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3 07:35:01
新三板交易再次出現“烏龍指”事件,新三板公司ST藍天由于做市商交易員手滑,以1000元每股的價格成交了1000股,成交總額為100萬元。按開盤價計算,這筆“烏龍指”的買方虧損近百萬元。對賣方來說,無疑是天降大禮。
每經編輯 李凈翰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對普通人而言,手滑可能只是在網上買到了不喜歡的東西,但對掌管上百萬甚至上億元資金的交易員來說,代價就慘重了。
21日上午,新三板股票公司ST藍天(證券代碼:430263)上演的“烏龍指”震驚了市場:成交價高達1000元/股,成交量1手(1000股),成交總額為100萬元。
要知道,ST藍天當天開盤價只有0.16元/股,全天收盤于0.13元/股,也意味著有人“白撿”了100萬。
圖片來源:Wind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了解到,ST藍天的總股本為1.78億股,按1000元/股計算,ST藍天在當時的市值達到1780億元,一度超過了中國聯通、順豐控股這樣的A股知名上市公司。
按開盤價計算,這筆“烏龍指”的買方虧損近百萬元。對賣方來說,無疑是天降大禮。
據中國證券報,南山投資創始合伙人周運南表示,
“(可能是)做市商買入1000股數量輸入成了價格1000元。做市交易成交以券商倒價成交,不以投資者的價格為準。幸運兒正好掛了賣單,而且他賣單是排最低價的一位。”
22日晚間,股轉公司在官微發布的《ST藍天股票出現單筆異常價格相關情況通報》(以下簡稱“通報”)證實了上述說法。通報稱:
2018年11月21日上午,基礎層做市股票ST藍天盤中出現單筆異常價格。全國股轉公司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啟動調查,分析交易情況,了解異常價格出現的原因,采取處理措施。
經調查,該筆交易主要系做市商交易員誤操作導致。全國股轉系統做市轉讓股票成交價格以做市商報價確定。
由于近日ST藍天價格波動較大,相關做市商解除了券商做市報價系統價格限制,交易員誤將申報股數1000股輸入為申報價格1000元,在券商端風控系統已彈出提示的情況下,交易員未能仔細檢查,慣性報出。
該筆申報于當日11:21:34以1000元成交,成交數量1000股,導致ST藍天出現單筆異常價格。該做市商于24秒后的次一筆申報即恢復正常報價并再次成交,當日該股后續交易價格正常。
由于該股票不是“三板做市”指數成分股,且異常報價持續時間很短,因此未對“三板做市”指數造成影響,未對市場其他股票的正常交易造成影響,也未對投資者在該股上的其他交易造成影響。
那么,對于做市商來講,能否追回損失呢?
據上游新聞,重慶志和智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源佳表示,如果要想追回這筆錢,首先要證明該交易員是出于失誤操作導致該筆交易產生的,其次,需要鎖定這筆“烏龍指”交易對象,“如果能夠鎖定交易對象,摸清其個人信息,那么追回這筆資金還是有可能的。”
但陳源佳也表示,因為新三板交易,針對的對象是不確定的多數人,要想鎖定交易對象比較困難。“索賠成本相對比較高。”
這不是新三板上演的第一起“烏龍指”事件。
還比如九鼎投資。2015年6月,一位名叫肖裕民的投資者,因為操作失誤,把別人掛出的買單看成了賣單,將自己的10萬股九鼎投資以0.01元/股的價格賣出,在當時,九鼎投資每股的價格在21元左右。也就是說,因為自己的失誤,將原本價值210萬元的股票,僅以1000元就邁出了,損失了200多萬元。
去年3月,一位名叫方仁杰的投資者,原本打算以19.70元/股的價格買入寧波水表2000股,結果因為少打了一個小數點,變成了以1970元/股買入2000股,成交金額高達394萬元。
寧波水表的“烏龍指”事件半個月后,新三板市場迎來漲跌幅限制,2017年3月25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關于對協議轉讓股票設置申報有效價格范圍的通知》,通知宣布:采取協議轉讓方式的股票,申報價格應當不高于前收盤價的200%且不低于前收盤價的50%。超出該有效價格范圍的申報無效。(注:協議轉讓在2018年1月15日變為集合競價交易)。
今年8月,全國股轉公司發布信息總結中提到,集合競價制度實施后,原協議轉讓方式下三種訂單類型變化為一種訂單類型,避免了因訂單類型復雜、投資者誤操作而被搶單的“烏龍”交易行為。
公開資料顯示, 藍天環保(即現在的ST藍天)是一家擁有20年發展史的老牌環保企業,目前主營業務包括清潔能源的熱力生產和供應服務,節能供熱項目的方案設計、施工安裝、運營管理,供熱節能設備的銷售、投資管理。
2014年8月25日,藍天環保成為新三板首批參與做市的企業,吸引了申萬宏源證券、東莞證券兩家做市商。在此之后,又陸續增加了中國銀河、國泰君安、中泰證券等6家做市商。 2017年9月,藍天環保更是成為新三板第一家發行雙創可轉債的企業,一度風光無限。
但公司的凈利潤在2016年達到4225萬元的巔峰后,便一路向下,2017年的凈利潤(1912萬元)較前一年近乎腰斬。更糟糕的是, 公司在2018上半年凈利潤出現虧損達363.12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170.62%。
藍天環保業績大幅下滑,或許與其激進的擴張有關。2016年起,公司開展了頻繁的并購動作,并表示公司通過收購、合并、合作迅速發展,可以節約項目建設時間。兩年內,公司共計新增持有四家企業股份,分別為:
2016年,藍天環保收購天津凱祥供熱有限公司20%股權、出資1600萬元收購保定市華尊能源開發有限公16%的股權;
2017年,公司發行1.5億元雙創可轉債擬優先收購天津凱祥剩余80%股權,并通過增資方式控股河北潤達能源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51.2%。
在此背景下,藍天環保將2017年業績下滑歸咎于收購標的前期支出較大。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證券報、上游新聞、每經App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