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11 00:05:59
首批復工是謹慎的,小規模試水是多數企業的選擇,因為涉及到生命健康,企業還需要考慮到員工的返崗意愿,而即便是員工有著迫切的返崗意愿,企業方也需要落實排查。
每經記者 李少婷 陳晴 每經編輯 陳俊杰
經歷兩次復工期推遲,3月11日零點起,湖北省大部分企業迎來復工復產的節點,湖北企業的運行正依照風險等級謹慎恢復,一些地區已經公示了第一批復工復產企業名單。
“如果像水庫開閘一樣一下全部開了,可能中間會出現問題,理解萬歲。”孝感市的一家企業已經做好了復工準備,正在等待當地經信局的驗收,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將迎接第一批返崗員工——距離工廠15公里范圍內、持綠碼的本地員工。
超出預期的停工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企業經營承壓:短期內現金流尚可支撐,但因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帶來的“掉單”情況埋下了影響更深遠的危機;物流中斷和異地返工問題則被認為是共通難點。
封城48天后,冰凍的湖北經濟“迎春”。
3月8日,“中華紙都”孝感市的孝南區防控指揮部下達了第一批復工復產企業名單,同意區內33家企業啟動復工復產準備工作。名單上的一家企業管理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首先是企業來申請復工復產,名單公示后,還需要上級單位驗收,合格后方可復工。
企業方的準備工作包括辦理車輛通行證、接回返崗員工以及準備防疫和生產生活物資、環境消殺等。此外,企業還需要上報返工員工名單,政府方面則負責向社區核查員工的健康狀況,核實無誤才可通過。
首批復工是謹慎的,小規模試水是多數企業的選擇,因為涉及到生命健康,企業還需要考慮到員工的返崗意愿,而即便是員工有著迫切的返崗意愿,企業方也需要落實排查。
“現在我們都是(選擇)當務之急的(崗位復工),我們首批是有20個人,人員少一點好管控。”孝感市的一家企業管理者表示,在孝感市防控指揮部發布相關通告后,企業專門建了廠內員工微信群,對員工健康情況進行摸底,要求每一個員工使用健康碼,返崗后企業也將對員工進行封閉管理,吃和住都將在工廠內。
部分復工再到全面復工,是大部分企業方的復工邏輯。“初步的計劃是部分人先復工,慢慢全面解除疫情后再全面復工。”鄂州的一家企業管理崗人員介紹,公司首批返崗員工人數在30人左右,“主要是一條生產線先滾動起來。這樣后面我們再搞基建,我們還有廠房還沒建起來”。
目前湖北已有企業實現較大范圍的復工。位于咸寧市的湖北平安電工的一位員工向記者表示,公司已經在3月9日復工,1700人中已有1000人返崗。“口罩、消毒液、一次性手套都有,一天測四次體溫。”該員工說。
省內人員難以流動曾是企業方難以實現更大范圍復工的主要原因,目前湖北企業的返崗員工多為企業所在地的員工。
“異地員工一個都不能回來,我們大概有30%是異地員工,主要的管理和技術人員都是異地員工。現在只能通過遠程指導,但是這個效果肯定會沒有在現場管理好。”一家光學產品企業表示。
有些地區內部返工不暢。荊門市一家擁有近2000名員工的企業介紹,中心城區的員工返工不成問題,但住在鄉鎮的員工回到中心城區還不能解決,但絕大部分一線工人住在鄉鎮。
異地返工難對于處在建設期的重大產業項目而言更為致命。“跨縣市還是風險大一些,而且現在很多地方還處于封城狀態,但只要搞工程都需要很多農民工,他們要過來才可以開工。”一位2019年湖北省委督辦重大產業項目的企業方人士表示,恢復建設需要異地返工政策的支持。
多家2019年湖北省委督辦重大產業項目的企業方人士指出,封城使得原定建設期延。“今年計劃是把二期做六成,現在估計今年可能要往后推一兩個月。”一位企業人士表示。
疫情停工的沖擊可能帶來企業產品試制或生產進度的調整。一位2019年湖北省委督辦重大產業項目企業方人士表示,二期工程原計劃年初開工建設,但疫情對市場產生了影響,二期的建設期還需要評估形勢后再做決定。
但如果盡快復工復產,多數重大產業項目的影響范圍還是可控的。武漢康寧10.5代玻璃基板生產線項目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疫情控制得好的話,上半年正式投產應該不是很大問題。
異地返工問題正在得到解決。此前,湖北省以確診人數及無新增確診天數等為標準,將湖北省各地區劃分風險等級。3月10日,湖北省防疫指揮部發布通告,中、低風險地區持綠碼人員,全省通行,高風險地區持綠碼人員,按照當地防控指揮部規定出行,
復工復產之下,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疫情期間,京東方武漢10.5代線項目的運營也面臨困難。近期京東方A曾經公告稱,武漢封城后,受限于交通封閉及疫情防控需要,項目建設進度被迫放緩。受疫情影響,物流倉儲、人工成本各項防疫支出也相應增加,并對行業上下游廠商均產生較大影響,給項目后續運營帶來壓力。
一些湖北企業擔憂被替代和超越,“掉單”的風險令他們焦慮。一家給國際知名汽車廠商供貨的湖北企業表示,因為沒有復工,與客戶約定的時間點無法交貨,國際客戶已多次發函催促發貨,甚至提出索賠。“我們現在還正在交涉,因為這種情況也屬于不可抗力的,希望客戶能理解。”
而即便復工,由于客戶已經沒有存貨,為了彌補交付延遲帶來的損失,前述企業需要空運產品,費用可達數百萬,這又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制造業企業利潤本來就薄,可能現在就不再是發展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了。”
有些行業的合同訂單是按年度預定的,年初是這些企業爭搶訂單的關鍵時期。孝感一家企業的相關人士介紹,其產品主要面向出口,訂單流失比較嚴重。“湖北這邊做不了,客戶就去找其它能做的省份去做了,或者是轉到國外去做。客戶雖然理解,但在商言商,不可能因為我們無法供貨客戶就停產。”
此外,多位企業人士指出,企業復工復產還需要產業鏈或配套企業的支持。例如一家處在建設期的重大產業項目方就表示,即便員工復工,也需要碎石場等企業開工來配合。
上海寶冶集團承建“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D標段”工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岳琦 攝
交通物流不暢也影響了產業鏈的聯動。一家餌料企業也表示,下游客戶催單較多,但目前只能發倉庫的貨,受物流限制,原材料采購效率低,而只有獲得了原材料,才能進行進行生產線的恢復。
也有企業對產業鏈和配套的恢復持積極態度。“目前開工我們維持兩、三周的生產周期,按照目前的防疫形勢,配套和物流肯定會逐步恢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