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8 17:09:00
每經記者 史香玲 每經編輯 師安鵬
疫情“狙擊戰”持續推進,不少企業先后通過債券融資渠道募集資金馳援“戰疫”一線。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陜煤集團)便是一例。2月17日,陜煤集團2020年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疫情防控債)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成功。
至于認購情況,陜煤集團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有12家投資機構參與認購,主要有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
除此之外,陜西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必康藥業等諸多陜西企業,也發行債券參與疫情防控。
為支持疫情“狙擊戰”,疫情防控債開始緊鑼密鼓地發行。
2月17日,陜煤集團2020年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疫情防控債)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成功,由陜西本土綜合性券商——開源證券承擔牽頭主承銷商。
此次債券募集資金優先用于支持疫情防控相關業務,補充防疫一線防護用品原材料生產及供應、各類消殺物資生產與捐贈等各項疫情防控工作所需的流動資金。
公開資料顯示,債券發行規模10億元,期限為3+2年期,票面利率3.7%。據《證券日報》報道,此次票面利率創陜煤集團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新低,但市場認購踴躍,債券認購倍數達3.276倍。
陜煤集團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有12家投資機構參與認購,主要有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其中,中信銀行西安分行認購債券金額50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西北首單疫情防控公司債券。
西北地區擁有一批實力雄厚的企業,為何陜煤集團能夠“首開先河”發行疫情防控債券?開源證券相關負責人稱,“陜煤集團是優質發行人,之前已經取得批文,我們只是把它募集資金的用途進行了調整,重新按照疫情防控債進行發行,所以會特別快。”
另外,則是政策支持,在關鍵時刻“開綠燈”。
近日,央行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出臺措施強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要求提高債券發行等服務效率,對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較重地區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行的金融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公司信用類債券建立注冊發行“綠色通道”。
借助“綠色通道”,陜煤集團實現快速發債。
在政策支持下,近期有多只“戰疫”債券相繼發行。
不過,從發行方來看,多集中于一線城市,至于西北地區接下來是否還有與疫情相關債券或將發行,上述開源證券相關負責人暫未給出準信。
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他券商情況不太清楚,我們目前在幫企業做的債券項目也有在洽談的,但是可能沒有陜煤集團的快,還得一段時間。”
陜煤集團發行債券的動作相當快,近期,除了疫情防控債,陜煤集團還發行了短期融資債券。
中國貨幣網顯示,2月5日,陜煤集團2020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資券發行,募資規模30億元,期限270日,發行利率2.83%,由華夏銀行擔任主承銷商。
短短半個月,陜煤集團發債兩次,共融資40億元。融資能力強的背后是其表現亮眼的業績數據。
作為省屬國資企業,陜煤集團的主營業務廣泛,涉及煤炭、化工、鋼鐵、制造等產業。在陜西國企排名中,延長石油向來位居榜首。但近些年,陜煤集團開始“步步緊逼”。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陜煤集團營業收入約2200億元,延長石油營業收入約2290億元。
如此微妙的營收差距引得市場頗為關注。不久之后,陜煤集團是否將超越延長石油,陜西國企營收的頭把交椅會否易主,拭目以待。
為支援疫情防控大局,近期,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疫情防控期間做好企業債券工作的通知》,多措并舉支持疫情地區和疫情防控企業的債券融資需求。
借助這一利好政策,陜西企業紛紛啟動與疫情防控相關債券項目。
中國貨幣網顯示,2月17日,陜西建工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資產支持票據(疫情防控債)已經向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注冊,由興業銀行承擔主承銷商和薄記管理人。注冊發行總額30億元,首次發行金額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首期10億元用于補充營運資金,其中1億元將用于補充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相關的流動性資金缺口,用于支持陜西地區防疫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而導致的流動資金不足。
緊接著,綜合性醫藥企業延安必康也展開行動。
2月18日,延安必康董事會投票表決通過《關于公司符合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條件的議案》。
公告顯示,此次非公開發行公司票面總額不超過20億元,期限為3年期,債券利率暫且未定。采取分期發行的方式,每次發行對象不超過200名。
此次募集資金擬用于償還有息負債、補充流動資金等。不過,補充流動資金的用途包括但不限于疫情產品的生產和物資的調配。
繼陜煤集團之后,陜西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延安必康等企業發行與疫情相關債券,在一定程度上或可提高陜企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