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9 17:14:44
醫療行業是新冠疫情的最前線,全國200多支醫療隊,25000多名醫療隊員馳援湖北。作為和健康相關的美好商業,醫療相關企業在本次疫情中充分展示出自己社會責任。截至2月17日,醫藥生物行業捐資金額達3.1億,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也成為戰勝疫情的生力軍。春節期間,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671.2萬,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達31.28%。同時春節期間,互聯網醫藥平臺活躍人數峰值達148.21萬。
每經記者 成錦鴻 每經編輯 方琛
武漢戰“疫”已經成為人類抗擊疫病的超級行動,全國的醫療資源正集結武漢,200多支醫療隊,25000多名醫療隊員正在武漢爭分奪秒拯救新冠病人。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醫療成為各地緩解醫院壓力,減少人員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的重大武器。
據易觀千帆統計,2020年春節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671.2萬,與2019年同期相比,最大漲幅近160萬人,增長達31.28%。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王文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APP和網站平臺的活躍程度與疫情,尤其是累積確診病例的增加有很大關系。”以春節期間為例,由于1月27日的累積確診病例激增(全國累計較前一日增加1771例,在此之前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并未破千),1月28日的用戶活躍度增幅尤其明顯。
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疫情中也展現了自己的價值,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王文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綜合APP下載量、新增用戶量、日活三個指標來看,1藥網、平安好醫生、叮當快藥、好大夫在線、丁香醫生等互聯網醫療頭部企業的業務迎來爆發式增長。從疫情發布截至2月10日,平安好醫生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增注冊用戶增長量達10倍;作為目前中國唯一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醫藥健康企業的1藥網,春節期間更是多次沖入免費醫藥類APP下載榜首。
截至2月19日12點03分,全國(含港澳臺)確診74280例,死亡2008例,治愈14477例,疑似5248例。全國疫情抗擊戰依舊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不少行業企業在抗疫防疫捐助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醫藥行業企業更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醫藥行業結合自身優勢在疫情公開的第一時間為疫情一線地區調送醫療防護物資,對疫情防控提供了很大幫助。據國內企業責任研究的領先企業商道縱橫統計,截至2月17日,醫藥生物行業捐資金額達3.1億,其捐物企業數累計達172家,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一;且其捐物價值總額達約10.8億,僅次于金融行業和食品飲料行業。
除了企業積極捐資捐物,醫藥行業企業(尤其是互聯網醫療企業)在本次抗疫戰中結合自身優勢,在便民求醫問藥方面打出了醫藥行業援疫抗疫特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1月24日,1藥網率先上線面向武漢地區的“線上免費問診”綠色通道并逐漸擴展至湖北省。隨后,數十家互聯網平臺迅速跟進,阿里健康、丁香醫生、京東健康等企業亦分別發揮各自優勢,從各個領域共同抗疫。此外,全國超200家公立醫院也開展了新冠肺炎免費互聯網診療和線上咨詢服務,共同開辟抗疫的線上戰場。
2月3日,衛健委發出通知,要求加強信息化支撐疫情防控工作。除了強化各部門信息聯動和數據采集分析應用外,鼓勵積極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規范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緩解線下門診壓力;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及藥品配送服務,降低其他患者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2月6日,衛建委再度下發通知,肯定了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要求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功能,推動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對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衛建委發文不僅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政府與公立醫院的認可與合作,也將為互聯網醫療行業解決合規問題,加速了未來行業發展的進度;對群眾來講,在疫期線下醫療資源極度緊張的情況下,有醫可看,有藥可吃,且交叉感染風險較低,對新冠肺炎初期患者及其他慢性病患來說,無疑都是一劑鎮定劑、一劑強心針。
今年春節期間,眾多網民都在各種渠道尋找口罩、酒精、消毒液等抗疫用品。很快,大家發現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相關醫藥用品頁面大多都因商品脫銷而顯示“商品已下架”,之后,大批消費者轉而投入醫藥電商平臺,繼續“瘋狂搶貨”。
數據威提供的天貓平臺主要防護用品的銷售數據顯示,2020年1月24日至2月13日,以口罩、護目鏡、防護手套、防護服為代表的防護用品銷量暴漲。抗疫期間,一罩難求的困境也是目前市場上急迫待解的問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成錦鴻 制圖)
與此同時,以消毒液、皮膚消毒護理、洗手液為代表的消毒護理產品銷量亦大增,其中消毒液銷量與2019同時期相比暴漲49倍,成為此次抗疫聯動產品中相較2019年增速最高的產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成錦鴻 制圖)
1藥網APP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平臺TOP3搜索詞為:口罩、酒精、雙黃連口服液。較疫情爆發前來看,口罩日均搜索量同比增長170倍以上,酒精搜索量同比增長400倍以上,雙黃連口服液同比增長300倍以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成錦鴻 制圖)
新冠疫情倒逼了互聯網醫療的變化,包括突然爆發的訪問量和互聯網交易等,同時也更大地體現了互聯網醫療的未來價值。
1藥網首席運營官祝鵬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疫情后醫藥交易方面可能會出現三個趨勢:院內到院外、線下到線上、診藥分離到診藥合一。事實上,從藥品的交易來講,由于疫情影響,醫藥平臺新增的大量新用戶不會到醫院去看病再到藥店買藥,部分慢性病患者和常規輕癥病患者會通過在線問診后直接通過平臺購藥。
從線上問診方面來講,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王文華認為,對醫院來說,這次疫情的核心區在武漢,但波及到全國,突顯了優勢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這將進一步激勵公立醫院建立互聯網醫院,這既是抗擊疫情的需要,也是醫療信息化的趨勢;對互聯網企業來說,此次疫情讓更多用戶真正觸及互聯網醫療、體驗互聯網醫療的便利,將會大大提高互聯網醫療的用戶規模和滲透率;對消費者來說,通過這次疫情期間體驗的服務,將提升對線上問診的信任度,部分用戶或將養成線上問診的消費習慣。此外,互聯網醫療作為線下醫療的有效補充,其切入點是常見病、慢性病。
王文華認為,“不同疾病的線上診療替代率不同,總體來看,我們認為常見病的現在診療替代率保守估計可以達到60%”。1藥網相關數據驗證了這個判斷。1藥網首席運營官祝鵬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1藥網的數據看,除了免疫類、防疫類的藥品銷售增長率無論是年同比還是月環比都呈現暴增的趨勢之外,疫情期間在線問診轉化為處方、藥品購買的比例也比平時高了很多。在線問診方面,1月24日上線后線上問診對比上線前一周漲了4倍,1藥網平臺有自營和注冊醫師2000余名,在AI導診的輔助下,單人最大一天的接診量達到300人。除了與疫情相關的問題占據在線問診高頻問題的榜首外,同時期與焦慮、抑郁等精神相關的問題出現頻率排第二,此外如血糖、血壓等慢病相關的問題關注度也極高。
互聯網醫療企業在此次疫情中的快速反應,向社會證明了互聯網醫療對于實體醫療體系的補充意義,對于今后老百姓追求健康的美好生活有著現實意義。
數據顯示,目前醫療行業的互聯網化程度還不高,在線醫療領域活躍人數的全網滲透率僅在3-4%左右。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2018年公立醫院全年診療人次達30.5億人次,民營醫院5.3億人次,大眾獲取醫療服務的主要方式還是通過傳統醫院。
經過此次疫情,醫療信息化發展將更規范、快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0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有望接近千億。
1藥網首席運營官祝鵬程表示,目前,互聯網醫療一直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以及此次疫情推動帶來的密集的政策支持,對整個行業都會起到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醫藥健康企業,1藥網從2016年一家單純的B2C業務平臺轉型升級為全新的互聯網醫藥健康零售平臺,形成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藥健康生態圈。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1藥網已與150家國內外知名藥企建立了直采的戰略合作關系,并且搭建了一個21萬家藥店的虛擬藥店網絡,同時在華北、華東、華南、華西、華中和東南有六大運營中心輻射全國,并有超過2000位的自營和簽約醫生。
這些儲備和調配能力使得1藥網在此次疫情中及時給疫區提供了有效幫助,也為更多用戶提供了線上問診咨詢服務。未來,互聯網醫療仍將處于高速發展階段,1藥網將持續著力為藥店、藥企賦能,通過科技打通線上線下的需求,繼續推薦“醫+藥+支付”的閉環,打造T2B2C的商業模式,以更好地助力B端,服務終端消費者。
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王文華表示,一方面,這次疫情的特殊情況也使得醫院對互聯網手段的效率問題有一個新的認識,催化了醫院的線上化。另一方面,經過此次疫情的市場教育,消費者的規模和滲透率大大提高,頭部互聯網醫療企業在患者覆蓋能力、醫生資源儲備和組織調配能力,以及后臺服務的運營能力等方面將更突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