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手握大量賬號、瘋狂復制、套路化洗稿 “華商真難”只是冰山一角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0 17:51:19

在“華商真難”事件發生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了解得知,眾多內容平臺中,不乏批量生產內容和偽原創的身影,甚至還產生出從賬號到內容的灰色產業鏈條。

每經記者 趙李南    每經編輯 張海妮    

3月19日,福清市網信辦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對于“華商真難”系列的涉事人員,“公安已經介入調查,會依法依規處理”。

此前媒體報道,被熱議的“華商真難”系列文章背后,為同一控制人控制的三家公司,而這三家公司又控制了至少68個微信公眾號。這些微信公眾號又發了上百篇文章,僅僅是改了名字和國家便炮制了華商在俄羅斯、葡萄牙、印尼、柬埔寨…“真難”。

現今涉及“華商真難”的文章及賬號已經無法搜到,上述涉事公司旗下其他公眾號最新的一篇文章也定格在3月16日。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華商真難”僅是瘋狂批量生產內容的冰山一角,記者多方調查,試圖揭開這一暗藏的產業鏈。

大公司手握上千個賬號“見怪不怪” 

“見怪不怪了。”在華南一家知名營銷公司任策劃的張羽(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張羽表示,此前有客戶亦同樣要求套用相同模版來宣發營銷,“甚至圖片都是一樣的”,一方面是因為客戶需要這種內容,另一方面是因為受眾是分散的。 

張羽表示,“華商真難”系列之所以會出問題,很大的可能不是出于批量生產內容,而是因為虛構內容造成公眾對海外疫情狀況產生恐慌,“批量生產內容無論在哪個內容平臺,每天都在發生”,誰又分得清誰抄誰呢?

新榜和網易H5共同發布的《微信公眾號10w+文章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8月,新榜持續監測的88.5萬個微信公眾號中,共產生24725篇10w+文章,其中原創10w+文章僅有7701篇,占比31.1%。

“像做渠道的,一間大公司手上拿著上千個賬號也很正常。”業內人士陳舟(化名)表示,“全部做原創,不現實也沒必要,歸根結底都是要考慮變現。”陳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華商真難”系列相關的賬號已被封禁,很難知道其變現的模式,但他表示,公眾號變現普遍依靠“軟廣植入”、“貼片廣告”、“私域流量變現”、“贊賞”及“返傭商品推廣”這些方式。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網絡上搜索發現存在眾多公眾號交易平臺,其中一個平臺最低價格為800元,根據賬號的所屬類目、粉絲數量、是否有留言功能、閱讀數量及打開率不同而價格不同,而另一個公眾號交易平臺的價格則普遍按0.6元/粉絲來計價。

圖片來源:某新媒體交易平臺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媒體賬號數量眾多、每日生產的內容數量龐大、內容與賬號歸屬地之間的關系不大,這些因素都對監管造成了一些困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打開某知名視頻網站,輸入“姐看世界”關鍵詞,彈出一排名稱相近的賬號。通過觀看多個賬號的內容,記者發現,其內容多由配音、字幕及視頻三部分組成,視頻畫面前后的色調及畫質通常存在明顯差異,部分視頻畫面甚至存在馬賽克遮擋LOGO的痕跡。 

陳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公眾號外,營銷號普遍存在于有流量補貼的平臺,有圖文、視頻兩種形式。

記者注意到,自2015年以來,各平臺相繼推出了相應的流量補貼計劃。

“標題黨就是在那個時期爆發的。”張羽稱,以前今日頭條只按瀏覽量來結算補貼,“只要你點進去,即使馬上退出,都算一個瀏覽量”,所以營銷號大多會取一個獵奇的標題,而內容甚至毫不相干。后來,結算方式被替換成更復雜的算法。

在短視頻剛發展的時候,張羽曾接過視頻搬運的業務,通過搬運國外視頻集錦,再剪輯成一個個短視頻,客戶再上傳到短視頻平臺,單個視頻最高播放量曾達2000多萬,而當時該平臺的補貼力度為20元~30元/萬播放量。 

張羽表示,平臺應該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平臺初創階段,為了吸引用戶,往往會需要大量的內容使得平臺更具競爭力。但隨著創作的人變多,又會大力打擊搬運等不合規的行為。

“有時候你會覺得(在)這個平臺看過的內容,(在)另一個平臺也看過。”陳舟解釋稱,一方面是因為存在偽原創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賬號普遍會多平臺分發,達到流量最大變現的效果。

“1萬閱讀量80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了解得知,眾多內容平臺中,不乏批量生產內容和偽原創的身影,甚至還產生出從賬號到內容的灰色產業鏈條。 

為一探營銷號的內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付費獲得了一份“自媒體課程”,該課程所使用的“內部輔助工具”、“數據分析”等均指向一個營銷號服務網站。自稱“老師”的人貼出一張收益截圖稱,有學員兼職“月收入超過一萬”,對于工作室模式,有學員則跟帖稱,“100萬的都有”。 

課程將自媒體收益分為四部分,分別是“買賣賬號”、“批量搬運文章”、“自己做原創”及“代開收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潛入相關自媒體交流群發現,上述所稱平臺賬號均通過流量來獲得平臺的補貼,而賬號權重的不同,收益會有所差異。一位自稱團隊運作的人表示,權重高的賬號試過“1萬閱讀量80(元),還有粉絲廣告收入。”其還稱,“做自媒體的人后期都是多賬號搞”。

圖片來源:記者以學員身份向“老師”溝通的截圖 

記者從百家號等平臺了解得知,開通有收益的賬號均需要提供電話號碼及身份證,并需通過“新手期”或獲得一定積分,除此以外,對于單個手機號還有注冊數量限制。而群內亦有人能夠提供“百家轉正號”,要價280元~300元不等。 

對于如何批量搬運文章,記者購買的“自媒體課程”中展示了一款號稱能夠偽原創的“內部輔助工具”,“老師”從網上直接復制一個段落,先是通過網絡上的原創度分析網頁得出“原創度38.62%”的結果,將該段落在“內部輔助工具”處理后,再次分析的結果是“原創度65.13%”。 

此外,針對人工洗稿所涉及的“寫作能力”,“老師”將其比喻為“魔方”,“魔方耍不起來,歸根結底是少了套路”,并分享一個“簡單好用”的故事模版,分別為背景、沖突、疑問及答案。

圖片來源:記者所購課程視頻截圖 

另一節課上,“老師”則展示了不同的搬運思路,即在網上下載視頻,將視頻轉為音頻后,再將音頻轉文字,然后整理成稿。在標題方面,則表示應“掌握用戶思維,知道他們喜歡看什么!”并演示通過某平臺對情感領域爆文的分析,得知用戶喜歡看婚姻出軌一類的內容,理由是情感領域爆文前排的標題均包含“出軌”關鍵字。

圖片來源:某稿件交易平臺截圖 

陳舟表示,“偽原創存在撤回收益的風險,有些公司則會招一些大學生兼職或通過內容交易平臺買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網絡查詢發現,某內容交易平臺會根據類型與字數來分門別類,價格多集中在15元~100元不等,還能夠“滿足您的不同用稿需求,定制稿件”。(實習生李子健對本文亦有貢獻)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華商真難 倒賣賬號 灰色產業鏈 視頻 洗稿 復制 調查 批量生產內容 套路 公眾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69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自拍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