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23 17:25:09
5G元年里,AI、VR、AR等前沿技術到底如何與教育結合?教育企業將選擇什么樣的科技為教育賦能成為關注焦點。
每經實習記者 宋可嘉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張海妮
5G、AI、VR、物聯網等前沿科技與教育場景結合,會有怎樣的市場風口和潛在風險?6月20日下午,中國主流財經全媒體每日經濟新聞C+系列活動之“教育突圍與科技賦能”主題教育沙龍在北京舉行。參會的眾多一線教育企業高管均認為,科技賦能將給教育帶來增量市場,但不會顛覆教育。
在這場匯聚一線教育企業高管、知名投資人、行業專家的沙龍上,教育與科技融合的難點和風險成為最受關注的議題。多位參會嘉賓提醒,理念融合是科技賦能的難點,而面對“誘惑”也不應為技術而技術,更應回歸教育本質和場景來做戰略平衡。
iTutorGroup首席運營官湯崢嶸、創新工場高級投資經理孫國府、英語流利說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林暉在沙龍上對共享教育、市場下沉及自適應學習等主題進行了分享。精銳教育|佳學慧聯合創始人兼總裁趙江華、百年英才CEO姜百祥、三好網總裁余敏、英孚青少兒英語中國區副總裁許振華、嗨學網副總裁崔浩波、學霸君副總裁宋超、美吉姆投資總監周文等一線教育企業高管參與圓桌對話,共同探討科技賦能下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百年英才CEO姜百祥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5G元年里,AI、VR、AR等前沿技術到底如何與教育結合?教育企業將選擇什么樣的科技為教育賦能成為關注焦點。
對此,iTutorGroup首席運營官湯崢嶸在沙龍中帶來了一套“AI賦能,教育共享”新商業模式分享。“共享經濟其實在出行和住宿兩個領域都非常成功,那教育是不是一個可以成為共享的領域?我們認為教育是可以做共享的,而且它可能是一個萬億級的、更大的市場。”湯崢嶸說道。
他認為,教育共享的實質就是將老師的碎片化資源利用起來。那些某一方面能教得很好的老師在湯崢嶸看來,并沒有被充分發掘利用起來。但現在AI算法、大數據能做到這件事。技術能讓系統依照學生的自身情況和老師的資源進行動態匹配,不再是過往學生爭奪所謂頭部10%的老師,而會像滴滴打車選司機一樣,依照目的、資源、用戶評價給學生進行自動分配。
除了新穎的共享教育市場,隨著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入應用,自適應學習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英語流利說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林暉認為,自適應學習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技術根據學習者自身情況提供個性化學習,這也是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在教學上,將人類老師能做到的診斷+交互式反饋過程,轉化成AI的自動反饋及交互系統,提供更精準的教學服務。
此外,技術賦能帶來的另一大機遇,則是通過在線、面部捕捉、大數據等技術令優質的教育產品能夠下沉。創新工場高級投資經理孫國府在沙龍中指出,目前時間節點上,教育培訓機構應把目光投向二線、三線、四線城市,這個市場的需求增長非常旺盛。同時,他認為新技術在催生新業態,未來,在教育的to B端會有很大機會,“我們都能感覺到這個行業在開始產生所謂的產業鏈分工”。
盡管科技與教育的融合顯示出了龐大的新市場和新機遇。但一位技術出身的教育企業高管提出,風口在很短時間內就會消失,對于教育企業來說,最大的風險還是理念融合問題。
另一位進行過多次技術融合探索的教育企業高管也認為,盡管科技與教育的聯姻看起來十分誘人,但對于教育企業來說,最后的戰略思路還是取決于老板最擅長的。“如果我擅長的不是技術,但是我要把技術當成主打去做,放棄個人優勢,可能企業會有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但是長期來看,掉坑是必然的。”上述高管稱。
實際上,多位一線教育企業高管都認為,科技和教育的融合是一個極大的碰撞。一位教育企業高管也提及自己遇到的挑戰,“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有8到10年經驗,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當你給他一個新東西的時候,他的執行力特別低,老師就說‘我原本這東西就挺好的’。而實際上我們經過幾年的探索,做的這套系統在我們看來內容是比較完善的,可現實普及率還是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
對此,一位老牌教育機構高管則認為,可能五年前教育企業還會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傳統產業,現在卻都說自己是一個要和科技擁抱的產業,“怎么樣去擁抱得徹底,直接取決于科技對公司的價值和能量”。同樣的,技術在不同的公司效果完全不一樣,他認為要用科技去匹配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教育理念,堅持自己核心的東西,教育企業才能長遠地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