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9-09-23 15:16:50
今年資本市場多重利好讓主動權益基金業績亮眼。但不少績優開放式基金實施限購,令普通投資者,甚至部分公募FOF投資者無從分享這場資本盛宴。
三成權益開放基金 申購受限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2742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份額合并計算),處于封閉期的有64只,暫停申購的有121只,暫停大額申購的有560只,三類流動性受限的基金合計達到745只,比去年多出301只;受限基金在全部主動權益基金的占比從去年底的17%升至27%。其中,績優基金暫停申購或暫停大額申購的比例更高。收益率超30%的基金限購多達153只;年內收益超70%的29只基金,有4只暫停大額申購或暫停申購。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開放式基金隨意限購對投資者并不公平,也不利于行業的規范發展。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賈志表示,通常開放式基金限購是基金經理對自身管理規模能力邊界的一種約束,或是為了應對持股集中后的流動性問題,以及營銷需求等。但“基金限購必須有充足的理由”。
中融基金策略投資部投資經理趙楠認為,績優基金閉門謝客可能是為了保障產品業績,出發點是科學合理的。因為如果基金規模變大,可能會給基金經理的操作帶來難度,增加交易成本,影響投資業績。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隨意限購涉嫌危害市場秩序,不利于行業規范發展。“預期績效好的基金不讓其他投資者申購,預期績效差的基金可以申購,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限購影響FOF投資 業內呼吁“頂層設計”
除了開放式基金限購產生的公平問題,多位業內人士還表示,隨意對開放式基金限購,將可能對以開放式基金為主要投資標的的公募FOF和養老目標基金產生影響。
多位公募FOF行業人士透露,近期部分被看好的基金限制申購而無法參與投資,部分基金雖沒有公告限購,但以各種理由謝絕大額資金,只能找關系申購或更換相似投資品種。
有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大資管時代,公募基金作為一種資產管理方式,直面券商、銀行、保險、信托等方方面面的競爭,形勢嚴峻,公募行業應避免隨意限購的短視行為,讓申贖自由、流動性良好的開放式基金回歸本色。
不過,在賈志看來,限購對公募FOF和養老目標基金影響有限。市場上開放式基金足夠豐富,而FOF收益大部分來源于大類資產配置,而不是基金優選。
雖然行業對基金限購的影響莫衷一是,但多位業內人士還是呼吁應針對基金隨意限購制定統一的規范。
上述基金業內人士建議,股票市場上隨意停牌現象已被遏制,同理,對開放式基金的隨意限購現象也應該統一規范。他認為,基金限購應該有一定的規則:限購要與產品類型相關,與產品的投資策略有關,與基金預期運作規模有關。最好在基金契約、合同中披露明確,而不是在基金運作之后隨時、隨意地進行。
賈志也建議監管部門對基金產品隨意限購的現象予以規范,制定統一的規則、規范,以避免隨意限購的行為。
趙楠認為,可以考慮對開放式基金限制申贖制定相應的規則,防止出現基金公司隨意限制申贖的現象,但在規則的設立上要科學合理,同時應具有可操作性。在趙楠看來,制定限制開放式基金任意申贖的規則,應該考慮到以下方面:對不同類型的基金產品限制申贖規則有所不同,比如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對于前者的限制申贖規則要更加嚴格。而且,限制申贖規則的制定依據除了與基金規模掛鉤外,也應該考慮產品業績、基金經理管理總規模等指標。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