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05 15:24:48
WinD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增強指數型基金規模增至805.58億元,增幅達43%,高達70%為個人投資者,Smart beta策略基金上半年規模暴漲60%以上,資產規模從去年年底的222.67億元漲至357.29億元,去年年底個人投資者占比達67.87%。那么增強策略類基金究竟如何捕捉超額收益?相對于普通寬基指數,增強策略是否真的賺到了錢?
每經記者 王晗 每經編輯 葉峰
今年以來指數基金市場依舊很火,上半年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增量不足7000億元,有2000億資金流向了指數基金,規模暴增的同時,市場逐漸衍生出增強策略類指基這一細分領域,增強策略類基金以戰勝指數為終極目標,逐漸受到普通投資者的認可。
那么增強策略類基金究竟如何捕捉超額收益?相對于普通寬基指數,增強策略是否真的賺到了錢?同類基金越發越多,個人投資者該如何面對這"甜蜜的負擔"?
增強策略強不強?
基于傳統指基多重優化后的增強策略類基金(增強指數型基金、Smart beta)深受普通投資者偏愛,增強策略類基金有多火?WinD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增強指數型基金規模增至805.58億元,增幅達43%,高達70%為個人投資者,Smart beta策略基金上半年規模暴漲60%以上,資產規模從去年年底的222.67億元漲至357.29億元,去年年底個人投資者占比達67.87%。
那什么是增強策略類基金?又有何本領受到普通投資者資金青睞?說白了,增強策略類基金就是不完全跟蹤復制指數走勢,在傳統寬基指數上注入了增強基因的一類產品,相當于大部分指數投資+小部分主動投資,當下最火熱的Smart Beta基金,大部分也都是增強策略基金。
相比主動管理基金,優化后的增強策略類基金顯然來的更"穩"一些,因為大部分被動跟蹤指數,所以無需擔心基金經理或者投研團隊發生變化,相比普通寬基指基,部分的主動投資也可以有更多的操作空間。
升級后的增強策略類基金另一個被看好的因素在于可以更好的捕捉Alpha獲得超額收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了增強策略類基金與普通寬基長短期歷史業績,一起來具體看一下:
數據來源:WinD 截至日期:8月2日
從上圖不難看出,無論長期還是短期,增強指數型基金都是完勝被動指數基金的,前者近三年收益率較后者翻了兩倍還多,Smart Beta稍顯遜色,短期業績沒能跑贏被動指數基金,但是將時間維度拉長來看,Smart Beta策略基金業績顯然更勝一籌。
哪些增強策略類基金可以穿越牛熊?
盡管都是增強策略,但是增強效果千差萬別,因為增強策略類基金的超額收益在于Alpha,說到底比拼的就是選股能力。選基金歷史業績很重要,這就要求基金成立時間要長,其次歷史業績無論長期短期都可以很好。
那么都有哪些增強策略類基金是可以跑贏同期滬深300的?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日,今年以來滬深300漲幅為24.47%,有57只(AC份額分開計算)增強型指數基金可以超過這一漲幅標準,剔除年內成立新基金后,這一比例只占47.9%。22只Smart Beta策略基金也在名單之列,最高一只招商滬深300高貝塔B漲幅在93.56%。
而將時間維度放長至三年期,截至8月2日,近三年滬深300漲幅在17.96%,47只可統計三年期業績的增強型指數基金中有26只業績漲幅超過滬深300指數,另外還有21只Smart Beta超過這一漲幅。
將二者重合后,記者篩選出22只增強型基金產品和9只Smart Beta策略基金,這些基金無論長期還是短期都可以跑贏滬深300。
除了歷史業績這一重點考量因素外,基金規模也需要被重點考慮,最合理的規模應在2億元以上,一方面清盤風險比較小,另一方面,1億元以上規模的基金具備IPO打新資格,2億元以上門檻可做轉融通出借業務,這些都是增厚收益的有效手段,記者將年中資產規模在2億元以下的指數基金予以剔除后,滿足條件的基金只有17只增強型指數基金和6只Smart Beta策略指數基金。
增強型指數基金:
Smart Beta策略指數基金:
數據來源:WinD 截至日期:8月2日
個人投資者如何構建指數投資組合?
雞蛋不應該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投資也一樣。建立指數投資組合有三大好處,其一就是分散投資風險,第二點就是降低持倉相關性,平抑資產波動,提升投資體驗,最后就是通過構建指數投資組合可以更好的獲取一定的超額收益。
在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嚴雄看來,如果你長期看好整體指數,可直接買寬基,更看好某一行業,可用部分倉位來配置一些行業指基。"個人選擇不同指數基金組合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明確底層標的的風險特征偏好,對于普通寬基來說,更多的是對標整個股市(可能分大盤,中盤,小盤)的情況,而行業指基和策略指基,更多的是對標不同行業或者策略的情況,特異性比較強,所以在整體做配置比例的時候,個人可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特征,行業偏好特征去做相應的配置。"
目前指數基金投資市場有很多的品種,如股票指數基金、債券指數基金、大宗商品指數基金、REITs指數基金,這些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市場,比如股票指數基金分為A股指數基金和美股指數基金。債券指數基金大的劃分可以分為國內債券指數基金、海外債券指數基金,按類型角度,債券可以分為信用債和利率債,按債券指數基金進行劃分,通常來說對于一至三年到期的債券稱為短期債券,七至十年是長期債券。
這些基礎工具如何運用呢?嚴雄指出,"個人投資者可以將自己的風險偏好去事先做一個粗略的劃分,激進型,平衡型,保守型。在不同的風險偏好區間會對應著不同的風險資產權益上限,比如激進型對應的權益倉位可更多一些,保守型,債券倉位可更多一些。在確定好不同風險偏好的類型區間后,具體標的的選擇,A股還是美股,國內債還是海外債,則需要根據當時具體行業,以及每個指數的隱含收益率去做一個評估,選擇最優資產,并根據戰術策略動態調整。"
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指出,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對股票型指數基金而言,建議選擇普通寬基指數為主,如滬深300、中證500、創業板指,挑選標準為跟蹤誤差小,規模較大,選擇頭部基金即可,行業指數以及策略類基金因為囊括的范圍較窄,策略類基金規模又較小,可以輔助配置一些,占比不要超過股票指數基金的20%;對債券類指數基金而言,頭部效應十分明顯,因此,在規模靠前的基金里面進行選擇即可;對于境外指數基金,由于規模較小,且以港股市場為主,因此,也可以選擇頭部基金。對于具體的資金配置上,投資者可依據自身的風險偏好以及收益要求進行調整,比如激進型投資者可以配置60%股票指數基金+30%債券指數基金+10%境外指數基金,保守型投資者建議配置30%股票指數基金+60%債券指數基金+10%境外指數基金。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