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09 20:45:28
隨著大量資金和巨頭資源涌入外賣市場,外賣平臺與代理商之間的關系愈加引人關注。目前大多數即時配送平臺都使用加盟代理制,平臺和代理商簽署業務代理協議也屬普遍情況,隨著未來外賣平臺業務的不斷擴大和即時配送行業兼并重組的不斷發生,百度外賣事件應引起行業的高度警示。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胡玲
實際上,這已不是百度外賣代理商的第一次維權,在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之后的一年里,就不斷有代理商投訴。百度聲明中也提到,從2017年11月6日起,前后有10次共計252人次的合作商人員到訪百度,包括拉橫幅、喊口號、沖擊百度重要活動現場等。
百度外賣也不是唯一一家與代理商發生沖突的外賣平臺。在外賣市場誕生估值近百億美元獨角獸、大量資金和巨頭資源涌入的背后,外賣平臺與代理商之間的關系更加引人關注。
據一位第三方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大多數即時配送平臺都使用加盟代理制,平臺和代理商簽署業務代理協議也屬普遍情況,隨著未來外賣平臺業務的不斷擴大和即時配送行業兼并重組的不斷發生,百度外賣事件應引起行業的高度警示。
“代理商或許是互聯網平臺經濟下的尷尬群體,根本原因是互聯網經濟下商業治理還有太多模糊地帶,不能有效維護他們的權益。”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行業規范治理來看,還是要完善平臺經濟監管,在鼓勵平臺服務創新上,不忘維護代理商群體的權益。
“一地雞毛”背后
或許百度自己也沒有想到,在百度外賣出售給餓了么不到一年里,即時配送領域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4月,阿里正式宣布并購餓了么和蜂鳥配送,同時,阿里系菜鳥網絡在7月11日戰略投資點我達。除此之外,京東、美團分別推出“閃購”業務;順豐也在今年7月推出“同城急送”;蘇寧同月入局眾包物流“蘇寧秒達”……新零售和消費升級的帶動下,被視為毛細血管的即時物流正吸引各大巨頭爭相入局。
令人唏噓的是,一年前,行業內普遍對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持看好態度,彼時,多數業內人士認為二者一旦合并市場份額將超過五成,這將極大改變餓了么和美團外賣的對峙局面。但目前來看,這種曾經被放大的寄望在百度代理商不斷爆發的維權中被大大削弱。
互聯網大數據監測機構Trustdata7月31日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美團外賣、餓了么和百度外賣的交易額占比分別為59%、36%和3%。目前,國內外賣市場交易額已經被頭部企業瓜分,外賣行業已經建立起比較穩定的“631”格局。
“外賣市場競爭還處于流量競爭,而流量競爭取決于生態護城河夠不夠寬,寬者易得流量。美團外賣依托于“新美大”,有更寬的護城河道給予導流。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消除了一個對手,但并沒有在流量上產生倍增效應。”楊達卿表示。
而在百度外賣前期爭奪市場時“沖鋒陷陣”的各地代理商,當下卻處在“被架空”的尷尬境地。
“信息不對等一直是平臺和代理商之間矛盾的焦點問題,這在百度外賣事件中更被無限放大。”上述業內人士直言。
“類似于快遞的加盟制,在外賣平臺前期開拓市場的時候,各地代理商確實加速了平臺的擴張速度,也大大降低了擴張成本。”上述業內人士同時向記者表示,但是隨著平臺業務在各地的展開,代理加盟制則面臨服務標準難規范,信息傳遞效率低等問題。而在這次百度外賣代理商的維權行動中,更暴露出在兼并重組后責任主體不明確的問題。
外賣代理商出路待解
根據百度的聲明,百度外賣與百度外賣合作商為平等的商業伙伴關系,雙方基于自愿原則,簽訂業務代理協議,并基于代理協議進行業務合作往來及商業結算,各自承擔市場風險。但是多數代理商則認為自己的前期投入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甚至因此損失慘重。
但據上述第三方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透露,實際上,在早期拓展市場的補貼大戰中,甚至有70%的平臺補貼被代理商拿走。同時,代理商聯合配送員刷單騙取補貼等也是行業內的普遍情況。也正因如此,在他看來,代理商的維權行動更多或是因為直營模式或其他規范的制度對于已有盈利模式的挑戰。
楊達卿則認為,在互聯網平臺經濟下,代理商一直屬于和平臺利益不對等的合作關系。“代理商與外賣平臺并不是強生態合作關系,代理商是夾在外賣平臺和區域友商間的核桃,它的自我保護能力一般較弱:于對手太強勢意味投入更高,于平臺太弱勢意味易被拋棄。”
在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眾包即時物流的探索仍在起步期,這類矛盾是發展的必經階段。楊達卿認為,但這不意味著這種新生模式不可取,這種模式的成熟在于更人性化的大數據導流物流,包括餓了么和點我達等企業探索的智能派單模式。
上述業內人士也表示,如果想要行業健康發展,一是避免進行價格補貼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借助數據平臺進行分單、派單等行為。在數據平臺上,騎手和商家都可以清楚看到每一單的價格,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等現象。同時在這過程中,代理商將成為前置倉的角色,承接來自平臺總部的分單,形成良性循環。
這一觀點也得到楊達卿的認同,他認為,代理商更應該是贏在未來生態價值。“即時物流配送的代理商向上跟B端打通,向下跟C端消費者綜合需求對接,最終結成生態協同體,才可能保證代理商旱澇保收的穩定發展。”楊達卿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