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2 00:28:24
一名普通日本東京市民致信華為,聲援孟晚舟,信中寫道:當各國通信商撤離時,華為員工卻在搶修通信設施。
從其他渠道,我們了解到更多華為在2011年日本地震中的往事。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文多
華為CFO孟晚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2月21日,華為CFO孟晚舟前幾天的一則日記刷屏朋友圈。
日記中提到了這么一件事:12月17日,華為日本代表處大手町辦公室收到東京一名普通市民寫給孟晚舟的信,來信者說自己被2011年華為在日本地震后的所作所為打動了——當各國通信商撤離時,華為員工卻在搶修通信設施。
當時地震后,孟晚舟也前往日本,在她搭乘的航班上就兩個人,另一位是日本本國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來信者話暖人心,日記中還提到當時華為處于一個特殊的階段:正與IBM商討是否啟動IFS(集成財經服務)變革。而當時的日本地震危機預案,正是華為財經組織第一次接觸危機預案的設計及實施。
2011年3月,在香港地區的機場,一架航班正準備飛向日本。機艙內空空蕩蕩,只有兩個乘客。
“您是不是坐錯了?”當孟晚舟坐進航班,另一位乘客這樣問起。航班機組人員也為此多次進行確認。
在當時,前往日本確實令人不解。
因為3月11日,日本附近海域發生9.0級特大地震,次日,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泄漏,之后核泄漏事故等級被認定為7級。這距上一次被定義為7級的核泄漏事故已過了25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
航班此時飛入日本,兩人中一個是日本人,另一個就是華為CFO孟晚舟。
付出的努力終究不會被忽略。7年后,致信孟晚舟的是日本的一位普通市民,也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這位日本市民為孟晚舟寫了一封聲援信。這讓此刻遠在加拿大的孟晚舟,“禁不住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位日本市民在來信中說:“我一位住在宮城縣的朋友告訴過我,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時,其他公司都在撤退、逃離。只有華為,在危險還沒有消除的情況下,毅然進入災區,抓緊搶修被地震損壞的通信設施。”
對于當初地震后的搶修往事,一些華為員工也曾記錄過。在2011年4月3日的華為內部刊物《華為人》上,一位名叫張亮的員工記錄了一個故事,他的同事只是在東京換了個住處,但為安慰遠在國內的老母親,卻說:“媽,我已經轉移到大阪了,瞧,這是我的新房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太確定這位員工的具體用意,但大阪相比東京,確實離福島遠得多。
像這樣的記錄還有不少,一篇署名為元光燮的《華為人》內刊文章中寫道:“就這樣,我們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5點多,把能遠程恢復的基站都恢復了……乘著電車回到家附近,大部分的店還沒開門,我們就在麥當勞吃了早餐,算是生日宴了。”
華為當時在地震后的表現,或許就變成了今天這位日本普通市民在信中表達的祝愿——
“我從心底衷心祝愿貴公司能夠更加發展壯大,取得更大的成就”。
華為員工回憶其在2011年日本地震后的經歷 圖片來源:華為心聲論壇截圖
日記中,孟晚舟還提到了當時華為正在推行的IFS變革。
2011年日本地震發生當時,她正好在美國IBM總部,參加為期一周的Workshop(專題討論會)。而那次地震,正好是華為財經組織第一次接觸危機預案的設計及實施。
“那個時候,公司剛剛決定將所有的應急預案交給財經來負責,包括戰爭、瘟疫、動亂、地震什么的,由財經與業務團隊共同制定各種場景下的應急預案,平日里組織演練,以便災難發生時能夠迅速啟動預案。”孟晚舟在日記中寫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孟晚舟所指“財經”即華為公司集團財經。據介紹,華為公司集團財經是業界領先的全球性財務專業組織,業務包括賬務管理、經營管理、風險內控等多個財經領域。
在華為的企業史上,IFS變革是繞不開的重要事件。在《華為人》上的“IFS在我身邊”征文啟事中提到,“IFS項目是公司繼IPD、ISC之后的又一個公司級管理變革項目,其關鍵發現及改進機會點涉及CRM、ISC、財經及HR等領域;梳理和優化OTC全流程,改進公司回款指標和現金流是其重點解決方案之一。”
“它把原來的統一銷售部門打散,劃歸到各個業務部門中,形成按業務單元把產品部門和銷售部門、服務部門完全一條龍結合在一起(的模式)。”上海新古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懷濤律師對IFS有所研究,王律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IFS項目為華為培養了大量優秀的財務總監,他們深入華為各個業務部門,改善和規范了華為運營過程中的財務流程,實現了收入與利潤的平衡發展。
對于IFS的作用,有華為員工這樣比喻道,這就像修了一條“自來水管道”,讓每個業務人員知道自己的哪些動作要被記錄,哪些信息要傳遞給財務并體現在財務報告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