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私募股權

每經網首頁 > 私募股權 > 正文

仿制藥難成藥神:藥企二季度并購數量居首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20 16:41:54

目前,不少國內藥企仍以仿制藥生產為主,藥品價格也在近年來不斷下跌,資本逐漸失去耐心,而這也倒逼了藥企通過并購等方式拓展營收。清科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生物技術及醫療健康產業的并購案例位居榜首(49筆),大幅領先于排在第二的IT(32筆)。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Upload_1566280547867.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今日(8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了解企業藥品價格、生產研發以及減稅降費是否到位等情況。此前國家陸續出臺政策全面跟進“帶量采購”,標志著部分藥品全國性降價通道的開啟。

目前,以仿制藥生產占大多數的國內藥企正在面臨市場利潤收縮的考驗,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從供給側進行改革,以并購為抓手拓展企業的多層次發展格局。

清科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生物技術及醫療健康產業的并購案例位居榜首,共計49筆。盡管數量有限,但有分析指出,有意改善業績的企業將不得不在主動收購與被他人收購之間作出選擇。

仿制藥企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隨行就市的投資生意有時候是殘酷的,“估值稱霸”很難長久,這在時下的生物醫藥領域尤為多見。上周,哈藥股份的一則要約收購計劃,再次令業界對仿制藥企業的發展現狀唏噓不已。公告顯示,控股股東哈藥集團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引入重慶哈珀以及黑馬祺航,總增資12億拿到15%股份,哈藥集團長達十五年之久的平均股權結構結束,哈爾濱國資變成參股。

事實上,哈藥股份早在2017年就曾有中信資本對其拋出“橄欖枝”,提出29億人民幣通過增資控股的方式入股,彼時擬控股比例為60%,投后估值在193億元,但哈藥集團沒有接受。時至今日,公告當天的市值已徘徊在80億人民幣上下。

不過,哈藥股份的態度轉變與其所在的行業不無關系。要知道,中國藥企在過去的十年間已陸續走過保健品、仿制藥時代,現在已經進入創新藥時代。而哈藥股份是國內的仿制藥大戶,此前亦有1.6億擴充產品線引入境外仿制藥的計劃公之于眾,此舉被視為其拯救長期業績欠佳的抓手之一,但卻并沒有帶來多少回報。截至2018年,該公司銷售業績連續6年下滑,當年凈利潤下降達15%。

有分析指出,國內藥企仿制藥產能過剩的問題比較突出。有券商分析師就表示,因為創新藥的研發和臨床過渡時間周期較長,再加上專利轉讓及風控合規審核的時間、金錢成本,多數企業并不能“說轉型就轉型”。而對國內企業而言,仿制藥企業的經營還需緊跟政策在市占率和價格方面做保障。

不過,國內在2018年前后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在“4+7試點城市”率先推行帶量集中采購、確保藥品質量療效的前提下,推動藥品降價和仿制藥替代。這樣一來,醫藥行業的發展模式產生深刻變革,仿制藥的微利時代已經來臨。

受此影響,仿制藥企業陸續出現“量價齊跌”之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截至2018年12月6日,“4+7”帶量采購的產品中標價格平均下降52%,部分藥品價格下降高達96%,二級市場醫藥股票應聲大幅下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多數生產仿制藥的上市公司年報發現,多數企業的凈利潤增速在去年明顯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對此,民生證券分析認為,隨著帶量采購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過專利期原研藥、仿制藥將持續降價,與之同步,這一領域的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而為推進行業整合,并購是快速豐富產品線的有效方式。并購擴張將成為國內仿制藥領域的趨勢,這意味著這一領域終將有大體量的巨頭企業誕生。這樣除了衍生新的創收機會,還能對現有仿制藥生產格局進行優化,為從低毛利仿制藥向高毛利仿制藥發展探索機遇。

二季度生物醫藥并購火熱

可見,競爭更激烈、利潤更微薄,正是當下國內乃至全球仿制藥產業的真實寫照。事實上,在政策調控下的“后仿制藥”時代,部分跨國藥企正在通過并購之策抱團取暖。

在與中國有關的跨國并購交易中,2019年4月23日,禮來制藥向億騰醫藥出售旗下抗生素產品“希刻勞”和“穩可信”在中國大陸的權利,以及位于蘇州的希刻勞生產工廠;2019年7月8日,GSK將其全資子公司GSK(蘇州)以不超過2.5億元出售給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重慶制藥。

本土企業中,也有很多仿制藥企業加緊了并購的步伐。以信立泰為例,仿制藥占據其營收近九成,在適應“4+7”帶量采購階段,該公司利潤大幅下降,大部分仿制藥企業毛利潤都降低于2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信立泰2018年年報數據中發現,該公司期末長期股權投資金額達到3.38億元,已占總資產比例的4.27%,這一數據比2017年末增長了近3.35%。公司對其變動進行了說明,即較2017年末增加2.74億元、增長433.15%,“主要是報告期增加了對金仕生物科技(常熟)有限公司、四川錦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M.A. MED ALLIANCE SA的投資”。與此同時,其商譽指標也較2017年末增加2.94億元、增長337.06%,主要是報告期內收購蘇州桓晨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形成的。

此外,該公司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開發支出項目報備等方面,分別較歷史同期增長約45.53%和101.31%。無一例外,這些開支和投資項目均指向生物醫藥類公司及相關產業的并購和資產購買。

有私募基金經理對每經記者表示,當下的生物醫藥類個股處于偏低估值,但僅憑這一指標難以給出中長期投資的建議。該基金經理表示,“帶量采購下的企業利潤縮水需要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如果現階段不對企業資產結構進行重新取舍和調配,未來營收數據也不是沒有繼續下滑的可能”。

他同時指出,此前由于政策以及本土藥品質量難以滿足臨床需求等原因,過專利期原研藥仍然保有市場和價格優勢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也就是說,即便部分仿制藥的藥效具備優勢,但在藥價普降的引導下,僅憑仿制藥謀生顯然不是長久之計,需要多種產品線互為補充。“疊加信息產業的創新,未來生物醫藥領域可以在‘互聯網+’、5G和物聯網應用等方面發揮掘金優勢。”

事實確也如此。在國內的并購市場中,二季度的整體并購金額相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清科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并購交易378筆、同比下降39.7%、環比下降14.1%。但與此同時,生物醫療領域卻表現活躍,按并購案例數來看,二季度排名前五的行業中,生物技術及醫療健康產業排名第一,總案例數已達49起,大幅領先排名第二的IT產業(32起)。

盡管數量仍十分有限,但或與企業整體戰略相關,前述基金經理表示,由于成熟醫藥企業本身都具有一定規模,不同的股權架構或將延長意向雙方在股權流動方面的時間,“但確定的是,有意改善業績的企業將不得不在主動收購與被他人收購之間作出選擇。”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創投(微信ID:waiguangzhui)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仿制藥 藥品價格 生物醫藥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演员表 | 日本视频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方字幕亚洲本在线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