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27 11:03:18
成功的企業都是相似的,而失敗的案例卻各有各的不幸。這些在2018年失敗的創投案例,則值得被回顧和給人警醒。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實習記者 唐如鈺 姚亞楠 每經編輯 肖芮冬
給谷歌套個“殼”,就能騙2.5億?
紅芯瀏覽器:我沒有抄襲,我研發的就是這個“殼”。
上面這則笑話的真實情景發生在2018年8月15日,名不見經傳的紅芯瀏覽器突然宣布喜提2.5億元C輪融資,稱本輪投資方是上市公司及政府客戶,晨興資本、達晨創投、IDG資本等機構繼續跟投。宣傳中,紅芯瀏覽器自夸產品“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瀏覽器核心技術”、“世界第五顆也是唯一一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瀏覽器內核——紅芯Redcore”。
如此重磅的原創新,迅速吸引了廣泛關注,但不久之后就被用戶實測直接打臉:紅芯瀏覽器安裝包中不僅有大量與谷歌Chrome瀏覽器一致的同名文件,其安裝程序的文件屬性中原始文件名也為chrome.exe。這款打著上述旗號的紅芯瀏覽器,原來只是對谷歌Chrome內核進行了重新包裝。
別人的產品貼個膜、換個殼就敢稱自主研發的“黑科技”?面對輿論的強烈聲討,紅芯創始人依然硬杠,稱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
一位長期關注技術創新的投資人無不惋惜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慨,像這樣貼牌式的創新遠不止紅芯一家,“作為技術與創新的深水區,硬科技創新壁壘很高,現在這一領域也難逃投機,有的是徹頭徹尾的跟隨式偽創新,有的則是純概念忽悠,不能付諸實踐最終淪為營銷噱頭。類似紅芯這樣的偽技術進步炒得越多,行業里潛在的泡沫也就越大”。
紅芯瀏覽器是一款針對企業辦公場景設計的產品,“在企業辦公這個領域還有很多方向可以挖,如果肯踏踏實實地基于谷歌瀏覽器內核做擴展開發,找準企業客戶的痛點和需求,是可以做出好產品的”,該投資人評價道,“但如果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不根植于核心技術研發,而熱衷于炒作偽創新玩資本游戲,未來被打臉、受傷害的就不只一個產品這么簡單了。”
一群交了租還“被貸款”卻隨時可能流落街頭的年輕人,一群房子被人住著卻遲遲收不到租金的房東。2018年的秋天,上海最生氣上火的可能就是這幫人了。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曾獲多項創業大獎,拿到順為資本、策源創投等VC投資的長租公寓平臺寓見公寓(以下簡稱寓見)。
去年10月中旬,寓見在其上海總部貼出告示稱,公司因行業變化和自身經營不善出現嚴重資金短缺,其全部股權和賬戶被銀行接收,已無任何資金可調配。顯然,彼時的寓見已窮途末路。
寓見的擴張模式與大部分在2018年“爆雷”的長租公寓相似,即平臺以更優惠的價格吸引租戶按年結算租金;資金周轉困難的租客則會被建議從租金貸平臺貸款,將年租一次性打給平臺,租客再分期還款;加上押金,寓見一次可從一位租客“套現”13~14個月的租金。另一方面,則多以壓一付一的方式按月向房東結算。
那么資金鏈為何突然斷裂?
中國房地產經紀同業聯盟主席胡景暉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曾表示,資金的去向一言難盡,“好的企業可能把錢拿去裝修房子,一些企業可能去放高利貸、炒股了。”
寓見尚屬幸運的,在去年12月底等來了復基集團的接盤,但其殃及的群體仍處不安之中。
事實上,企業因經營不善、瘋狂擴張、資金鏈緊張而陷入困局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濫用杠桿、挪用資金,甚至讓部分租客不知情時背上租金貸的操作就著實惡劣。
誠然,在資本、資源愈發向頭部機構聚集的時代,創業公司尤其需要占得先機、快速擴大影響力、“跑出來”。但若只顧跑馬圈地而忽視經營風險,那“擴張”可能與“掘墓”劃等號。有多少錢做多大的生意本是常識,卻仍有無數公司以瘋狂加杠桿等方式跑偏。
決定加入一款健身app成為私人教練時,健康貓平臺上的教練們一定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和P2P的韭菜們一樣血本無歸。
2015年正值中國體育產業潮起之時,“互聯網+體育”創業也處在風口浪尖上,健康貓創始人楊驊力瞄準公眾日益強勁的健身需求與高校體育專業師生充沛教學意愿之間的鴻溝,創立健康貓app,提供O2O健身預約服務。創立三年來,健康貓還布局了電商、線下生活館、賽事體系,試圖打造一個體育產業平臺新生態。
2018年6月,健康貓官宣獲5億元人民幣融資,投資方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10多家體育產業公司,以及30多位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等,這筆融資未來將用于進軍境外資本市場。
實現教練與用戶有效連結,提高資源的分配效率,拓展服務邊界為打造更加完備的生態鏈,如果老老實實地踐行規劃,規規矩矩地經營好業務,健身貓未嘗不能成為一家優秀的企業,但隨著公司的發展,平臺和員工卻動起了歪心思。
像滴滴打車初期進軍市場會向司機提供高額補貼一樣,為了吸引更多的健身私教入駐,健康貓平臺最初對私教的每一單成交都給予一定補貼,幅度從2%~15%不等,三天可提現。這樣的規定讓部分私教察覺到了更快的賺錢方式:自己注冊學員賬號下假單完成交易,通過不斷刷單獲取高額補貼。有私教爆料稱,刷單最猖狂時一名教練可以從早上七點到傍晚六點不間斷地上課,一節課甚至達到200個學員,甚至私教的身份也可以通過各種網絡渠道購買的方式獲得。
在正常的商業模式中,平臺會出臺各種措施防止成員惡意刷單,但此時的健身貓平臺非但沒有對愈演愈烈的刷單亂象進行嚴格的監控、整治,反而特地開發“代約課”、“團課”等系統,設置金融服務窗口,與私教們共同制造虛假狂歡。直到2018年8月,越來越多的私教發現提現困難向警方報案,健康貓的泡沫開始破滅。
一個原本有著健康生財之道的企業,本可以依托場景精準吸引用戶做好服務,卻耐不下性子打磨業務,鋌而走險最終淪為非法集資平臺,落得冠軍創始人被批捕,健身教練們血本無歸的下場,實在令人惋惜。俞敏洪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8年夏季高峰會上就曾尖銳地指出,“很多做企業的人,干的就是撈一把是一把的事情,哪兒賺錢往哪兒沖,哪兒賺快錢往哪兒沖。”健康貓的失敗稱得上2018年度最作死案例,這再一次給創業者敲了警鐘:回歸商業本質,做好企業本分,才能走得更遠。
成功的企業都是相似的,失敗的七個案例各有各的不幸。至暗時刻之下,被淘汰項目必然是缺少一些成功要素的。2019年或許有更加嚴酷的考驗,又或許會迎來生機,愿新的一年,熬得住資本寒冬,挺得過行業洗牌、真正回歸商業本質的企業和故事再多一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