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0 17:27:34
每經記者 師談 每經編輯 劉琳
▲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師安鵬攝
這是“西安年”特稿的最后一篇。
春節期間,粉巷財經(ID:nbdfxcj)團隊兵分多路,探訪各區域“西安年·最中國”系列活動現場,為您解讀這場城市營銷背后的成功密碼。
有讀者后臺留言:從未像今天一樣,與城市如此親近共情!
他舉例解釋,在西安居住近20年,所見所感不溫不火。如眼下全城活力煥發,乃至讓公眾個體為之動容的機會,先不評論到底多好,起碼不曾有過……
這是另一層面的感受。城與人的關系,走向更深的精神契合。
轉眼元宵已至。
月圓之夜,一元復始。
這既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也是人們慶賀新春的延續。
慶賀自然少不了氣氛烘托,所以今夜,又叫燈節。
故宮也按捺不住寂寞,昨晚提前亮了燈,旋即被推上熱搜……
顯然,對于光影的運用,無論城市抑或景區,多越來越重視了。
▲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師安鵬攝 大唐芙蓉園
即將過去的這個春節,借助光影表達,曲江的恢弘唐風,高新的科技藝術,浐灞時尚清秀,均在原有肌理之上,有了更具象、更生動的呈現。
包括西咸新區周秦漢韻的釋放,如昆明池、詩經里小鎮等,亦帶來意外之喜。
回頭審視,無論城市肌骨被照亮,隱藏魅力被釋放,收獲公眾口碑;還是存量資源得以盤活,旅游數據接連暴漲,收獲經濟效益——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西安人心里也是有“委屈”的。
▲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師安鵬攝 灃西新城送城隍祭
此前的一條市民網友留言,或許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隨著外地游客的離去,能否將所有景點的場景保持到正月底,好讓居住在西安的人好好觀賞一下,領略一下,感受一下,自豪一把!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據官方消息,“西安年·最中國”活動,會延續到3月6日。
再比如,上述網紅打卡地之外,包括灃西新城等區域,一系列頗具傳承的民間年味盛典,亦可重點關注。
在那里,除了光影加持,最近熱熱鬧鬧、吸引數萬人的送祭城隍,才剛剛開始……
今年的“西安年·最中國”活動,在去年基礎上又跨越一個臺階,是毫無疑問的。
而由此引發的城與人的共情,亦或值得關注。
這種共情,既有外地游客的寄望:繼續講好漢唐長安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也有那句近乎共識的本土流行語,“讓外地人先逛!”
▲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師安鵬攝 詩經里小鎮
對此,這樣一條網友留言,頗具代表性:家里待客肯定也是這樣,客人先吃,等主家把客人送出門,撒丫子玩了好好吃!
頗顯調侃的背后,凸顯出的是西安人的大氣與樂觀,西安城的再度開放與包容。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市民,積極熱心參與其中。
比如,粉巷財經此前的“西安年·最中國”系列觀察文章中,收到大量市民建議。
▲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師安鵬攝 昆明池
每個人都有不同視角,包括拓展購物屬性、交通流線組織、文化IP表達等等——事實上,城市的各項事業,盡管還存在不一而足的瑕疵,但也正是在官方不斷突破、公眾積極參與中,得到提升。
過去,我們常常糾結,這座城市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因為缺少畫面的支撐,任何語言總顯得空洞。
其實歷史底蘊也好,新時代風貌也罷,精神的顯化,可能就在一次次的城與人的親近共情之中……
對于這篇文章,我們希望有一個開放性的結尾。
就西安當前的旅游影響力來說,已達到了空前高度。參照去年,接下來的四季活動策劃,乃至展望更遠的將來,如何繼續去突破?
事實上,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還是可以更大范圍去推廣的。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沈鵬攝 高新區的科技與光影
比如,不止光影的加持,在一些區域、景區,我們明顯能感覺到,點滴細節做足了功夫。
就像有外地游客感慨:
本只想帶娃娃感受過年氣氛,我沒想到細節做得那么好!無刻不在打掃的保潔人員,使得人山人海的廣場,干凈衛生;
移動公廁、固定公廁也有專人時時打掃,廁所手紙充足,有溫水洗手;
排隊時有志愿者疏導安撫心情,買票時有志愿者隨時答疑解惑,路政停車場停車免費不貼罰單,市民有服務意識和好客精神,廣播尋人清晰可聽……
總之細節上用心了,而我說的以上,在我這幾年玩過的地方,很少有城市全部做到位!
▲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師安鵬攝 現代唐人街特寫
再比如,春節期間,關注度頗高的一個話題——重點活動區域的交通承載,如何創新性的提升優化,盡可能減少對市民出行等方面影響?
城與人的關系,是在不斷共情中得到升華的。
前行的同時,如何更好的凸顯城市的人性與溫情,這些點滴細節,都是需要重點考慮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