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30 19:14:03
一份來自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的調查顯示,外國人認為最能代表中國的是元素,飲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醫藥、武術、自然風光等等,“成都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官遠星
建筑只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世界名城,除了本身的商業繁榮和經濟活力外,其歷史文化、旅游名勝是感召人們紛至沓來的最大魅力與動力。
成都亦然,從蓉城到錦官城,從“揚一益二”到天府之國,從歷史文化名城到國家中心城市,成都之所以能愈加名揚天下,跟其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蘊不無關系。
成都在此前召開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大會上提出,要把成都建成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把打造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三城三都”作為重要抓手,推進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10月30日,為什么是成都——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研究報告發布暨研討會在成都召開,與會專家提到:“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當下可為,未來可期。”
成都文化定位,離不開中國文化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根基和靈魂,是一個城市的底蘊與氣質,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核,更是一個城市收獲美譽的持續魅力。
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這座城市的文化應該如何定位?要以什么樣的身份和姿態進入世界文化體系?
在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看來,成都的文化戰略離不開中國文化。傅才武認為:“國外的人認識中華民族認識中國城市的時候,一定是基于中華文化的背景。我們如何認識西方,西方也在如何認識我們,這是文化以差異性構建的跨文化傳播的鏡像功能。”
傅才武說:“中華文化的底色是我們每一個城市,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都不可超越的。”
傅才武提到一位土耳其的教授,在一次世界城市研討會上,教授展示了三張圖片,里面是土耳其學生寫下的中國元素——龍、萬里長城、宮燈、中國的建筑、美女、熊貓等等。所以當這位教授帶著學生來中國訪問的時候,選址從北京、上海擴大到杭州、西安、成都。
根植5000年的中華文化,不僅構筑了民族的共同意識,也建構了我們自身的形象。一份來自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的調查顯示,外國人認為最能代表中國的是元素,飲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醫藥、武術、自然風光等等,“成都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傅才武說道。
去中心化傳播,“熊貓”元素助力成都
“人們在體驗,人們在生產,人們在連接,人們在傳播。”中山大學傳播和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表示,“每一個個體都是城市傳播的行動主體,它不像過去那樣有序,隨時隨地在進行文化生產,但恰恰是這樣,形成了一種體驗性或者是去中心化的傳播態勢。”
張志安總結,隨著傳播的演變,城市的傳播已經有了新的實踐和形態。
首先,城市傳播是隨時隨地的一種內容生產和關系的連接,它不再只是由少數的寡頭,或者只是由政府所進行的一種傳播,或者媒體所進行的傳播。
其次,城市傳播是一種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形象認知和建構。它已經變成大家在體驗當中的共同建構,包括對記憶、對文化本身的理解和闡釋。
第三,今天的城市傳播是視覺化的,是最直擊人心的,所以其中一定要體現對城市文化的一種認同。“比如短視頻,以視覺化的形態,直接完成了城市文化生活的一種表現。”張志安提到,所以現在中國有3個抖音之城,西安、重慶和成都。
觀察成都的城市傳播,張志安教授總結:“成都傳播的熱點效應非常明顯,國際視野在提升。”
張志安同樣以熊貓為例,他認為成都把熊貓的故事講成了中國的故事,講成了成都的故事。這些特定的現象、特定的事件、特定的元素,給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塑造和傳播特別大的貢獻。
“熊貓”這個元素,已經成了成都尋找本地文化與中國文化、跟全球文化結合的核心節點。在張志安看來,關于這個“節點”的成功講述,對成都文化的全球傳播,非常有幫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