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26 23:37:54
智博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認為,“西部發展地區有可能著力優先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產業,從而對傳統產業賦能,并推動經濟的發展”。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實習編輯 徐斐
工業一直是重慶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但自2017年以來,重慶工業面臨的下行壓力卻持續加大。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當下,重慶工業發展無疑面臨著重大轉折。
8月23日~25日,2018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重慶舉辦。這是加速中國智能產業發展,推動智能產業國際合作的重要舉措。重慶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形成了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示范效應。
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之一,重慶設定了目標:智能產業要在2020年達到7500億元規模,并培育10家以上國內領先的智能產業龍頭企業。
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17年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這一速度雖繼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增幅卻已明顯縮小。2018年1~2月,這一數字下滑至4.2%,而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上升至7.2%。
其中增長最為迅猛的電子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累計增長在2017年4月達到34.4%,隨后一路下滑回落到30%以下。汽車制造業總產值累計增長在2018年2月破10%后,也開始了持續下跌。
2018年上半年,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只增長了1.8%,而去年同期則是10.4%。“對西部制造業基地重慶而言,這是非常罕見的。”參會者們無不提到,重慶如今面臨的,是在汽車等傳統產業下滑壓力增大背景下,新興產業亟待形成支撐力的迫切形勢。
重慶工業的下行,有產業大環境的原因,更多則是地區內的產業因素導致。重慶市經信委規劃投資處副處長鐘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工業增速不盡如人意是事實,原因正如《重慶市建設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十三五”規劃》中總結的那樣,存在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競爭力不強、成本較高等問題。”
自2017年以來,重慶將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陳金山說:“目前全市集聚大數據智能化企業3000余家,預計今年智能產業規模可達4500億元。”
“這就得堅持‘軟硬’同時發力。”鐘熙說,一方面,重慶希望通過大數據智能化培育新的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則希望新技術與傳統產業嫁接,激發傳統產業增長潛力,讓傳統產業重新煥發新的生機,出現一些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
在各大城市都瞄準大數據和智能產業的當下,包括重慶在內的西部省市還有機會嗎?
智博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發布了《中國大數據發展指數報告(2018年)》和《中國智能化發展指數報告(2018年)》。
“盡管從地方經濟看,大數據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正相關性,但并不代表先有經濟發展才有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通過數據分析,盧山認為,“相反,西部發展地區有可能著力優先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產業,從而對傳統產業賦能,并推動經濟的發展”。
西部省市的機會在于,從應用的角度找到產業落地、驗證的可能性。“6+1”支柱產業中,論工業總產值,汽車和電子制造是重慶制造業的雙龍頭。在重慶,這樣的“應用需求”就是以上兩大產業的轉型升級。
“比如,我市每年生產6000多萬臺筆記本電腦、2億多臺手機,這為我們往產業上游延伸產業鏈,包括集成電路在內的核心電子零部件,為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如,我市汽車產量300萬輛,產值超過4000億元,在目前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趨勢下,既為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又為汽車電子、智能控制系統等智能產品提供市場需求。”陳金山說道。
其實,在今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低迷的數據背后,另一個數據同樣值得關注。2018年上半年,重慶包括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實現了18.3%的快速增長,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與此同時,記者還注意到,智博會期間,重慶發布了“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戰略”,明確要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超算等12個重點產業,幾乎覆蓋了所有能與“智能”相結合的產業。
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李斌在智博會上宣布,“重慶將構建智能產業、智能制造、智能應用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以建設成為全國大數據智能化發展和應用示范基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