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06 20:19:15
今天下午申萬菱信基金公告稱,公司決定自2019年4月30日起對公司旗下基金持有的股票“康美藥業”進行估值調整,估值價格調整為6.42元。
每經記者 聶虹 每經編輯 葉峰
拖無可拖,五一節前康美藥業終于踩點披露2018年報,與此同時還公布了一則近300億元的會計差錯更正消息。據會計差錯公告顯示,2017年康美藥業的貨幣資金多計299.44億元,存貨少計195.46億元,營收多計88.98億元,營業成本則多計76.62億元。
5月5日晚間,康美藥業收到上交所的問詢函后今日開盤一字跌停,兩天內市值合計蒸發100億元。有金融法務人士認為事件尚未結束,兩個跌停板可能只是一個開端,未來股價可能還將進一步下跌。今日下午,已有基金公司緊急下調估值,將旗下基金持有的康美藥業股價在今天收盤價的基礎上再度下調25%。
估值下調為6.42元 預計還有兩個半跌停
今天下午申萬菱信基金公告稱,為使基金管理人旗下相關基金估值公平、合理,經與基金托管人協商一致,公司決定自2019年4月30日起對公司旗下基金持有的股票“康美藥業”進行估值調整,估值價格調整為6.42元。這相當于4月30日收盤價9.54元基礎上下調32.7%,即今日8.59元的收盤價之后預計還有兩個半跌停。
據2019年一季報,申萬菱信旗下重倉康美藥業的基金為申萬菱信醫藥生物這只指數型基金。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康美藥業為該基金的第三大重倉股,基金持有該個股102.66萬股,較上期減少了1.12萬股,持倉市值占凈值的2.2%。
除申萬菱信基金外,華安、嘉實等6家大中型公募旗下另有7只醫藥指數基金重倉康美藥業。Wind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重倉持有康美藥業的基金中,持倉市值占基金凈值的比例最高達到5.38%,如果康美藥業繼續跌停將對重倉持有的基金凈值形成壓力。
5只基金一季度成功避險康美藥業
作為醫藥股的龍頭企業,康美藥業是多個醫藥指數的重要成分股,有醫藥指數基金因此受到波及在所難免。
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只主動型基金買了康美藥業,即便是完全跟蹤指數的醫藥指數基金也有不少在今年一季度選擇緊急清倉。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有10家基金公司的13只醫藥指數基金或聯接基金重倉了康美藥業,但至2019年一季報已只剩8只重倉基金,重倉持有該個股的總量也從1633.76萬股銳減為608.45萬股。
有投資人士表示,這和機構此前對康美藥業的研究有關。華南一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我們的研究員歷史上沒有推薦過康美藥業,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做模型的時候說服不了自己,龐大的現金還有巨大的財務費用,這個問題存在了很多年了。雖然也有人買了賺錢,但是在我們角度來看,財務報告有較大的瑕疵,調研時對方也沒解釋清楚,這種搞不清楚的東西就不要去碰。所以這家公司在我們公司系統里面是沒有投價報告,只有跟蹤報告。”
財務差錯還是財務造假?接受上交所12大問詢
早在2018年12月28日,康美藥業就收到了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調查通知書》稱,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證券法》的有關規定,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今年4月29日,康美藥業發布財報的同時公告稱,對2018年度發現的前期會計差錯進行更正,并對受影響的以前年度合并財務報表進行了追溯調整和重述。
對2017年度財務報表進行的重述涉及了多項報表科目。其中包括,分別調減貨幣資金、營業收入、營業成本299.44億元、88.98億元、76.62億元等,調增存貨、其他應收款、應收賬款、在建工程金額為195.46億元、57.14億元、6.41億元和6.32億元等。同時,根據年審會計師出具的公司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及其他關聯資金往來情況的專項說明,報告期末,公司其他應收款余額中包括其自查的向關聯方提供資金余額88.79億元,但年審會計師稱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導致無法確定相關金額的準確性和款項的可回收性。
隨后的5月5日晚間,康美藥業收到上交所的《問詢函》,《問詢函》稱上交所近期關注到,康美藥業公司實際控制人暨董事長馬興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財務差錯和財務造假是兩件事”,并表示此前已就公司存在的會計差錯等問題發出監管工作函,明確有關工作要求。公司應當嚴格區分會計準則理解錯誤和管理層有意財務舞弊行為性質的不同,如實核查公司是否存在財務報告編制等方面的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隨后,連續提出12大疑問,要求公司于2019年5月6日披露該《問詢函》,并于2019年5月14日之前披露對《問詢函》的回復。究竟是財務差錯還是財務造假?靜候康美藥業對“上交所十二問”的回復。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