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10 12:22:19
對于換電模式,6月9日,在由樸素資本等主辦的2018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峰論壇上,欣旺達副總裁梁銳表示,換電模式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推行過,但因換電站造價高、場地等問題逐步淡化,目前來看這一模式仍然不可持續。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趙橋
2018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峰論壇現場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攝
在5月31日舉辦的2018中國汽車新創峰會上,北汽新能源黨委書記、總經理鄭剛宣布將在一個月內啟動面向私人用戶的換電服務,并率先在北京試點運行。無獨有偶,不久前完成內部交車的新造車勢力代表之一的蔚來,同樣也提出過“換電方案”。
但對于換電模式,6月9日,在由樸素資本等主辦的2018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峰論壇上,欣旺達副總裁梁銳表示,換電模式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推行過,但因換電站造價高、場地等問題逐步淡化,目前來看這一模式仍然不可持續。
“原來我在天津工作,天津剛開始的大巴車就是換電模式,而且為了推廣電動大巴車,電池廠不是把電池賣出去,而是租出去,然后到國家電網建的充電站去充電,跑回來以后再去換電,七八分鐘就把這電換了。”梁銳說道。
梁銳坦言,當時之所以考慮換電模式,有三方面原因:一來當時國家電網擔心電動車胡亂充電會對電網帶來負面影響,造成電網的不平衡;二來當時動力電池的安全性還不能得到保障,集中充電的話,尤其在充電過程中發生事故的機率是比較高的,換電可以保障它的安全性;第三則是當時為了推廣電動汽車,尤其是公交車的推廣,不管用什么樣的車,就實行標準化的電池廂,這樣有助于推廣。
“但是后來實施起來不太方便。”梁銳解釋說,當時換電站的造價太高,動輒1億至2億元的造價,而且場地難以解決,有的公交站點是有地的,要自己建或許可以,但要國家電網去想辦法解決一塊十幾、二十幾畝的土地,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從乘用車來說,有企業在搞換電模式,可是有人幫他們算過一筆賬,認為這種模式它永遠不可能盈利,因為每天要雇幾個人開著車,看哪個地方沒電了,幫別人換電池,這種收費肯定不能比汽油還貴,所以我感覺這一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梁銳進一步說道。
吉利商用車副總經理林嘯虎也坦言,換電模式是還存在法規上的障礙。目前,新能源汽車的車和電池是完全綁定的,今后沒有補貼后是不是綁定尚不清楚,但如果繼續綁定,就意味著換電模式是不成立的,就像車換發動機,換發動機是屬于改裝車,這個事情要解決,要先要從法律層面排除這個障礙。
此外,林嘯虎還表示,車廠在裝電池過程中有一系列的要求,即標準化。也就是說,換電的服務站要能做到跟車廠的水平一樣,否則的話危險性是比較大的。換電模式中,尤其是電池新舊之間,BMS(動力電池系統 )怎么控制新舊電池不一樣,這些都存在問題,所以主機廠不太喜歡換電模式。
“個人對換電模式未來的發展,我是不太樂觀的。”在梁銳看來,未來要發展快充技術。比如,現在30分鐘充80%電量,基本上都能做到了,下一步就是15分鐘充80%。在咖啡館或者高速公路休息區,休息一下就能充滿;第二,有一種像電動汽車的充電寶,弄一塊大的電池,拿一塊插上去,先能跑,不會影響行程的體驗;第三,就是增程式的方式,先用電池,實在不行了,就啟動小的增程器,這就是備用的措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