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18 09:36:41
3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北京高新醫院的一間會議室見到了王濤。30歲出頭的他看上去成熟老練,在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但談及過去,他十指交叉緊緊握在一起,欲言又止,沉默良久……
每經記者 華民 每經編輯 李月
時鐘倒撥回2017年4月。
當王濤吞下第一顆“聰明藥”的時候,潘多拉的魔盒已經打開。兩個月后,不滿足于“聰明藥”的他開始服用毒品。
3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北京高新醫院的一間會議室見到了王濤。30歲出頭的他看上去成熟老練,在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但談及過去,他十指交叉緊緊握在一起,欲言又止,沉默良久……
“聰明藥”其實就是利他林等藥品,這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因為有提高專注度的功效,在學生、壓力大的職場年輕人中悄悄蔓延。在我國,利他林有著極其嚴格的渠道管控,但在網絡上,不少進口利他林正以各種方式流向這些特定人群。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7年是王濤的創業初期,狹小擁擠的辦公室、一摞摞雜亂無章的文件、一件接一件的工作,都讓他很頭疼。焦慮感時常襲上心頭,他很難集中精力做完一件事。
這時,朋友向他推薦了“聰明藥”利他林。但這位朋友卻對這種藥的真實情況有所隱瞞,在朋友口中,這是一種保健藥,有助于提升記憶力,大概20元一粒,參加高考、考研的學生都在吃這個。聽了這些,王濤放下心來,“應該是安全的”。
服了藥后,他大腦中幻化出一場“奇妙旅程”。
吞下藥粒半個小時,一股從未有過的狂喜和愉悅涌上心頭,連房子都變得金碧輝煌。
藥力發作后,他能夠靜下心來應對工作,享受長達4-6個小時的激情與專注。這種內心的澎湃一度讓王濤十分沉迷。
但同時,他也能明顯感受到身體在透支。而當藥效一過,他的情緒就跌入深淵,整個人非常煩躁,飯吃到一半,聽見不開心的話,就把碗摔出去了,他覺得自己完全變了一個人。
無知的他那時還不知道,一只腳已經踏入了厄運的泥潭。
將王濤徹底推下懸崖的,是毒品。他甚至不愿再回憶過去。
當被記者問到是如何從服用“聰明藥”改為吸食毒品的?他回憶了許久,仿佛想不起來,但又突然說:“我想起來了,那會兒‘聰明藥’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效果了。”
大約服用了2個月的利他林之后,他發現每天1顆完全沒用。初服藥時那種內心的快感再也找不回來。加上朋友經常缺藥,所以吃的斷斷續續。
在王濤的記憶里,他曾經抱怨供藥的朋友,甚至認為自己吃的是假藥。直到有一天,朋友給他拿來了另一種藥丸。
已服藥成癮的王濤都來不及細問這個藥的來歷,就毫不猶豫地吞下了紅色小藥丸。熟悉的感覺回來了,不,藥勁兒更大。吃完藥后,他撥弄著手中的打火機,玩了兩天兩夜都不感到疲憊。
“后來朋友告訴我,這紅色的小藥丸并不是‘聰明藥’,而是麻古。麻古、冰毒是毒品,但感覺和‘聰明藥’很相似,都能讓人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不會感到疲倦。正常人根本區分不出當中的區別。”
從2017年4月至7月,短短兩三個月時間,王濤完成了從服用“聰明藥”到嗑麻古再到吸食冰毒的整個過程。在來北京高新醫院戒毒之前,他每天吸食冰毒的量已經達到1克左右,黑市價格約為1000元。
目前,王濤正在北京高新醫院接受專業戒毒治療。雖然已經度過三個月的強制隔離治療期,但要去除心癮,他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強的毅力。
可是戒毒不僅僅是“治病”的事兒。
在談及過去2年來的經歷,他似乎有很多話想說,但卻欲言又止。
沉默許久之后,王濤說,他現在每天都會來醫院做義工,這樣的生活很充實。他害怕讓自己閑下來,也不敢再和過去的朋友聯系。這是麻古和冰毒帶給他的深深恐懼。
在吸食冰毒之前,王濤感覺自己被一只無形的手往前推,直至走上“溜冰”的道路。在他看來,“聰明藥”就是自己吸毒的“藥引子”。
2019年2月,就在王濤奮力擺脫毒品沼澤時,小葉正在陷入“聰明藥”的泥地。備戰公務員考試的她,想通過“聰明藥”提高學習效率。
她堅持每天早上空腹服藥,以保證一上午都能處于十分專注的學習狀態。如今,小葉服藥周期已經超過1個月,藥量也會根據實際情況自我調整。在做模擬試卷的時候,小葉甚至會一次性服用2粒,一天的藥量達到3粒左右。服藥之后良好的學習狀態讓她感到很愉悅。
但最難熬的是晚上。每當睡不著的時候,她就特別期待第二天趕快到來。“我有時候晚上會失眠,半夜里睡不著,感覺自己到了絕望的邊緣,情緒完全崩潰。”
“下午感覺狀態有些降低,又吃了顆利他林,然后竟然失語了,不會說話了。就跟喝醉酒一樣,舌頭打卷。”
“下午5點吃了一顆阿莫達非尼,一直到半夜5點才睡著。感覺有點過了,身體透支嚴重。”
這些文字不是來自病例,而是QQ、微信等社群。社群里,幾乎每天都有人咨詢、求藥,也有人轉賣自己從醫院獲得的處方藥。當然,談論最多的,還是服藥者的用藥感受。
盡管利他林、阿莫達非尼等一類精神藥物在國內管控及其嚴格,在醫院需要有資質的醫生開具“紅處方”才能獲得,但是這并不能阻擋“走私藥”在社群大肆販賣的步伐。
為了賣得更好,社群里的賣藥者既是銷售員也是“醫生”。一會兒為新入群的成員“洗腦”,給大家介紹不同藥品的特點、功效,一會兒又幫有需要的群成員調整藥量、講解注意事項。
“利他林的作用主要是讓人集中注意力,阿莫達非尼則是用來提神,可以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用藥量個體差異很大,要依靠自我調節。”
“拿到藥以后,可以早上空腹服用一粒,觀察自己的學習狀態。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加一粒。吃4-5天,停一天。”
……
這樣的話在“聰明藥”社群中都會大量出現。
當記者以買家身份咨詢“聰明藥”是否會上癮時,對方表示,網上都是胡扯的,只要控制好用藥量和服藥周期,就不可能上癮。
“利他林的副作用是心悸、口干、食欲不振,這是通病,有些人還通過服‘聰明藥’來減肥呢。”網絡非法賣家有自己的一套話術。
在QQ、微信、支付寶、閑魚等平臺上咨詢、問價、還價、轉賬之后,買家就能輕松收到藥品快遞。
當然,藥販子的話術都是謊言。
北京高新醫院醫務處主任兼戒毒科主任徐杰這樣解釋,一些多動癥患兒服用利他林之后,注意力不集中的癥狀明顯改善了,成績也自然有了提高。
但藥是用來治病的。把藥用在沒病的正常人身上,將產生可怕的副作用。
徐杰說,疾病是藥品最好的拮抗劑,能夠互相抵消副作用。所以利他林用來治療多動癥患者,患者是不會上癮的。但正常人服用利他林以后則很容易成癮。“利他林作為一種精神類藥物,如果用于臨床治療,它就是一種處方藥。如果被濫用,它的作用以及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毒品是一樣的。”
所謂控制好用藥量和服藥周期就不可能上癮,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所有藥物都具有耐受性,利他林也不例外,一旦超過耐受度,就必須通過加大劑量來獲得效果。對于可能導致成癮性的藥物而言,服藥者是無法通過個人意志來控制劑量的。
對此,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醫學博士牟曉冬也持相同的態度。“這類藥物按照醫囑短期服用對人的影響不大,但若是長期服用,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嚴重的會對大腦造成損傷,以后注意力就很難集中了。”
“兩年來,患者60多例,多為學生和剛入職的年輕人,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這些病患中約有10%因為逐步加量利他林而上癮。約20%-30%因為服藥出現副作用而就醫。大約有50%最后吸上了毒品。”
這是徐杰工作筆記中的一段總結。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