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01 18:08:53
在柳軍看來,“寬基產品現在基本上大家都占好位置了,從大的環境來講,投資者的認同度在提升,但是我們還沒有進入到市場有效的階段,所以在提供Beta的基礎上,能夠給投資者alpha的策略是目前突破困境的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姚祥云
公募基金20年,在行業闊步前行的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基金管理人。如今在職基金經理累計超過1700位,不過如果單從任職時間來算的話,超過8年的還不到120位,華泰柏瑞指數投資部總監柳軍就是其中之一。
自從2009年6月起任華泰柏瑞上證紅利ETF基金經理以來,柳軍管理產品的年限已經接近9年,而如果從其2001年進入基金行業算起的話,則已經達到17年,可以說基本上見證了公募行業20年的發展歷程。
回顧過往,柳軍依然清晰記得2001年最初進入基金行業后的諸多第一次,比如在上一家基金公司作為新入職人員旁觀了第一只開放式基金的發行,在兩年后參與了第一只貨幣基金的設計、答辯等環節。
而聊起2004年加入華泰柏瑞基金,他開玩笑說:“大概是因為當時合資基金公司比較吃香,去合資基金公司是很多從業者變動的一個方向。”
雖然聞“香”而來,不過柳軍說,“其實也相當于一切從頭做起,因為我來了以后就參與了紅利ETF的設計,但當時市場僅有少數幾只ETF產品,而公司在這方面業務從零起步,從設計到運營,所有過程都是摸索著在前進。”
憶及當年,柳軍侃侃而談,“后來ETF產品上線之后,公司考慮到需要有一位對整個產品流程比較熟悉的人加入到投資團隊,這樣可能更加有利于產品運營的穩定性,而我是參與前期的準備、發行到上市整個過程,因此在2009年時,我加入基金投資管理團隊參與管理這只基金。”
一轉眼將近九年的時間過去了,柳軍已經是獨當一面的投資能手。目前,其管理的產品包括上證紅利ETF、上證中小盤ETF、滬深300ETF、中證500ETF等指數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柳軍所管理的這些產品近九年來也是屢獲各大基金獎項,其中2012年底,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榮獲“2012年度上海金融創新成果獎一等獎”;2014年,在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運作滿一年獲得評獎資格后,該基金就獲得了中證報“2013年度指數型金牛基金”,;2016~2018年,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連續獲得指數金牛基金這一獎項,同時公司也在2016年和2017年兩度收獲“被動投資金牛基金公司”。
取得這樣的成績,除了公司高管和股東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以外,團隊的力量也不可或缺。
“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部門團隊還只有兩個人,我是其中之一,當時一起并肩作戰的還有IT、清算等部門的同事。而現在,指數投資的團隊已經有5位同事了,公司內只要是與ETF相關的業務,部門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涉及,從指數選擇、產品設計、發行銷售、上市運行和日常維護,都會與公司其他部門產生交集。”柳軍介紹道。
有意思的是,指數投資部在公司內部向來有“高顏值團隊”的說法,作為團隊帶頭人,柳軍對此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說:“現在的團隊比較年輕,但是非常認真、非常熱愛這個行業,彼此間性格也比較契合,沉得下來心做指數。”據記者了解,柳軍所帶領的團隊整體比較年輕,這其實也與其培養的模式有關系。
“我們傾向于自己培養,部門發展過程中除了有1位同事曾在券商任職,其它團隊成員都是應屆生入職或者公司內部調動,我們還是希望部門的團隊文化比較融合一些。”
而對于團隊人員的要求,“首先要沉得住,做指數投資和行業研究員還是有些差異的,另外,現在招的團隊成員,也跟國內指數發展緊密相關,特別是隨著量化投資的發展,對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要求從某一類策略出發來開發出相應的指數產品,特別在因子的挖掘上,空間巨大,所以對于最近加入團隊的人員在計算機、數學方面的要求會更多一點,這與之前單純的指數基金團隊相比已經有所變化。”柳軍進一步說道。
從柳軍管理的產品可以看出,他一直以來都是在管指數型基金,雖然上證紅利ETF和滬深300ETF自成立以來,收益回報分別達到151.66%和64.66%,但過去這么多年,投資者對于指數投資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冷淡,一直對主動型基金的感興趣程度要遠遠超過被動型基金。
對此,柳軍坦言:“指數產品在過去的幾輪行情中有了一些發展,但目前還處于發展瓶頸期,指數產品的發展時機還沒那么成熟,雖然已經比以前好多了,但整體上投資者對指數基金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機構投資者認可度稍好。還有本身的銷售體制決定了指數基金的推廣比較困難,目前指數基金的低費率反而使得在爭奪銷售資源方面成為劣勢。”
而這其實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指數產品發展的空間還很大,特別是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以及多市場、多資產類別可供投資,指數投資顯然會成為投資者基金組合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選項。那么對于未來,特別是站在公募行業20年新的起點,指數基金究竟還有哪些方向是可以突破的呢?
在柳軍看來,“寬基產品現在基本上大家都占好位置了,從大的環境來講,投資者的認同度在提升,但是我們還沒有進入到市場有效的階段,所以在提供Beta的基礎上,能夠給投資者alpha的策略是目前突破困境的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具體而言,“兩個解決方向,一是多因子策略,希望構建多因子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力爭獲得長期且較穩定的超額收益;還有一種是在傳統Beta基礎上基于某類特定因子的暴露,以達到在某些市場環境中獲得超額收益的目標,這類因子需要通過模型回溯檢驗有效,且在投資邏輯上具有合理性。比如當我們看好滬深300時,我們可以適當增加價值因子或低波因子的暴露,從而賺取長期Alpha收益,有的時候,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得足夠長,某幾類因子的表現并不輸于主動股票基金和量化基金。”柳軍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