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5 23:46:26
8月15日,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45.1萬人次,是上年全年的3.1倍;醫療費用112.0億元,是上年全年的2.9倍;基金支付67.4億元,是上年全年的2.9倍。次均住院費用2.5萬元,次均基金支付1.5萬元。日均直接結算2491人次。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圖片來源:攝圖網
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已破萬,備案人數和直接結算量持續快速增長。
8月15日,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45.1萬人次,是上年全年的3.1倍;醫療費用112.0億元,是上年全年的2.9倍;基金支付67.4億元,是上年全年的2.9倍。次均住院費用2.5萬元,次均基金支付1.5萬元。日均直接結算2491人次。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2018年底前確保每個縣區至少有1家跨省定點醫療機構,實現縣級行政區全覆蓋,加快實現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覆蓋。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民工由于人口流動性強,所以在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上有諸多困難。應該加快建設各地區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同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農合整合應該進一步提速。
2014年起,國家開始啟動基本醫療保險費用跨省聯網直接結算政策制度的探索和相關平臺建設。截至2017年9月底,全國所有省份和統籌地區已全部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并聯網運行,覆蓋全部參加基本醫保和新農合人員;符合規定的省內和跨省異地住院費用實現直接結算,消除了廣大患者多年來心頭“痛點”。
目前,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已破萬。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2018年6月底達到10015家,比上月底增加528家。基層醫療機構覆蓋范圍繼續擴大,二級及以下定點醫療機構7575家,比上月底增加503家。
隨著系統覆蓋面的擴大和政策知曉度的提高,直接結算人次數也出現快速增加。截至6月底,國家平臺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59.9萬人次,醫療費用150.3億元,基金支付91.0億元,基金支付比例60.5%。國家平臺備案人數267萬。
值得注意的是,6月19日,單日結算峰值創新高,首次突破5000人,達到5121人,醫療費用1.3億元,基金支付0.8億元。國家平臺運行以來,基金支付超過1萬元的人次為25.7萬人次,超過5萬元為3.3萬人次,超過10萬元為5134人次。單筆最高基金支付金額為87.1萬元。
朱銘來表示,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也要在醫改的整體大方向下進行,即小病還是要留在當地,大醫院更多承接疑難雜癥等。所以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也不是任意漫游,而是要針對特定的人群,并建立相關的轉診制度。
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目前覆蓋的人員類型包括四類,分別是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常駐異地工作人員以及異地轉診人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擴大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把基層醫院和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等全部納入。
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也明確了這項具體任務,要求2018年底前確保每個縣區至少有1家跨省定點醫療機構,實現縣級行政區全覆蓋,加快實現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覆蓋,該項任務由國家醫保局負責。
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652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本地農民工11467萬人。
朱銘來表示,長期在一個城市工作,變成新居民就醫醫保報銷問題就好解決,不管是否有戶口,都可以享受當地的醫療資源,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農民工的最大特點在于流動性非常強。比如,上半年是在天津建設一個項目,這個工程完了,也可能下半年又去江蘇的一個項目,這也給醫保管理帶來難度。
“過去在社保部門遇到這種情況,有些農民工連一個完整的繳費年度都沒有。所以將來異地就醫醫保支付方面,應該突破這種流動性強帶來的瓶頸。”他說。
對于這一問題,朱銘來指出,需要加強信息平臺的建設。同時,應該進一步提速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整合,今年成立了國家醫保局,使得這方面的工作也能夠更好去推進。
朱銘來表示,整合絕不是簡單將醫保支付標準合一,而是要在醫保籌資、參保身份認定、結算上都有統一的標準。例如籌資方面此前分別由人社和衛生部門掌控,參保人身份也沒有統一數據,有可能重復參保、漏報的情況,所以必須加快實現“三保合一”,建設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