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2 21:14:02
外賣市場規模效應持續,新業務也正在成為美團點評增長新引擎。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每經記者 張斯 實習編輯 王麗娜
11月22日,美團點評(3690.HK)(以下簡稱美團)發布2018年第三季度業績,營業收入191億元,較2017年同期的97億元增長97.2%;毛利總額46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33.2%。其中,包括餐飲外賣、酒店及旅游業務在內的主營業務持續保持強勁增長并創業績新高。財報顯示,餐飲外賣實現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84.8%;實現毛利19億元,增幅達287.3%。
新餐飲在外賣行業的號角聲中闊步而來。經過激烈的價格補貼大戰,中國的外賣平臺形成了當下餓了么和美團的兩極割據之勢。近日,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美團從不希望和任何人對抗,不過從阿里買下餓了么的那一刻起,正面競爭就已經開始了。
外賣市場規模效應持續,新業務也正在成為美團點評增長新引擎。財報顯示,第三季度新業務及其他收入為35億元,同比增長達471.3%,其中,快驢進貨作為美團在餐飲供應鏈方面持續開拓的業務,本季度增長亮眼。業內認為,To B、產業互聯網領域,仍存在很多空白點,也迎來新的增長點。
外賣市場進入精細化競爭
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在交易金額、交易用戶、活躍商戶以及用戶交易筆數等方面,美團繼續保持穩步增長,進一步提升了獲客能力和用戶粘性。第三季度,交易金額(GTV)為1457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40.0%。
交易用戶總數從截至2017年9月30日止的十二個月的2.9億人增長30.3%至2018年同期的3.8億人;每位交易用戶年均交易筆數從截至2017年9月30日止的十二個月的達22.7筆,較2017年同期的17.1筆增長了32.6%;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的十二個月,活躍商家達到550萬,較2017年同期的380萬增長了44.3%。
用戶和商戶對美團平臺的粘性持續增強,日益凸顯出美團超級平臺戰略的價值。而值得注意的是,這背后,高頻次、高粘性的餐飲外賣業務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根據財報數據顯示,美團餐飲外賣日均訂單交易筆數達1940萬筆,較2017年同期增長48.5%,繼續保持穩健增長。
“互聯網企業想要帶來的是巨大的增長空間,而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正是一個值得開放的市場。”此前,關于外賣行業競爭等話題,美團點評餐飲行業首席策略官白秀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其實我們一般不會去說“競爭”這個詞,“同向為競,逆向為爭”,都是要去提升整個行業的服務水平和經營能力,可以理解成賦能也好,或說是服務也好。
餐飲外賣經歷了野蠻生長后正在逐漸回歸理性,與之相對應的是,外賣市場的融合度不斷提升。餐飲外賣行業已進入下半場,“賦能商戶”是近兩年本地生活服務型平臺頻繁提到的字眼,這也將是這類平臺接下來重點布局和搶占的市場,提升傳統餐飲行業及零售行業的數字化程度也將會成為外賣平臺未來的利潤來源之一。
美團新業務增長近5倍
“三季度公司業務繼續保持強勁增長,這得益于我們戰略增長的核心關鍵詞‘Food+Platform’”,美團點評CEO王興表示,商戶端供給側的數字化才剛剛開始,美團希望持續通過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助力傳統商家。
To B端的產業數字化正在成為互聯網企業的下一個戰場,已經在零售企業服務行業沉淀19年經驗的伯俊軟件董事長孫一暉感觸頗深。孫一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企業的發展角度看,所有商家都在從粗放型向內部精細化發展,要提高效率的話,必須要靠企業服務。
財報數據顯示,美團在餐廳管理系統(RMS)及供應鏈解決方案的相關業務在2018年第三季度均實現了高速增長。通過持續加大投資新業務,有助于美團通過向消費者和商家提供更多服務而擴大平臺效應,尤其是圍繞餐飲價值鏈,2018年第三季度,新業務及其他收入35億元,同比實現近5倍增長,達到471.3%。
其中,快驢進貨作為美團在餐飲供應鏈方面持續開拓的業務,本季度增長亮眼,其通過聚合商戶需求,最大程度縮短供應商到餐飲客戶的中間鏈條,為中小微企業的經營提供持續的改善和效率提升。在商戶端開展的一系列新業務帶來的增長,將成為美團未來的增長新引擎。
此外,2018年第三季度,在排除優先股的特殊會計處理后,美團因新業務的持續投入,經調整后的虧損凈額為25億元人民幣,較上期財報出現收窄。美團整體變現率由2017年第三季度的9.3%升至2018年同期的13.1%,進一步體現了超級平臺未來的盈利能力和想象空間。
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了20億元,同比增長95.1%。研發投入的高增長、經營收入的穩步提升和美團在核心業務上的效率增長,意味著美團技術驅動型公司的價值進一步凸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