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4 22:53:08
長園集團董監高發表的意見指出,上述行為可能涉嫌業績造假,尚需進一步核實。考慮到公司已經聘請律師進行全面調查,公司及中介機構加快調查進度,根據調查進展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最大程度減少對上市公司的損失。公司對此事項的調查已開展但尚未結束,長園和鷹作為公司重要子公司,且業績承諾期剛屆滿,最終的調查結論可能涉及會計差錯調整,公司將根據進展分階段披露。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胥帥
圖片來源:攝圖網
子公司涉嫌業績造假,長園集團此前收購踩中“地雷”。
12月24日晚間,長園集團(600525,SH)回復上交所關于公司半年報二次問詢函時,同時發公告稱,其聘請律師對此次函件中涉及的長園和鷹的問題進行全面核查,了解到其智能工廠項目和設備業務的真實性存在重大問題,獨立董事認為智能工廠項目結算及回款嚴重滯后,根據公司反饋及提供的資料,已有理由初步判斷長園和鷹原負責人存在業績造假的嫌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長園集團于2016年6月耗資18.8億元收購長園和鷹80%股權,當時采用收益法評估,增值率高達652.02%。
根據當時的約定,長園和鷹原股東承諾長園和鷹2016年度、2017年度合并報表口徑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5億元、2億元,然而實際上,長園和鷹2016年度、2017年度分別實現1.56億元、1.76億元,2017年的業績承諾未實現。而業績承諾期剛過,長園和鷹在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只剩下1700萬元。
2016年收購當年,長園和鷹開始在原有設備銷售業務的基礎上大力開拓智能工廠總包新業務。2016年6月至12月,長園和鷹分別與山東昊寶、上海峰龍、安徽紅愛簽訂建造服裝生產智能工廠銷售合同,此次發現的問題正是來源于此。
此前長園集團在上交所的回函中提及長園和鷹三個智能工廠業務出現問題,導致工期和項目結算滯后,占用公司大量流動資金。對此,上交所要求長園集團披露三個智能工廠項目的名稱、交易對手方名稱、合同金額、工期、以及收入確認的依據。
根據長園集團披露,其對三個智能工廠項目進行了現場走訪,發現問題如下:
安徽紅愛項目僅有部分設備處于運轉狀態,且安徽紅愛單方聲稱其已與長園和鷹簽署《補充協議》,約定已簽署的《驗收確認書》無效,《往來賬項詢證函》等文件上公章不是安徽紅愛真實印鑒。
山東昊寶、上海峰龍項目處于停工狀態,山東昊寶單方面稱已經與山東伊甸緣服飾有限公司(長園和鷹原股東尹智勇實際控制的企業)、長園和鷹簽訂了《三方協議》,約定將《銷售合同》項下的權利義務全部轉讓給山東伊甸緣,且長園和鷹已向其出具《承諾函》,山東昊寶不需要實際履行原《銷售合同》項下義務。
上海峰龍已發生多起訴訟,工廠沒有生產跡象,可能已不具備履行合同項下付款義務的能力。
長園集團方面還表示,長園和鷹設備銷售業務存在客戶嚴重超期未回款及累計退貨金額較多的現象,公司已經聘請律師進行全面調查,截至目前,調查仍在進行中,尚無結論性意見。
長園集團董監高發表的意見指出,上述行為可能涉嫌業績造假,尚需進一步核實。考慮到公司已經聘請律師進行全面調查,公司及中介機構加快調查進度,根據調查進展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最大程度減少對上市公司的損失。公司對此事項的調查已開展但尚未結束,長園和鷹作為公司重要子公司,且業績承諾期剛屆滿,最終的調查結論可能涉及會計差錯調整,公司將根據進展分階段披露。
面對業績造假的嫌疑,會計師事務所也急忙撇清關系。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方面表示,基于公司年審期間提供的相關資料和我們已執行的審計程序,認為2016年度和2017年度長園和鷹智能工廠的財務數據和長園和鷹公司管理層對收入確認的依據是合理的。
但同時表示,介于長園和鷹的3個智能工廠項目均存在相關問題,后續將根據調查結果重新對長園和鷹的2016年、2017年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根據減值測試結果調整商譽減值金額。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在2016年對長園和鷹有過報道。和鷹科技(長園和鷹曾用名)曾瞄準創業板,并擬定于2012年1月10日下午上會受審,不料證監會一紙公告讓和鷹科技的IPO被叫停。證監會的公告稱,“鑒于上海和鷹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落實,決定取消第5次創業板發審委會議對該公司發行申報文件的審核。”
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和鷹科技的IPO上會審查資格之所以被臨時取消,是在其上會之前,有企業實名向監管層舉報,舉報內容中,主要涉及和鷹科技虛假銷售事實,且對其關聯公司陷入訴訟的事實未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中進行披露等幾大問題。
不過,面對當時記者的采訪疑問,長園集團相關人士僅表示“不太清楚相關情況”,并稱相關疑問在資產收購報告書均有所披露。針對此次自曝長園和鷹涉嫌業績造假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撥打長園集團董秘高飛電話,但截至發稿時,一直未能取得聯系。
此外,長園集團還在公告中披露,子公司中鋰新材2018年業績同比大幅下降,目前虧損額較大,預計無法扭虧,中鋰新材商譽存在較大減值風險,主要原因是受到新能源汽車補貼相關政策調整及原主要客戶沃特瑪的影響。需要提及的是,中鋰新材的80%股權于去年8月收購而來,收購價19.20億元,增值率為367.51%,與長園和鷹不同的是,中鋰新材的巨額收購未有業績承諾。
事實上,根據相關媒體的統計,截至2018年6月末,長園集團69家子公司,有高達50家是收購過來的,占比達72.5%,由于不斷收購及收購標的高溢價,長園集團的商譽由2014年末的9.1億元,激增至2017年末的54.8億元。商譽激增也就意味著減值風險加大,這是否將影響長園集團2018年全年業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持續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