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21:16:08
4月26日,在2019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期間,由國家版權局主辦、中國財經媒體版權保護聯盟協辦的媒體融合發展的版權保護與運用主題分會在北京召開。近50家主流媒體的代表、法律人士、技術專家等100多位嘉賓以媒體融合為背景,圍繞版權保護、版權運用兩大主題展開了研討。此次主題分會由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局長于慈珂主持。
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局長于慈珂主持主題分會
在主題分會的圓桌論壇環節,中國行業報協會執行秘書長、中國財經媒體版權保護聯盟執行理事長劉燦國和5位來自一線的媒體人、法律專家、律師從媒體視角出發,圍繞新聞作品、圖片作品版權保護、維權和交易方面的熱點、焦點問題展開了對話交流。
中國行業報協會執行秘書長、中國財經媒體版權保護聯盟執行理事長劉燦國主持圓桌論壇
版權是媒體尤其是廣電媒體的無形資產,那么該如何管理版權?
中央電視臺版權和法律事務室主任鄭直在主題發言中認為,“對于廣播電視單位而言,如果沒有版權,難以進行正常播出、難以開展產業經營、難以實施對外傳播、難以推動媒體融合。”
鄭直指出,在央視,全鏈條的版權已經發揮基礎性資源配置作用。央視已從產品策劃、節目生產、版權采購等6個維度開展版權管理工作。以產品設計方面為例,央視在節目立項策劃之時,就要根據其使用形式、播出范圍、開發渠道,確定版權的管理顆粒度、清算范圍和權利歸屬。
“只要你緊緊握住版權,深刻理解市場,打開你的腦洞,版權的無限復制性所形成的長尾,將會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鄭直認為,廣電單位要有全版權思維,從加大保護、市場意識、優質內容等6個方面開展版權運營。
付費閱讀既是媒體融合轉型的一種嘗試,也是保護版權的途徑。
財新網總編輯張繼偉主旨發言中指出,付費新聞是媒體商業模式的一種探索。“媒體的商業模式,從原來的廣告模式,后來變成了流量模式,為什么變成流量模式?因為媒體失去了它的渠道的獨占性。”張繼偉認為,媒體要改變唯流量的模式,付費新聞是一種比較好的探索方式,而且付費是可行的。因為閱讀的消費升級、有質量新聞的短缺、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付費閱讀提供了實現的可能和條件。
張繼偉也談到,“我們做付費閱讀,也希望能夠提高我們新聞產品的版權價值。”但是,目前也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很多人的版權意識還不高,質疑新聞是否有版權;目前網絡平臺的洗稿現象也很嚴重;維權成本過高,成本和收益不對稱。
張繼偉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提高互聯網的版權意識、改變互聯網的版權文化。
保護版權并不意味著不能使用,而是要在尊重權利人著作權基礎之上的合理、正當使用。那么,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子英在演講中指出,“對于二次使用到底有沒有一個原則?我覺得這個原則很明確,未經許可不得使用。”
但林子英也指出,法院在判決侵權案件時,也要考慮二次使用者對所使用內容的審查責任、審查能力,而且要對行業、行業的運營模式有所了解。要根據其審查能力的大小,從而來判斷其到底應當要承擔多大的法律責任。這樣的司法判例,才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社會的檢驗。
版權保護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它至少包含了確權、行權、維權在內的多個環節。人民網法務部主任滕力在主題發言中認為,“版權保護有三個主要的環節,確權、行權和維權,確權是基礎,行權是核心,維權就是保障。”
滕力結合人民網的版權工作指出,人民網的所有原創作品在分發時都有原創的標志,授權獲得的作品也獲得使用許可授權,權屬比較完整。確權以后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內容的行權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互換、版權消費、渠道分發。
談到維權,滕力認為,融媒體時代,證據的取證和保全的方式已發生顯著變化,電子證據已經在慢慢替代公證取證的方式,因為它們的便捷度很高,成本很低,很快速。媒體做維權的過程中也需要依據法律相關要求和規定,采取合規的取證方式,有效進行版權方面的保護。
用戶在使用圖片過程中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搜到圖片找不到授權信息,找到合適圖片不知道是否可以使用,用了怕被維權。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
原本區塊鏈CEO吳鵬在主題發言中談到,圖片商用中有四個方面的問題:圖片在傳播中缺乏權屬信息、免費圖片和商用圖片無法有效區分、圖片代理渠道多而授權信息不透明、圖庫圖片二次使用后無法溯源授權。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吳鵬建議行業共同使用一個包含標準化法律授權描述、視覺上可識別的授權標識、機器可識別的代碼、圖片元數據、有效的信用數據的五層授權機制,用技術手段使圖片版權溯源和授權機制更加簡單便捷。
原本區塊鏈CEO吳鵬作主題演講
“對于圖片來說,如果共同使用五層授權機制進行發布,會為圖片生成唯一的身份識別證明,身份同時和作者身份、作品生成時間以及標準化授權信息等元數據相關連,并存儲在不可篡改的分布式區塊鏈網絡中。”吳鵬認為,使用了五層授權機制后,在互聯網上無論這張圖片傳播到哪里,都可以通過技術快速找回所有的相關信息。后續即便是圖片的授權信息有了更改或者所有權發生了轉移,相關信息也會被同步更新,確保使用圖片的用戶不會有任何法律上的風險。
吳鵬希望,這樣一個共識機制可以幫助內容版權領域的所有的內容進行市場化,包括圖片、文本、音頻和視頻,都可以獲得更好的授權和傳播。
自媒體、獨立創作者已經成為內容生產、版權實踐的新興力量。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獨立創作者的版權管理與運營經驗對媒體的版權工作會有哪些影響和啟示?
在主題發言中,維權騎士、鯨版權CEO陳斂從近6萬獨立創作者的版權管理運營實踐經驗出發,闡述了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開展版權工作需要具備的四種能力。
首先是數據能力,從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來,數據獲取和數據處理能力放在第一位不單是版權維權監測的需要,而且數據處理還是版權增值的必要條件,并且隨著數據解析處理能力的提升,甚至能幫助到版權方提升內容價值和挖掘更多潛力的增值渠道。
維權騎士、鯨版權CEO陳斂作主題演講
其次是保護能力,版權保護的訴求存在差別,比如索賠、快速阻斷、版權合作、公關輿論等等,所以版權保護體系也需要分層。通過自助維權工具、版權聯盟快速處理、平臺投訴、代理訴訟索賠,我們實現了為獨立創作者和企業客戶年超千萬維權成功案例,既滿足了不同版權方對于保護維權等分層訴求,也通過共享治理等模式實現了版權保護社會價值的提升。
再次是管理產品能力,有用好用的版權管理產品系統是保障也是業務有效開展的載體。
最后是運營能力,版權運營的能力是最終實現版權持續增值的能力。其中渠道運營能力是關鍵。
在此次“媒體融合發展的版權保護與運用”主題分會上,其他嘉賓也分享了如何通過大數據和時間戳的技術來保護版權,進行維權取證的思路。
(本文圖片來源于國文經信(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