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09 22:35:09
無論是Lyft、抑或Uber,依舊難逃虧損持續擴大的陰影。另一方面,圍繞創新業務,Lyft、Uber的表現卻堪稱亮眼。
每經記者 劉洋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又到美股財報季,本該是各家“秀肌肉”的時節,網約車玩家的成績卻略顯“慘淡”。
在繼當地時間8月7日Lyft(Nasdaq:LYFT)曬出2019年Q2“成績單”之后,次日,其北美最大敵手Uber(NYSE:UBER)亦披露Q2財報。
不同于Lyft營收超市場預期,體量更大的Uber在營收、月活等諸多方面表現均較為平淡。
一喜一悲背后,無論是Lyft、抑或Uber,依舊難逃虧損持續擴大的陰影。另一方面,圍繞創新業務,Lyft、Uber的表現卻堪稱亮眼,僅以Uber Eats為例,其月活同比增長超過140%。不過,包括外賣、貨運、無人駕駛在內的創新業務,能否支撐起網約車的新故事呢?
“我們仍將專注于重塑交通運輸,并對市場境況的持續改善感到開心。”“由于這種積極的勢頭,我們預計2019年的虧損將好于預期。”在Lyft Q2財報中,Lyft CEO兼聯合創始人Logan Green充滿樂觀。
財報顯示,第二季度,Lyft營收(revenue)為8.7億美元,相較于2018年的5.1億美元,同比增長72%。同時,其活躍司機數量為2180.7萬,與去年同期的1545.4萬相比,增加41%。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Q1財報中,Lyft預期Q2總營收為8—8.1億美元,低于Q2實際營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Lyft Q1的營收增長便超預期。
在虧損方面,Lyft Q2經調整每股虧損為0.68美元,低于虧損1美元的市場預期。
此外,Lyft還上調其財年指引。財報顯示,Lyft預計Q3營收為9—9.15億美元,全年營收將達34.7—35億美元,年增長率在61%—62%之間。
財報發布后,Lyft股價在盤后一度上揚超12%,并帶動競爭對手Uber股價上漲。
不過,當地時間8月8日,Uber發布Q2財報后,股價一度暴跌12%。
財報顯示,2019年Q2,Uber營收同比增長14%至31.7億美元,不及此前市場預期。不僅如此,其凈虧損亦達到52.4億美元,高于市場預期,而去年同期凈虧損為8.9億美元,因此,這一數據為Uber開始披露財務數據以來的最大虧損。
而就虧損數據而言,Lyft亦不遑多讓。報告期內,Lyft凈虧損為6.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8億美元同比擴大接近260%。
總體而言,無論Uber、Lyft,虧損擴大之勢似乎難以逆轉。
虧損,終究像惡靈一般纏繞著網約車賽道,國內玩家亦是如此。今年2月,國內移動出行霸主滴滴出行曾被曝出,2018年持續巨額虧損達109億元。彼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滴滴官方求證此事,不過,滴滴未予回應。
一方面是虧損持續擴大,另一方面,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從2017年Q1到2019年Q2,Uber和Lyft的營收增速皆呈現逐漸放緩的趨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洋 制圖
數據顯示,從2017年Q4之后,Uber總營收的環比增速便一直低于10%,而2019年Q2的總營收環比增速已降至2%。與之相較,雖然Lyft營收環比增速亦總體下滑,但目前仍高于10%。
在營收增速及虧損持續擴大的雙重背景下,創新業務似乎成為網約車行業的新故事。
以Uber為例,財報顯示,Uber Eats在Q2月活同比增速超過140%,其中,超過40%的新Eats消費者此前從未使用過Uber平臺。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與Uber Eats合作的餐廳已達32萬家。Uber Freight(貨運業務)也在繼續增加新客戶。
此前,Morningstar分析師Ali Mogharabi對CNBC表示,在三大核心業務中,外賣業務對于Uber將來的盈利極為重要,“實際上,很多乘客在坐Uber的時候,往往也會在Uber Eats上點一份外賣,這樣他們到家的時候就能享用”,Ali Mogharabi指出,Uber或將在2024年實現盈利,這得部分歸功于Uber Eats的增長。
此外,Uber方面亦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上表示,下季度將推出大載客量車輛的共乘等創新業務。
而Lyft的業務雖相對“單一”,但亦在叫車服務之外,拓展移動業務。此前,它就曾收購Motivate及其共享單車網絡,并在北美城市部署了電動自行車和小型摩托車。
值得一提的是,據報道,近期Uber宣布將營銷部門人員崗位削減400人,裁員比例達到整個營銷部門的三分之一。這是繼Uber COO和CMO離職后,Uber的又一次重組。Lyft方面,其COO亦于近期離職。
在此背景下,創新業務能否承擔起網約車新故事?同時,網約車玩家們在外賣、自動駕駛等創新業務方面碰觸出怎樣的火花?記者將對此保持持續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