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9 11:34:16
每經編輯 鄭直
在微信朋友圈中,總有那么些人長期吃著大餐、開著豪車游艇過著優質奢侈的生活,微信聊天動輒曬出高達千萬的銀行卡余額截圖,令人羨慕不已。
然而,眼見不一定為實,在“朋友圈炫富”的人也不一定真的是有錢人,“定制炫富”的產業鏈讓很多人以極其低廉的成本當上了“朋友圈土豪”。
根據此前媒體公開報道,最低只要1元即可成為“定制富人”,買到由豪車、豪宅、百萬現金等道具制作的炫富素材。部分賣家還從多家短視頻平臺“搬運”成品,有賣家稱成為出售炫富短視頻的代理可年入10萬元。
而在一些賣家的評論區,甚至有買主留下不少“好評”。
花錢買假圖和短視頻“炫富”,不僅給人留下“愛慕虛榮”的印象,也會有法律風險。最近,就有不法分子依靠朋友圈“弄虛作假”,偽裝身份,涉嫌集資詐騙1400多萬元。
90后“偽裝朋友圈”騙取他人信任借款
據浙江杭州臨安警方近日通報,該局破獲一起集資詐騙案件,涉及被害人40余名,涉案金額達1400萬余元。
來源:浙江杭州臨安警方
據警方介紹,犯罪嫌疑人盧某出生于1994年,臨安本地人,高中畢業的她在臨安開了一家房產中介公司。自2017年以來,盧某以為客戶墊資和銀行驗資為由,在身邊朋友圈開始了高息借錢的行為,為了支付高額利息,盧某開始不斷地向周圍朋友、同學借款還息。
盧某如何騙取他人信任?該案被害人之一徐某表示,2020年2月23日,其向盧某討錢,盧某向他發來一張手機銀行截圖,截圖中顯示,盧某在銀行中還有1900多萬的資金。此后,盧某一次次以各種理由拖延,為了讓徐某相信,盧某還發來登錄手機銀行查詢余額過程的手機錄屏。
根據警方披露,盧某利用借款給自己進行包裝、美容、名牌包包等高額消費,讓借錢給她的那些朋友看到她“雄厚”的資本,以維持住所謂良好“信譽”和光鮮的外表。
同時,盧某的微信朋友圈更是經過了精心“策劃設計”。“是否成為想成為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為夢想而努力生活。”“買房的95后,恭喜!”警方介紹稱,盧某的朋友圈中,展現的是一個事業順風順水、業務繁忙、積極上進的女生。此外,她還請群眾演員,走一遍所謂在房產交易的流程,拍成視頻給出借人看。
至2020年3月,盧某因資金鏈斷裂,最終無法償還借款本息。目前,犯罪嫌疑人盧某因涉嫌集資詐騙罪已被杭州市臨安區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
最低僅需1元可“定制富人”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在某電商平臺上輸入“朋友圈展示”“朋友圈 曬 富圖”等關鍵詞,可查到眾多相關店鋪。這些店鋪詳情大多寫著“朋友圈展示高清圖片素材,接近生活,每周更新、永久更新”的字樣。
此外,以“短視頻小視頻”“跑車視頻”等關鍵詞可以找到各類炫富視頻,標價從1元至100元不等。一名賣家表示,可以提供多種內容的炫富視頻,長度在10秒左右,標價9.9元。買家可以自行選擇視頻內容,包括ATM機大額轉賬圖片、購買新車或者成堆現金的畫面,視頻中落款處都可以根據買家的要求更改姓名。
深圳衛視也曾報道過,10元錢可以“定制”開上瑪莎拉蒂等豪車,15元的價格就可以曬出百萬現金的照片。
“定制炫富”有法律風險
北京青年報評論認為,不管是微商還是普通網友,這種花錢“私人定制”炫富照片和視頻的做法,都存在諸多弊端,不值得提倡。
首先從道德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一種弄虛作假的做法。微商通過這種手段讓別人購買自己的商品,或者是誘使他人加盟自己的微商事業,都可能給他人利益帶來損害。普通網友這么做也存在較大的道德風險,勢必戴上一個“愛慕虛榮,不誠信”的帽子,同時也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對當事人的評價。
其次從法律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同樣存在法律風險。“私人定制”的各種炫富照片、視頻,都是從網絡上下載而來,有些甚至就是影視劇中的片段,這就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包括肖像權、隱私權等。這種虛假的視頻如果傳播范圍廣泛,傳播者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此外據一些媒體報道,還有一些商家販賣的素材是來自其他人的真實生活照片。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表示,未經他人允許售賣其照片、視頻的做法屬于違法:
第一,涉嫌侵犯照片著作權人對該照片享有的知識產權;
第二,銷售公民的生活照、真人微信頭像等照片還涉嫌侵犯公民的肖像權、隱私權,以及個人信息安全等;
第三,嚴重的還涉嫌構成犯罪,商家可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購買并使用他人照片的,也應當根據其具體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臨安警方、北京青年報、新聞晨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