是中基協這個基金業自律性組織以及洪磊本人對行業的責任感。
就在剛剛過去的“2020青島·全球創投風投網絡大會”上,洪磊還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基協今年2月以來推出產品備案“分道制+抽查制”試點的效果,同時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信用信息報告的應用,推動私募會員機構“白名單”納入金融展業規范,探索“集團化”私募機構登記新路徑,滿足優質會員機構戰略性發展要求。
中期協是中國證監會管轄下的四大行業協會之一,會長任期四年。現年57歲的洪磊,將在下個任期內退休。
中基協今天迎來的“新掌門”何艷春也是一位證券監管老將。公開資料顯示,何艷春在證監會工作多年,歷任法律部主任科員、處長,調崗前現任證監會稽查局副局長,還曾任中國證監會第五屆創業板發審委兼職委員。有消息稱,1978年出生的何艷春是證監會系統內最年輕的正局級領導,其攜法律部及稽查局的工作背景執掌中基協,料有利于基金行業的規范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