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3 16:16:08
“教育部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寫得特別好,AI會取代老師嗎?不會,但不會用AI的老師一定會被取代。”松鼠AI(原乂學教育)創始人栗浩洋認為,未來教師的教學任務將完全交由AI完成,從而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當前相對缺失的“育人”工作。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松鼠AI(原乂學教育)創始人栗浩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教育是一個家庭中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人工智能時代的畫卷在現代生活中徐徐展開,人們對于“AI+教育”帶來的顛覆性效果充滿期待。
“在未來的教育的教學上,AI應該會全部代替老師,但是在教育的育人方面,AI是不可能代替(老師)的,因為AI沒有情感,它不能像老師一樣和孩子有情感地溝通。”12月1日下午,松鼠AI(原乂學教育)創始人栗浩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
不論是人工智能企業還是教育企業都在向另一方延伸,“AI+教育”的結合被認為是大勢所驅。栗浩洋指出,AI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教育資源公平化。不過,目前AI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狀態落后于國際水平。
AI為未來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而教育被認為是AI落地最好的應用場景之一。新東方、好未來等線下教育巨頭正積極布局AI教育,科達訊飛等知名人工智能企業亦將教育作為重要賽道。
“AI也好,互聯網也好,任何的技術都是在大幅度地降低貧富差距。”栗浩洋用交通工具打了一個比方:早年間人們出行靠馬,得到馬是不容易的,得到千里馬更不容易,而當汽車出現后,價值3萬的汽車和300萬的汽車在速度上并無太大差距,這是出行的公平化。
特級教師就像是出行領域的千里馬,在目前的教學條件中注定是極為稀有的資源,但栗浩洋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實現教育的公平化,因為AI教育科技集合了幾百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特級教師的智慧。
栗浩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AI教育主要面臨四個技術難點:一是如何用少量的題目做到非常精準的知識點掃描,因為將全部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測試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納米級”的知識點拆分再加上AI精準的關聯算法,是能夠改善這個難點的;二是根據孩子的畫像探測其認知閾值,因為每個孩子對知識的接受度不同,從而精準地為學生選擇最適合他/她的學習路徑;三是戰略優先,或者叫戰略放棄,隨著孩子學習過程中與AI的互動,不斷地變換學生的動態目標;四是追根溯源,即找到學習遇困的前序知識盲點,從前面海量的知識點中找到“病根”在哪里。
“第一點還有點像今日頭條一樣,關注受眾喜歡看什么、應該學什么,第二點就比較難了,不僅要保證推送新聞,你看了沒看都無所謂,對于教育來說是需要保證效率的。”栗浩洋介紹,AI教育需要解決學生從不會到會的問題,這牽扯到教學中的認知過程。
相較于國際,我國的AI教育發展略為落后。栗浩洋介紹,在除中國以外的歐美和亞洲國家,有60多家AI教育公司,已經有9000萬AI教育用戶,全球第一大教育機構Knewton就有2000萬學生用戶,第二大和第三大ALEKS、RealizeIT都是1000萬用戶級別,而在中國,以推出了產品的松鼠AI為例,目前是100萬的學生用戶。
AI教育在中國發展相對遲緩的原因之一是算法要求高,前期研發投入大,但實際使用起來的“邊際成本”并不高。栗浩洋認為,未來的AI教育可以達到特級教師的水平,而且是1對1授課,使得孩子接受知識的效率能夠大大提升。
如此看來,AI教育似乎是搶了教師的飯碗。“教育部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寫得特別好,AI會取代老師嗎?不會,但不會用AI的老師一定會被取代。”栗浩洋認為,未來教師的教學任務將完全交由AI完成,從而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當前相對缺失的“育人”工作。
“我認為老師目前沒有做到的就是性格塑造,老師根本沒有時間和孩子談性格的優點、缺點。再往高處講,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元素是教孩子們如何做人,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現在很多孩子價值觀有很大的問題,主要就是因為在教育過程中缺失了育的板塊。”栗浩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AI教育為教師的培養機制和未來的角色轉變提出了挑戰。栗浩洋認為,現在的老師大多數還像500年前一樣,“拉黃包車”一樣依靠“蠻力”來進行工作,而AI教育則是坐上了飛機,老師在其中是教練員的角色。
“未來老師的溝通能力將變得特別重要,心理學知識會成為培養重點。老師未來甚至是一個人生規劃師,來幫助孩子找尋長大了希望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栗浩洋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