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23 07:44:59
每經記者 葉曉丹 每經編輯 文多 陳俊杰 曹炳梵
■相關上市公司:安恒信息(688023,SH)
■市值:140億元
■核心競爭力:提供應用安全、數據庫安全、網站安全監測、安全管理平臺等整體解決方案,信息安全技術服務商
■機構眼中的公司:新興網絡安全黃金賽道潛力選手 、信息安全黑馬
2020年第一個工作日,早上8點,在安恒大廈頂樓的會客室里,我們見到了《專訪董事長·第一季》第十期主角——安恒信息董事長范淵。
這間房子古典風格,原木色調,正如范淵的儒雅,以及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推崇。
從登陸科創板至今,安恒信息股價漲幅超過100%。身為公司董事長,范淵日常也會留意公司股價,但他告訴自己:不要過度關注股價,回報投資者比這更重要。
早前的范淵并不是這樣,他對資本有些冷淡甚至有些忌憚。但這種忌憚隨著時間變成了擁抱,正如安恒信息客戶對網絡信息安全的態度轉變——從輕視變為依賴。
至于未來,網絡信息安全行業隨著時間推移又有什么轉變。在訪談中,范淵給出了他的預測。
打開視頻,聽范淵講述創業成功背后的故事
對陣黑客:未知攻、焉知防
要用黑客的思維方式,來做網絡信息安全服務
一攻一守,對于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的白客而言,黑客就是他們經常過招的對手。
兩路人馬搏斗時,不僅看不見,甚至聽不懂。
采訪范淵時,我們很擔心他會大談CC攻擊、WAF這些太專業的東西,然后接不上話。幸好,范淵雖是技術派,也是一個重視傳統文化的人。講起網絡信息安全防護,他更喜歡說“心法”,而不是具體“招式”。
這天,他聊的心法來自《孫子兵法·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對于白客與黑客的較量,他認為是不對稱的較量,“黑客只要找到一棟大樓里一張窗戶的缺口,就可以進入這棟大樓,而白客卻要保證這棟大樓里所有的窗戶關好”。
這便是業內常說的未知攻、焉知防。而范淵的做法,更像刑偵劇里的臺詞:要用黑客的思維方式來做網絡信息安全服務。
和黑客打了多年交道,范淵也像老刑警一樣,對黑客的手法、動機很熟悉:
手法,這些人多是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快的反應速度,迅速獲得網絡攻擊技術。
動機,他們借此進入到黑灰色產業鏈條,獲取利益——也許是金錢,也許是更高層的國家利益。
對象,早在2007年,范淵就提出,未來黑客瞄準的目標是背后有大量數據的企業和公司。
是的,在信息時代,數據越來越重要,過去黑客“入室”竊走一點數據或把官網改成清一色博彩廣告,企業覺得無關痛癢,但現在黑客“入室”再行竊,一家公司則可能面臨傾覆。
“2007年,我和我的合伙人做調研的時候,調研了多家知名通信數據公司,當時他們的人認為‘網站黑了就黑了,黑了再恢復嘛’。”范淵回憶說,“網絡安全在當時還不那么重要,網站是否可持續運營無所謂,數據有無價值在當時也無所謂。”
但是在今天,互聯網上數據爆炸,網絡攻擊成倍增長。“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范淵說道,如今各級客戶對網絡信息安全實戰化能力要求越來越高。
企業開始變得更重視網絡信息安全,這是一個行業境遇的轉變,也是時代的趨勢。
上世紀末,在浙江省數據通訊局供職的范淵,便開始看到這一網絡信息安全需求趨勢。2000年,范淵辭掉了事業單位的金飯碗,進入美國硅谷的一家公司工作。在那里,他完成了從看見趨勢到投身其中的“謀定”。并在2007年離開“打工天堂”硅谷,回國創業。
在回顧這7年時,范淵特別提到了一個“黑帽子大會”。這個大會名字聽起來很像是黑客開會,但實際上是借黑客技術交流找到防護之道。
范淵與這一大會的往事,不僅僅讓他下決心創業,也展現了他“慕強”的一面。2002年,他第一次參加黑帽子大會,“當時就希望若干年后能成為黑帽子大會技術的分享者,而非聆聽者”。2005年,這個愿望成真了,2005年、2006年,他都站在了聚光燈的中心,作為演講者與大家分享技術。
認識強者、了解強者、成為強者。在和黑客對陣前,這是范淵和自己進行的攻防較量。
賣房養公司的想法挺幼稚
當年范淵想著賣房發工資,也不愿接受投資
安恒信息的成立時間,處于網安行業發展的第二個10年(2005~2014),百花齊放后,頭部廠商產品線擴張,2008年資產證券化浪潮開啟,上市公司對行業加速整合。資本熱情擁抱網絡安全行業。
但身為防守者的范淵,對資本一開始是拒絕的,想把資本也適度擋在公司窗戶的外面,“創業過程中,我是反對投資方對短期利潤追逐的,過度地追逐利潤,有時候會讓整個創業團隊扭曲。”
范淵的初心是好的,直到他急得差點賣房子發工資。
技術出身的范淵,自然是希望用技術拿下市場,將更多的創業資金投入到了研發產品中。2008年,依靠自行研發的首創技術,在技術專家推薦下,也確實成功拿下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網絡安保服務商資格。
可是,時至2009年,范淵發現自己用的創業資金快燒完了。這對于企業一把手而言,是很致命的。
“現金流管理、資本管理非常重要,但當時一點都不懂,關注點還不在資本層面,一心希望把產品研發出來。可是研發只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其中一個要素,而一個企業如果不能生存,又如何能發展?所以這個危機對我還是有一些觸動的,那個時候的第一反應就是,把在杭州的一套房產賣了,如果賣了,公司還有9~10個月的工資可以發。”范淵說。
如今回想起來,范淵認為,賣房養公司是比較幼稚的想法。除非在9~10個月后,公司的現金流為正、有利潤,否則公司發展還是不能持久。但事實上,從安恒信息的招股書來看,到2017年,公司凈利潤才扭虧為盈。
所幸,當時恰逢杭州希望建設中國的硅谷,在政策、金融、人才等層面對創業創新類企業都有一定的扶持。這次,安恒信息接受了一家創投機構的投資。
自2009年開始,安恒信息開始接納多方資本進入。包括硅谷天堂、浙數文化等一些知名私募機構和上市公司先后進行了投資,其中最為人關注的是阿里創投2015年對安恒信息的投資。
成為被阿里系投資的企業,公司是否會“站隊”自然也是外界關心的問題。范淵給出的答復是,一開始一些合作客戶可能會有一點點顧慮,但是安恒信息一直堅持獨立第三方的角色,阿里創投只是一部分資本投資,沒有涉及管理方面。
行業未來:進入更多“無人區”
數字化轉型剛開始,網絡信息安全會有更大的使命
2019年11月5日,安恒信息在科創板上市
2019年11月5日,安恒信息成功登陸科創板。科創板掛牌當天,也有媒體問范淵會不會有壓力。“我其實總體還是比較平靜。”但在經歷了這么多后,范淵覺得“很多時候結果是水到渠成的”。
上市以來,安恒信息的股價表現不錯,對K線圖的走勢,范淵告訴自己,“關注,也不要過度關注”。對于投資者,他希望有更好的成績、布局來回報。
2019年,除了上市,恰好也是安恒信息12周歲的節點。按中國人的紀年法來看,2020年,也將是公司下一紀的開局。
范淵會更加靜下心來規劃、設計未來。他在訪談中也透露了一些未來的計劃。
首先是產業的空間。“如果把2019年看作是數字經濟新發展的元年,未來數字經濟發展整個步伐會更快。”范淵的依據是:“政府、產業、城市的數字化轉型才剛剛開始”,而這些“是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動力和焦點。所以網絡信息安全行業,可能會有更大的使命”。
他認為,未來網絡信息安全領域會進入更多“無人區”,有更多的探索。
2015年,安恒信息切入云計算領域,就是一種對空間的拓寬。“我們推出了天池云安全,可以無縫成為私有云的一部分。”范淵透露,后續公司還有大數據安全,安全大腦、小腦等產品。
在市場方面,他提到企業越來越注重雙輪驅動的概念,其中一個輪子就是網絡信息安全。
以前網絡信息安全對于企業而言,更多的價值是后盾,但現在企業會基于網絡信息安全的保障,產業落地才敢向前驅動。
“行業客戶主管也越來越意識到網絡信息安全實戰的價值。”范淵認為。
此外,剛剛上市的安恒信息,目前似乎還沒有明確的并購計劃。“安恒有自己的戰略,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益于安恒自己的戰略,我們肯定會考慮的。”范淵強調的是以我為主的計劃。
其他觀點集錦
如今怎么看待技術?
技術脫離客戶價值和需求,自得其樂,肯定是不行的……技術是為了解決客戶的痛點而服務的,不能單純為了技術而技術。
算不算“阿里系”?
安恒一直堅持獨立第三方的角色,在這點上,我們現在和一些頭部的互聯網企業都有合作,阿里創投只是一部分資本投資,沒有涉及到管理方面。
推崇的企業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非常深的內涵,對未來企業的管理,會有哪些啟發、交融的地方?我覺得儒釋道都會有,這種內涵和企業管理結起來,會發揮更大的價值。
記者手記丨創造價值時會得到反哺
在安恒信息成功登陸科創板之前,對安恒信息和董事長范淵的了解更多來自于一年一度的西湖論劍•網絡安全大會。這幾年,范淵都會在安全大會上分享自己關于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的見解,他希望未來西湖論劍能變成了網絡安全領域內的創新分享大會。
專訪當天,范淵比我們預約的時間更早抵達安恒大廈頂樓會客室,在記者的近30個問題中,范淵的回復中有6次提到了感恩,感恩的對象包括投資人、行業紅利以及資本市場改革。
在采訪中范淵說了一句話印象很深刻,他說硅谷只是“打工”的天堂。這或是一個異鄉客的自我觀照,對自身身份的敏銳認知。不論是從事業單位辭職去硅谷,還是從硅谷回國創業,他說做這種選擇的人都很少。但就是每個人對時機的判斷不同,人生際遇也會千差萬別。
即便如今是上市公司董事長,掌著百億市值,范淵仍然是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以技術立業的他,希望技術能創造更大的價值,也相信“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會得到反哺”。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