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 20:36:08
“定制公交真的是上班族福利,幾乎再沒遲到過。”
預約好第二天的定制公交后,在西咸新區西部云谷工作的小馬總會松一口氣。
小馬以前從西安城區去西咸新區上班,總是公交倒地鐵,地鐵倒公交,遇上糟糕天氣,沒少因遲到挨訓。“車快、舒服、省心,不用擠地鐵以后,我才感覺自己是一個白領。”
小馬的經歷當然不是個案,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感受最深的當然是生活在其中的個體。
當前的主流聲音是: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應該從供給側改革、發展方式轉型、人口政策調整、外貿體制改革等方面入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走高質量城市化發展道路。
新一輪城市發展動能的“富礦”,或許就在眼前……
01
10月13日,一場聚焦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討論正在西咸新區進行。
國家部委的領導,社科院的學者,以及高校的教授,正在就這個城市發展的新課題展開激烈地討論。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原常務副主席陳宗興的觀點,得到了很多認同: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進入了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如何破解以往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枯竭、交通擁堵、生態污染等城市病,如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擺在我們城市工作者面前新的歷史使命。”
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增加到了8.3億,城鎮化率達到了59.58%。
我們用4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但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病”的問題也總是如影隨形。
比如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張,大量耕地被占,人地矛盾尖銳;比如交通擁堵,出行時間變長,嚴重影響人的幸福指數 ;比如住房緊張,房價高企,生活成本不斷提高……
改變城市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被認為是當下破解問題的關鍵。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高質量的城市發展道路,同樣是大勢所趨。
2016年,第三屆聯合國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的,城市發展未來20年的指導性文件——《新城市議程》,處處體現的皆是包容、宜居、便捷、安全、人文、可持續的精神。
所有的這些內容,其實正好對應的也是我們過去40年,快速城鎮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城鎮化質量不高的問題。
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這一表述,此后這一說法在宏觀、微觀等多個領域被廣泛提及,關于城市如何高質量發展,討論較多,但答案并不唯一。
如何實踐?誰來探索?都需要有一個樣板給出答案。
02
2014年1月,國務院批復設立陜西西咸新區,提出把西咸新區建設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西咸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
2015年初,總書記來陜西視察時強調,要“發揮西咸新區作為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綜合功能,形成具有陜西特色和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
作為我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探索一條不同以往的城市發展新路的使命,落在了西咸新區。
從規劃編制到開工建設,西咸新區一直極為用心。
比如,邀請國際一流團隊參與新區規劃設計,構建大開大合、點狀布局、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布局,形成全域覆蓋、城鄉一體、多規合一的全區規劃“一張圖”,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清楚再開發。
到了建設環節,要求更為苛刻,制定出臺了包括居住、辦公、工業、倉儲等各類建筑的城市建設品質標準體系,推行建筑設計方案比選制度,把控城市建設品質關。
如今提西咸新區的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無煤城市已經變成了這里的名片。
但城市規劃和建設問題只解決了城市的“形”,注入產業才能讓城市有靈魂,活起來。
西咸新區的選擇,是與西安、咸陽兩市及其開發區錯位發展,重點打造先進制造、電子信息、臨空經濟、科技研發、文化旅游和總部經濟為主導的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可以看到的是,以西工大無人機產業基地、國家統籌科技資源示范基地、全國首個硬科技小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等為科創動力的研發集群,以及以寶能新能源汽車、清華同方、洛克菲勒文化中心等為龍頭的制造、信息、文旅等產業集群,正在西咸新區加速融合。
這就是西咸新區用5年多時間,展示的一幅以創新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圖景。
反映在數據上就是,其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3%,增速領跑全省。
03
高質量的理念已取得階段性印證,但未來怎么走,西咸新區其實還在探索。
城市高質量發展并沒有統一的模板去套,賦予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使命,正是讓它去創新、去探索、去實踐。
回到13日那場討論,正是在以“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19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西咸)國際論壇上。今年是第二年舉行,看得出,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會上專家學者的很多觀點,正指明了西咸新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比如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的觀點,更突出利用西咸新區現有資源進行產業布局。
“我們并沒有從五個新城的布局,而是從西咸新區的發展動能、資源的利用以及的文化特色的引領,以及推進區域協同和城鄉融合這樣五個維度入手,我們認為西咸新區首先是發展平臺經濟,通過平臺經濟來匯聚發展的新動能。”
西咸新區通過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教文化資源,為新區引入強大的創新源,同時聚焦科技成果的轉化,發揮平臺的作用。
同樣是利用資源,西咸新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成為海綿城市的示范城市,一方面建立了一套適合本地的技術標準規范,一方面開發利用干熱巖的中深層地熱技術,還將這一模式作為中國的案例亮相巴黎氣候大會。
當然,還有這里的文化資源,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在發言中說,西咸新區眾多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是有標志性的。新區依托《詩經》這個重要文化載體,建設的成果有目共睹。
20多年前,浦東新區的創立,一舉讓上海站在了世界經濟中心的前沿,10多年前濱海新區的批復,天津躍升至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如今19個國家級新區,貫穿我國東中西部,正在形成一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不同的是,過去學習如上海浦東等東部新區經驗的局面正在改變,在我國向西開放形勢之下,西咸新區正在貢獻自己的西部智慧。
從經濟增速持續高位運行到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提升,從創新驅動的不斷發力到體制機制的持續創新,西咸新區的智慧與經驗,在探索與共享中,正在獲得多方認可。
瞭望前路,西咸新區的高質量發展,是否越發值得期待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