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探訪川北“網紅村”:震后重建的鄉村規劃樣本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3 23:31:26

最近,目光一夜之間聚焦在秦巴山的中心地帶——四川巴中南江縣金臺村。在世界建筑雜志Dezeen日前出爐的2017“年度最佳住宅設計TOP10”,它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住宅。與此同時,它的新生還帶著更重要的意義:它是十年汶川地震震后重建的鄉村規劃樣本。

每經記者 楊棄非 張建    每經編輯 畢陸名    

Upload_1526222479915.thumb_head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秦巴山,東西綿延1500公里,地跨中國六省市。山林地區生活清苦,多樣的地形帶來的是相同的貧困。在中國扶貧開發攻堅戰中,它是主戰場和重點片區。

最近,目光一夜之間聚焦在秦巴山的中心地帶——四川巴中南江縣金臺村。在世界建筑雜志Dezeen日前出爐的2017“年度最佳住宅設計TOP10”,它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住宅。與此同時,它的新生還帶著更重要的意義:它是十年汶川地震震后重建的鄉村規劃樣本。

現如今,金臺所代表的新規劃下的鄉村正迎來一個全新的歷史契機。今年初,中央“一號文件”中,“強化新建農房規劃管控”被提上日程。許多人認為,農村房屋統一規劃建設的時期即將來臨。

在南江新城的市政府廣場上,扶貧新聞在一塊巨大的LED顯示屏上滾動播放;廣場外圍,一圈紅色的“脫貧攻堅”標語隨風擺動。以規劃推動鄉村振興,金臺村的借鑒價值已然顯現,而如何進一步推動更多區域脫貧的可能,將是其升格為“網紅村”后的又一重要任務。

“網紅” 牡丹園項目入選最佳住宅設計

金臺村之所以被關注,是因為在許多人看來,它代表的是一種中國鄉村的理想范式。

在距南江縣城10余公里的山區,道路開始陡然上升。金臺村掩映在樹林繁茂的半山腰上。在逼仄山路中緩慢爬坡的大型貨車讓跟行汽車的周遭一片飛沙走石,Z字形線路則使得行進更為艱難。惡劣的環境讓人不免聯想到當初村莊選址的掙扎,以及建設過程中的挑戰。

盡管道路還不甚完善,但走的人已經多了起來。這些天,已退居二線的老村支部書記袁宗成重新操持起了村上的事情。他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接待來村的外地人——這些人中有游客、有記者、還有徒步協會的愛好者們。絡繹不絕的客人讓這個因為農忙而略顯沉寂的村莊熱鬧了起來。

引爆這一切的,是世界建筑雜志Dezeen不久前出爐的一份2017“年度最佳住宅設計TOP10”。金臺村,更準確的說是其“牡丹園項目”,是中國唯一入選的住宅。與其一同入選的作品大多是來自歐洲國家的民居,特色的造型、先進的建筑理念是其共同的特色。

金臺村之所以被關注,是因為在許多人看來,它代表的是一種中國鄉村的理想范式。在網絡上流傳的照片中,建筑布局整齊劃一,磚紅的底色和白色的框架結構為建筑增添了一種幾何式的現代美,甚至還有位于屋頂的階梯式花園——這已被廣泛運用于還原田園生活的城市高層建筑之上。

幾乎每個細節都透露出金臺村的“網紅”氣質。

突然的走紅沒有讓流壩鄉黨工委書記鐘登才感到驚訝,與此相反,他更有種“終于來了”的欣慰。盡管工作繁忙,他仍然愿意抽出休息時間向人講述金臺村,以及他與村莊的十多年緣分——十年前,牡丹園還是一片荒地。從零開始,也讓高“顏值”的金臺村有了更動人的故事。

他沒有間斷地說了快一個小時。在他的講述中,2008年地震和2010年泥石流兩次特大災害,讓金臺村的房屋幾近摧毀。災害頻發讓政府不得不選擇異地重建。所幸的是,得益于社會各界的援助,經一個叫做秦巴山鄉村發展研究中心的組織牽線搭橋,他們聯系到了香港大學建筑系關注鄉村建筑的公益機構“城村架構”。2012年,已在中國有多個鄉村規劃經驗的林君翰初次走進深山,拉開了他對川北鄉村規劃的序幕。

故事由此步入正軌。經過5年的規劃與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金臺村雛形初現。

理念 以前沿規劃理念改變鄉村

鄉村建筑應該從面積上的“慷慨”變成功能上的“慷慨”,以前沿規劃理念改變鄉村、振興鄉村。

現在村里的一切,都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

在城村架構的規劃中,有個“野心之作”——在村莊離山林景色最近的地方,有一片由磚石堆砌而成的村民活動中心。這個方圓之地濃縮了大量的糾結與妥協:由于整個鄉村限制在經勘探適合建村的10余畝土地中,它的存在必須以犧牲村民的居住面積為代價。但林君翰堅持如此——在他的觀察中,具有中國鄉村特色的民俗活動需要公共空間。

但這顯然不是袁宗成腦海中熟悉的鄉村圖景。對于大多數川北地區農民來說,自家門口的一畝三分地幾乎是其生活的全部領域。生老病死,大多不會離開這里,因此,就算村莊沒有公共活動空間,房子一定要大。

袁宗成接到了不少村民的反饋。他們覺得,這個與以前相比小了太多的建筑很難堆放大型農具。“其實房子也設置了儲物間。”他說,“但農民適應儲物間,還需要一個過程。”

參與該項目全程的城村架構項目主管(Project Leader)關幗盈認為,鄉村建筑應該從面積上的“慷慨”變成功能上的“慷慨”,打造包容力強、適應力高的房子,以滿足不同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實現空間上的可持續性發展。

而僅縮小住宅的建筑理念,都蘊含更多的價值考量。鐘登才指出,由于農民疏于打掃,大房子的存在本來就會帶來許多衛生問題。往大了說,這也容易讓人想到現在城市中刮起颶風的極簡主義,這個由建筑大師邁耶提出的前沿建筑理念,正在滲入這個川北鄉村當中。

以前沿規劃理念改變鄉村、振興鄉村,這正是金臺村作為規劃樣本的意義所在。

“綠色”是新引進的理念之一。走在金臺村,沒有堆滿垃圾的壟溝,也沒有充斥在各個角落的異味。與之對應的正是摻雜著城鎮化的鄉村生活方式。袁宗成也將這里稱為“更加像城市的農村”。

將農村本底和綠色理念有機結合的一個經典試驗,是村莊的污水處理池——這是一個由三級梯田組成的系統,自上而下依次為睡蓮田、香蒲田和茭白與藕的混合田,污水僅通過植物的凈化作用逐級向下流,到三級田已成為可用于灌溉的凈水,剩下的水將通過水渠進入地表水系統。這樣,處理池不僅滿足生態功能,還兼具觀賞與經濟價值。

讓鐘登才印象深刻的則是規劃的誕生過程。為了盡可能地增加村民的參與度,城村架構以月或半月為單位開展數次工作坊(Workshop),他們將階段性的規劃做成模型,讓村民“廣泛提意見”,甚至分成男性、女性、男女混合多個組別。

為了這個特殊的時刻,當時將還分散在縣城各個安置點的村民從四面八方匯聚。在震后的艱難歲月,這一次次的聚會儼然成為暢想村莊美好未來的“慶典”。

這種傳統也保存到了現在,每逢村里大小事宜需要拿主意,總會集體商議。“這已經成了村子的‘習慣’。”袁宗成說。

沖突 高標準規劃能否維持鄉村本色

“金臺村太‘高大上’了。”而高標準規劃能否讓鄉村維持本色,而不是成為城鎮的翻版?

村里的人口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幾個月前,在四川綿陽務工多年的蓉兒隨丈夫回金臺,她有兩只金毛犬作伴,每天做些農活。牡丹園的環境讓她并不陌生,“除了交通不方便,別的都挺好的”。

她并非個例。金臺居民有不少人從城市歸來。黃女士代表的是另一種情況——厭倦了城市生活的她一退休就開始謀劃鄉村生活,而家在金臺的親戚則希望到城市居住,兩人一拍即合,完成了一次城市與鄉村的置換。

無疑,這些“新金臺人”為村里輸入了新鮮血液。但在他們口中,“回歸”代表的更多是一種對田園生活的企盼,卻少了一份干事創業的奮斗。

沖突由此產生:高標準規劃能否讓鄉村維持本色,讓其重心落在村民和適農產業,而不是成為城鎮的翻版?

在關幗盈看來,大多數中國鄉村處于一種“混沌”狀態。在城鎮化的要求下,不同形式的沖突在鄉村隨處可見。“比如,相對隨性的時間觀念與緊密的拆建時間表的沖突、自然村的空間規律與都市營造邏輯的沖突,等等”。

這種不協調在金臺村極容易被察覺。走進具有現代感外觀的建筑,是一如常規的中國鄉村特色裝修風格。即便是經過統一規劃的屋旁花園,具有裝飾性的花草和農家蔬菜錯雜——袁宗成告訴我們,這其實是規劃師所提倡的。

為了保留鄉村特色,城村架構走訪了許多川北傳統村落。他們也持續與村民溝通,不斷調整規劃。在產業規劃上,城村架構也有新的安排:在村民活動中心的一旁有一個配套的小屋,里面灶臺、盥洗池一應俱全。他們希望,將來這里能夠建成農家樂,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眼光還需要再聚焦。在秦巴山鄉村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周文國的眼中,“許多在沿海地區和平原鄉村能夠推行的,在山村不一定能行,在秦巴鄉村還可能更難。”他舉例說到,很多大型農機在平坦地區使用很方便,但山村梯田就完全不適合。

“金臺村太‘高大上’了。”南江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長趙峰指出,“我們這里大部分村子尚未脫貧,扶貧就不能講一些‘高大上’的,還是要從穩定增收開始做起。”

后勁 多措并舉實現鄉村振興

如何發揮金臺的樣本價值,為整個川北地區的鄉村振興帶來借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南江縣依水而建。從新城逆流而上,三五村野民居零星顯現。以深山為背景,茂密的山林與黑瓦白房錯雜,顯露出秦巴鄉村的面貌。

“你如果從金臺村下來,到其他村落看看,那就完全是另一種情況。”趙峰說,“扶貧攻堅是南江縣的一個大的現狀,去年,全縣貧困人口有8.8萬。”

資金短缺是秦巴山區的鄉村振興道路上面臨的最大障礙。期望在今年脫貧摘帽的南江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其在異地搬遷一項上的花費甚至超過了一年的財政收入。

“住房問題面太大、難度太大,是我們脫貧攻堅最大的硬骨頭。”趙峰如是感嘆。

而牡丹園的誕生,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從滑坡體的加固,到每戶的建房補助,再到后期的調整、產業的布局,金臺村的改造前后投入不少。鐘登才回憶到,當初在爭取援建時,他們從多個項目中選,村民的合意也是牡丹園獲選的原因之一。

說起牡丹園的現狀,袁宗成用“家家能夠‘小康’”來形容——最后一個貧困戶在今年實現脫貧。

但村莊的“后繼乏力”也是周文國的心病。作為縣上養殖技術的領頭人,他帶頭在村里打造了名為“金港”的公司,集結村民合辦有機農業和養殖業,希望打造出品牌。但公司僅維持兩年便陷入停滯。在他看來,技術難關是主要原因,而缺技術的背后,還缺后續資金。“我最擔心的是資金鏈斷了。”周文國說,“鄉村項目募集資金普遍存在諸多困難,但金臺村現在正是需要發力的時候,配套、維護各方面跟不上,鄉村可能最后會變回原來的樣子。”

如何發揮金臺的樣本價值,為南江乃至整個川北地區的鄉村振興帶來借鑒?

袁宗成仍將目光聚焦于綠色農業。在南江的多個特色農業品類中,大葉茶的一個種植基地就位于金臺附近。在村干部的努力下,種茶制茶已進入金臺的每家每戶。“小戶農業是不長久的,我們希望號召村民將農田集中起來規劃,做成茶園,產生規模效應。”他說。

“有了初步的資金支持,我們也想讓村民自力更生。”趙峰說,現在,南江打造5A級景區的進程已進入新的階段,高速公路已開通。金臺最大的問題是離景區太遠,后續要有所作為,基建要跟上,還要挖掘出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南江縣 金臺村 汶川地震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思思久久er99精品 | 综合久久婷婷88 |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思思久久99 | 日本在线免费小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