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27 22:37:20
每日經濟新聞美好商業研究中心攜手國內著名CSR研究機構商道縱橫以及數據研究公司同花順,將對國內TOP30的食品飲料類上市企業進行采訪調研,為每一家企業進行CSR風險診斷“掃描”,推動規范經營,共建和諧市場環境。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實習編輯 成錦鴻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當代的公司治理中,企業社會責任及商業倫理,幾乎每天都出現在我們的商業決策中,只是多數人不會察覺到。各大公司陷入輿論漩渦,就折射出其產品創新、市場份額和商業倫理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而當前市場上的信息主要是關于企業是否盈利的信息,關于企業是否“美好”的信息是極其稀缺的。只有能加大此類是否“美好”信息的供給,市場才會逐漸具備發現“美好商業”的功能。
每年的4-6月,是上市公司集中編制和發布CSR報告的高峰期。作為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食品飲料行業,其在健康水平的整體提升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食品飲料類行業對消費者需求精準洞察和敏銳捕捉的背后,我們更關注這些企業是否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公眾是否能夠接收和了解到更多企業社會責任的信息?知道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做公益,還包括綠色采購、安全生產、負責任營銷、產品回收等內容?
那么,食品飲料行業都是怎么履行社會責任的呢?在其披露的CSR報告中,企業的披露率如何?行業內所有企業是否都披露了報告?對于報告中的指標,企業又完成得怎樣?是否遺漏一些重大關鍵指標和信息而選擇性地進行披露?
為鼓勵企業將責任感和道德價值觀、參與社區和保護環境融入到企業經營中的商業實踐及持續承諾,每日經濟新聞美好商業研究中心攜手國內著名CSR研究機構商道縱橫以及數據研究公司同花順,將對國內TOP30的食品飲料類上市企業進行采訪調研,以專業的MQI關鍵定量指標(Material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體系為基礎為每一家企業進行CSR風險診斷“掃描”,在對中國食品飲料類企業進行研究和系列報道后,將促進這一指標成為中國上市公司報告的標準。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和傳播媒介,主要承載了企業在社會責任管理和實踐等方面的內容,并架起了企業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橋梁。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就包含不少“美好商業”的信息,諸如能源消耗量、員工工傷率、產品合格率等定量信息更是判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乃至企業整體運營情況的重要依據。
從2006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元年至今已經歷了13個年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總量從32份增長到1710份。
與此同時,當下,中國資本市場正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重視非傳統風險(即企業社會責任或ESG風險)對投資可持續性的影響,因此監管機構和上市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證監會發布了新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指引》進入征求意見階段,MSCI也計劃今年推出A股ESG領導者指數。
但是,目前,各大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中缺少對關鍵定量信息的披露、定量信息披露隨意性強、披露標準不規范的問題較為普遍,成為影響報告質量進一步提升的障礙,這一現狀亟需改變。
當然,定量信息的披露并不是越多越好,企業應圍繞最重要的議題進行披露。如果企業在報告中披露過于龐雜的定量信息,不但會為自身工作帶來負擔,也會讓讀者陷入由信息冗余造成的干擾。
所以,我們正在做的MQI指標分析工作,可以幫助公眾快速整合關于企業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等信息,以便對企業的“美好”屬性做畫像,這是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解讀中。
有了這些信息,公眾在選擇美好商業的時候就會更加便利。在投資問題上,交易金額相對較高,公眾投資者可能會更審慎。這時候,他/她可以查詢上市公司的ESG評級。ESG評級即對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績效的評級,是對企業“美好”屬性的更深度的描述。目前,包括商道融綠、MSCI在內的一些國內外數據提供商已經在生產和提供此類數據服務。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食品飲料類上市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顯得更為重要。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健康和食品產業迎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公眾,都對食品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規范行業發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既是政府要求、百姓呼聲,更是每個行業從業者的責任和義務。
當前,整個行業在不斷“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創新驅動自身成長為理念驅使,更多的企業還有愿景想為整個行業謀求更大發展。
中國食品飲料行業要贏在未來,在創新的同時,我們認為最重要的要有可持續發展的卓越理念,因為,只有當永續發展、造益人群和社會變革成為企業DNA的一部分時,它們才將成為永久性的,而不只是企業損益表的其中一部分。
因此,該如何真正務實有效地踐行社會責任也成為了各大食品飲料類上市企業積極探索和行動的方向。
事實上,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除了企業自身的規范發展,也離不開政府部門、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為了將規范經營的理念更加推向實處。每日經濟新聞對按市值排序的中國食品飲料類企業30強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通過前端每經記者的調查采訪,完成這頭部30家企業的MQI披露數據調查和分析。本次調查采訪,將運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關鍵定量指標指引》(MQI指引),對30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實質性評估,這樣的評估和排行,對于行業來說,更具強有力的劃時代意義。
美好商業研究中心透露,MQI食品飲料業指引共包含五大類20個指標。報告中有相關量化信息被認為是披露了該指標,無量化信息則是未披露該指標。而在這其中,數據——即CSR報告中的定量化信息,是決定CSR報告實質性強弱的最重要因素。
從此前4月份美好商業披露的《中國金融企業社會責任白皮書》及中國金融類企業TOP30的MQI排行榜單來看,有企業代表在后續交流中表達了同一疑問:為什么我們的CSR報告中披露了很多數據,得分仍不高呢?
對此,商道縱橫研究總監張洪福分析表示,從過往編攥的“國內TOP30金融企業CSR報告白皮書”的情況來看,從金融企業市值與MQI得分兩個排名來看,許多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與其市值排名并不相符。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許多企業越來越將CSR報告定位為“故事書”——豐富的案例故事,煽情的文筆,圖文并茂的設計,越來越花哨的社交媒體傳播……尤其是以案例代數據,雖然有助讀者/利益相關方對企業CSR有一個“畫像”式的認知,但卻無法依據相關數據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預期做出科學、全面的判斷。
要解決這一問題,張洪福建議,可參考中國移動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國移動在報告后半部分專門拿出幾頁,從責任議題到指標名稱,從指標數據到單位,還披露連續三年的數據增加可比性,有效解決了報告可讀性與實質性的矛盾。
在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博士看來,美好生活離不開美好商業,美好商業不能只靠企業家自覺,一方面要有法律做底線,另一方面也要構建一個發現美的市場。公眾意識和行為、信息披露是構建這一市場的必要條件。毫無疑問,這是個系統工程,但是值得每一個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的人共同努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