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21 18:23:36
在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下,此次會議的召開具有標志性意義。值得一提的是,要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強監管的關系,為國務院金融委首提。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解讀稱,此次會議有助于穩定預期,有助于穩定金融乃至穩定經濟。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實習記者 胡琳 每經編輯 王可然
10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第十次專題會議,重點分析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研究做好進一步改善企業金融環境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有關工作。
會議強調,做好當前金融工作,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總體要求和部署,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講忠誠、講干凈、講擔當,沉著應對,統籌謀劃,綜合施策。
對于貨幣政策,會議指出,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要進一步增強前瞻性、靈活性和針對性,做到松緊適度,重在疏通傳導機制,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強監管的關系。
在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下,此次會議的召開具有標志性意義。值得一提的是,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強監管的關系,為國務院金融委首提。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解讀稱,此次會議有助于穩定預期,有助于穩定金融乃至穩定經濟。
會議強調,要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聚焦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發揮好資本市場功能三者之間,形成三角形支撐框架,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良性循環。
在貨幣政策方面,會議強調要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要進一步增強前瞻性、靈活性和針對性,做到松緊適度,重在疏通傳導機制,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強監管的關系。
在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中,關于貨幣政策,會議指出要在宏觀大局的變化中把握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充分考慮經濟金融形勢和外部環境的新變化,做好預調微調,但也要把握好度。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兩年的貨幣政策一直都是保持中性貨幣政策,這次講話再一次強調貨幣政策不是大水漫灌,也不是過于收緊,還是要以防風險,去杠桿作為整體基調。同時,此次提到的小微企業融和民營企業融資難的現象,針對性很強,主要針對近期市場上出現的問題,比如股權質押過高等等,主要還是針對金融市場一些比較大的波動所提出的辦法。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本身是長期存在的,但近期市場變化來講,非常急切需要一劑“藥方”來穩定市場。
10月20日的會議強調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強監管的關系。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今年以來,貨幣政策在穩健中性基礎上通過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確保了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為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創造了穩健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但是在經濟金融中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包括個別行業和領域還存在杠桿率偏高的問題。所以,一方面要進行結構性去杠桿,包括治理影子銀行,一方面要防范潛在的金融風險,同時針對當前外需疲弱的情形,還要擴大內需,要加大貨幣政策在穩增長中的支持力度,所以要平衡好這三者的關系。總的來看,貨幣政策在保持穩健的前提下,確實是做到了前瞻性、靈活性和針對性。溫彬也指出,這中間仍然存在著傳導機制不暢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10月19日,央行行長易綱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指出,央行正研究繼續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緩解企業融資困難問題。
措施包括央行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中期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好宏觀審慎政策的結構調整功能,支持商業銀行擴大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分析,要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使流動性能夠更有效率地注入到實體企業。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等的支持、服務。
董希淼指出,財政和稅收政策要真正做好“減法”。“穩金融”不能僅將目光局限于貨幣信貸政策這一總量性政策,還應該推進其他各項政策協同發力。特別是,要盡快將“減稅降費”等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實處,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財稅政策在擴內需中的重要作用。
會議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延續穩中有進的基本態勢。從金融領域看,積極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市場流動性總體上合理充裕,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并保持基本穩定,結構性去杠桿穩步推進,部分機構前期盲目擴張行為明顯收斂。但也必須看到,我國經濟仍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歷史上積累的一些風險和矛盾正在水落石出,對形勢要客觀認識、理性看待,對存在問題要開準藥方,及時解決。
記者注意到,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接受了人民日報記者龔雯、新華社記者趙承、中央電視臺記者許強的聯合采訪,指出要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關系,一方面要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要防控好金融風險,保持宏觀杠桿率的相對穩定。兩者平衡的關鍵是實施好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的政策體系。過去3年來,在“三去一降一補”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通過“毀滅性創新”,中國經濟中一些過剩領域的價格水平回歸均衡,供求關系明顯改善,從而拉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全球經濟復蘇。
從當前的金融運行數據來看,10月17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張文紅表示,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加強前瞻性預調微調,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取得了較好成效。三季度,M2增速基本穩定,保持在8.2%至8.5%的區間,貨幣供應量平穩增長。
三季度,人民銀行適度增加中長期流動性供應,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人民銀行定向降準,并搭配使用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等工具投放流動性。9月末,銀行超儲率為1.5%,比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貨幣派生能力有所增強。
張文紅介紹,三季度商業銀行加大資金運用,表內信貸和債券投資增長較快,推動M2增速回升。金融系統有序引導表外資金回表,提高表內資金投放力度。三季度,貸款累計新增4.11萬億元,同比多增9232億元;債券投資累計新增2.27萬億元,同比多增6940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